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治疗压力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200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骶尾部压力性溃疡患者32例,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采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聚维酮碘换药治疗。观察两组压力性溃疡创面的愈合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采用压力性溃疡PUSHTool3.0评分评估两组压力性溃疡创面。结果治疗4周时,治疗组创面局部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缘有新生上皮爬行覆盖创面,而对照组创面局部仍有坏死组织覆盖,创缘上皮爬行不活跃。治疗8周时,治疗组创面上皮化和肉芽组织生长进一步增加,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时PUSHTool评分治疗组(8.53±4.88)低于对照组(11.06±3.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传统换药方法,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更有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和上皮化,从而促进压力性溃疡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封闭负压疗法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6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针对常规负压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海绵板结、引流不畅等并发情况进行附加冲洗、改变吸引模式等改良化处理。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12例经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经植皮愈合,6例感染控制后因骨或肌腱组织外露采用皮瓣修复,1例老年褥疮患者因原发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7例经改良式封闭负压治疗后直接上皮化愈合。结论改良式封闭负压疗法可以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创面外用抗感染药物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创面及周围皮肤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对9例糖尿病足wagner分级为3~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在糖尿病足病灶清除术后使用NPWT治疗,2~3周后植皮或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效果及加强术后负压引流的护理、伤口的护理及基础护理.结果 应用NPWT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术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骨外露基本覆盖,为后期治疗创造良好治疗条件,9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溃疡全部愈合.结论 应用NPWT、术后负压引流的护理、伤口的护理及基础护理是保障NPWT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VSD负压引流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的治糖尿病足患者2l例。结果持续负压吸引引流是种全方位引流方法治疗,具有引流管不容易被堵塞,操作方便、简单易行等优点。结论持续负压吸引引流对于糖尿病足创面引流效果好,创面愈合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和护理难愈性创面中的经验.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科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58例,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过程中,积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保证引流通畅,调整适当的负压和定时冲管,加强引流监测,促进创面愈合.结果 本组58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经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后,57例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经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创面均愈合,1例老年褥疮患者因原发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应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同时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护理,缩短了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焦虑状况,达到较好的愈合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合并多个器官的并发症,因此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1]。近年来,封闭负压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临床外科及烧伤科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应用尚无临床资料。我科自2007年2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老年糖尿病足皮肤溃疡患者共45例,对其中部分患者采用封闭负压引流,同时加强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模式治疗复杂难愈性创面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40例复杂难愈性创面,清创后根据交替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取凡士林纱布加生理盐水纱布加干纱布覆盖,观察组采取负压治疗、-19 kPa~-8 kPa。结果通过4~14 d的治疗,在增殖期细胞计数与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方面两组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40处创面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肉芽组生长较快,创面修复效果好。结论清创加负压治疗后,生成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对细胞增殖产生刺激。对于复杂难愈性创面采取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模式治疗,能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糖尿病患者全身营养状况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其皮肤慢性溃疡愈合困难,常规创面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目的:探讨负压创伤治疗技术在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纳入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患者144例,其中糖尿病足溃疡132例,压疮12例。分别采用负压创伤治疗技术或传统清创、换药方法治疗;同时均辅以控制血糖及血压、抗凝、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结果与结论:采用负压创伤治疗技术治疗的109例患者溃疡愈合60例,显效3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4%。采用传统清创、换药方法治疗的35例患者溃疡愈合17例,显效10例,有效3 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负压创伤治疗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溃疡周边组织氧分压,负压泵连续运行最长120 d,无并发症出现。说明负压创伤治疗技术在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供氧条件下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自体皮移植治疗难愈性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难愈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抗感染、换药、控制血糖及对症支持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后择期给予清创手术。清创手术后,按照患者创面大小将Vacuseal材料进行裁剪后贴于创面,在距离创面3 cm正常皮肤处进行开口并将引流管从中引出,将贴附的材料与创面边缘间断缝合,再将生物半透膜紧贴于患者整个皮肤创面。贴附完成后将引流管与中心负压装置进行连接,保持持续性负压吸引,负压吸引压力值维持在40 kPa左右,每日负压吸引时间约为6 h。每天均按先纯氧再臭氧的顺序进行VSD供氧,纯氧氧流量为5 L/min,1 h/d;臭氧氧流量为10 mL/min,30 min/d。每天换药时对患者创面进行评估,当创面分泌物少,肉芽组织色泽鲜艳红润,质地坚实无水肿,无炎症现象,血糖控制达到标准,进行自体皮移植。术后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将患侧肢体抬高并制动。术后4 d进行首次换药,而后根据创面移植皮肤生长情况进行换药,间隔2~3 d。治疗期间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患者不给予纯氧和臭氧治疗,其余治疗同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周创面瘙痒、肉芽组织形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结束后1个月截肢率、植皮存活率和植皮痊愈时间;治疗结束后1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水平变化。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治疗结束后1周,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00%(4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创面瘙痒、肉芽组织形态和VAS评分分别为(2.18±0.34)、(2.10±0.29)、(5.49±0.87)分,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为(1.03±0.26)、(1.07±0.18)、(2.43±0.41)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创面瘙痒、肉芽组织形态和VAS评分分别为(2.21±0.39)、(2.13±0.32)、(5.53±0.98)分,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为(1.64±0.31)、(1.58±0.23)、(3.39±0.53)分,2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1周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创面瘙痒、肉芽组织形态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61、12.348、10.131,P<0.05)。2组患者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植皮存活率为98.00%(4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39);观察组患者植皮痊愈时间(14.73±1.42) d,少于对照组患者[(18.32±1.8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3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MMP-2和MMP-9表达水平分别为285.34±28.19、363.29±20.81,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为167.49±21.08、241.38±17.84;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MP-2和MMP-9表达水平分别为279.81±29.35、359.89±24.31,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为213.53±34.26、283.53±22.19,2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1周MMP-2和MMP-9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血清MMP-2和MMP-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93、10.468,P<0.05)。 结论供氧条件下VSD联合自体皮移植治疗难愈性糖尿病足溃疡疗效良好,且可以提高植皮存活率,缩短植皮痊愈时间,降低血清MMP-2和MMP-9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引发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是目前社会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目前,糖尿病足有越来越多先进的治疗方案,包括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替代物法、高压氧治疗法、应用负压敷料等,然而,仍缺少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成分,具有促进创面修复,减轻创面疼痛,封闭保护创面,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等特点,在糖尿病足治疗的应用中有确实的疗效。随着PRP技术日趋成熟,PRP可能成为糖尿病足领域最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ntralesional administration of 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up to complete wound closure. Methods: Seventee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full-thickness lower extremity ulcers of more than 4 weeks of evolution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Mean ulcer size was 15.5 +/? 7.5?cm2. Intralesional injections of 75?µg of Heberprot-P three times per week for 5–8 weeks were given up to complete wound healing. Results: Full granulation response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in 32.4 +/? 6.6 days. Complete wound closure was obtained in 16 (94.1%) cases in 53.1 +/? 4.7 days. The most frequent adverse events were burning sensation, tremors, chills and pain at the site of administration. After 1-year follow-up, only one patient relapsed. Conclusions: Intralesional EGF administration up to complete closure can be safe, effective and suitable to improve healing of chronic diabetic foot ulcer (DFU).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使用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治疗系统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糖尿病足溃疡Ⅱ~Ⅲ级(Wagner分级)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26例行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系统治疗,对照组21例仅常规清创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程度、治愈率、显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访第1周的显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第2、4、6、12周的治疗愈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系统联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加快创面愈合,可