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0例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为起源于同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对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根据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对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直径0.4~2.5 cm(中位直径1.45 cm).24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直径超过1.5 cm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 min(中位时间30min).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氩离子束凝固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R或ESD切除病变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个月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准确地诊断食管平滑肌瘤并指导其治疗.大多数食管平滑肌瘤的EMR治疗是简便和安全的.对于病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可行ESD治疗,也是安伞有效的,它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早期食管癌患者99例,将其中以ESD为治疗方案的52例患者纳入ESD组,同期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47例患者纳入EMR组,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病灶切除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较长,最大病灶直径较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病灶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直径较大的早期食管癌具有剥离病灶彻底、复发率较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内镜超声指导下的食管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应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79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并行内镜下黏膜下肿块切除和病理学检查,对比内镜超声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内镜超声检查准确提示了肿瘤所在层次,通过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切除了所有病变,术后5例发生少量出血,6例因切除黏膜较多造成食管狭窄,经处理后预后可。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判断黏膜下肿瘤,可用于指导黏膜下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穿孔的疗效。方法我院从2014年2月~5月对20例胃固有肌层肿瘤穿孔的患者采用了ESD治疗方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现对这20例患者的治疗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患者肿瘤穿孔的部位位于胃底部,肿瘤穿孔后内镜手术中采用金属夹来闭合创面成功率为100%,患者的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能够帮助提高内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能否提高内镜下切除食管平滑肌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因食管黏膜下肿瘤于消化内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接受术前超声内镜检查评估后进行内镜下切除。统计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超声内镜提示,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39例,固有肌层19例。瘤体平均直径1.50(0.2~6.5)cm,其中20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32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6例行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总体完整切除率为96.6%。平均手术时间为38.29(15~100)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5%(9/58),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在39例黏膜肌层起源平滑肌瘤中,20例行EMR,19例行ESE,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及并发症发生上差异不显著,但EMR组的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更短(P<0.05)。在19例固有肌层起源平滑肌瘤中,13例行ESE,6例行STER,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上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超声内镜精准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可提高食管平滑肌瘤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是指病灶不超过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早期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大大提高了胃癌患者的预后[1]。随着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使早期胃癌病灶切除范围更加扩大,并且安全可靠,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补充和演进,目前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其它肿瘤的内镜下切除的新技术[2]。为了探讨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最佳护理措施,现将我院128例经ESD治疗的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口牙线牵引辅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学习曲线。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2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牙线牵引组,每组6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ESD治疗,牙线牵引组给予经口牙线牵引辅助ES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每组按时间顺序分为2个阶段,以单位时间内切割面积和手术时间评价学员学习曲线的变化。结果牙线牵引组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曲线结果显示,2组的单位时间内切割面积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而增加,且牙线牵引组增加更明显;2组的手术时间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而减少,且牙线牵引组减少更明显。结论经口牙线辅助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不仅可减少了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而且操作者容易学习、操作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meta分析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文献,提取与ESD治疗早期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指标的病例数据,通过计算OR值及95%CI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35篇原始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指标与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分别为高血压合并症(P=0.036,OR=1.43)、肿瘤位置(直肠vs.结肠:P<0.001,OR=3.40)、肿瘤大小(≥4cm vs.<4cm:P=0.035,OR=3.27)、病理分型(P=0.010,OR=1.59)以及纤维化(P<0.001,OR=3.56).结论 合并高血压病史以及体积较大、病理较恶性且伴有严重黏膜纤维化的直肠肿瘤可能是ESD治疗早期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显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5例在我院行ESD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结果、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病变直径0.6~7.6 cm,平均3.0 cm。手术时间15~154 min,平均65 min。1例术中出血200 m L,予止血钳成功止血。4例发生术中穿孔,穿孔率16%,均采用金属钛夹成功关闭。1例切除肿瘤过大,取出时致食道黏膜机械性撕裂伤。术后住院时间为4~21 d,平均7.3 d。术后随访13~54个月,平均3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间质瘤远期有效,可作为无远处转移的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年龄大于65岁的单发早期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单发早期胃癌患者11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ESD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手术一般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标本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块切除率和切缘阴性率及2组患者术中出血、穿孔和术后狭窄、复发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手术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块切除率和切缘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率、术中穿孔率和术后狭窄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单发早期胃癌患者,ESD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与中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nd aims: Endoscopic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is of little trauma and less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chwannoma and leads to faster recovery and fewer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doscopic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gastric schwannoma, includ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non-laparoscopic-assisted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ndoscopic tunneling submucosal resection, and so on. Methods: Six patients of gastric schwannoma diagnosed by pathology examin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anging from Oct 2011 to Feb 2014 at Shan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 Five of the six patients accepted endoscopic interventional therapy. Results: Among the five patients, there were four males and one female, aged from 48 to 65 years old (the average age was 58 ± 6.4). The lesions located at the fundus, the fundus-cardia, gastric body or gastric antrum, respectively, with the diameters ranged from 8 to 25 millimeter (the average was 17.1 ± 7.8 mm). All the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endoscopic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uccessfully. Among five patients, one patient was treated by endoscopic tunneling submucosal resection, two by 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and the other two were given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Operation duration was about 43 to 83 minutes (the average was 57.6 ± 16.1 minutes). The mass were completely removed, with limited bleeding. During the operation, perforation and pneumoperitoneum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who finally recovered by endoscopic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No bleeding, inflammation or infection occurred in these patients.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7.4 ± 4.4) months. Neither recurrence nor metastasis was found during follow-up. Conclusion: Endoscopic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gastric schwannom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97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的垂体瘤患者,其中神经内镜下治疗的患者为105例(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治疗的患者为92例(显微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年后随访复发率、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并发症、肿瘤全切率、内分泌激素下降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1年后随访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尿崩症、低钾血症、视力障碍、颅内血肿、鼻腔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显微镜组;肿瘤全切率、内分泌激素下降率均高于显微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行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效果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强,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常规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间质瘤患者9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岁。根据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起源层次及大小,分别采取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及随访。结果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共92例,食管39例,胃44例,十二指肠5例,结肠4例。发生于黏膜肌层47例,发生于固有肌层45例。内镜下治疗26例,其中高频电凝电切术6例,内镜下套扎术1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8例,内镜治疗术后出血1例,经内镜下保守治疗止血成功。外科手术治疗8例。内镜下治疗中14例病理检查均为良性间质瘤,手术治疗中3例为交界性间质瘤,5例为良性间质瘤。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间质瘤定性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使对消化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成为更快速、损伤更小、更为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周军 《医学信息》2018,(5):103-104
目的 研究胃穿孔行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胃穿孔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修补组和切除组,各45例。切除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修补组采用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修补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切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补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复发率低于修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穿孔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修补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而切除术复发率低。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势,临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应用鼻内自体材料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3~52(41.6±12.5)岁。缺损部位位于筛窦顶壁4例、筛板3例,位于额窦顶、蝶窦顶、额隐窝各1 例。颅底骨质缺损周径小于10 mm者6例、10~20 mm者4 例。通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初步判断颅底缺损部位,按照不同部位颅底缺损的大小及脑脊液鼻漏的严重程度,采用鼻内镜下不同的鼻内自体材料重建鼻颅底缺损,其中6例应用自体鼻中隔黏软骨膜-软骨瓣,4例应用自体中鼻甲黏膜瓣。术后定期行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定量,随访观察有无复发。结果 本组10例患者手术时间1~2.5 h,术中出血20~50 mL,住院时间7~14 d。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理征均阴性,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定量均低于1.7 mmol/L,术前头痛症状消失。出院前鼻内镜检查术区,无一例修补材料坏死、脱落。出院后6 个月随访,均无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利用鼻内自体材料重建鼻颅底缺损治疗脑脊液鼻漏安全、可行,术中取材方便、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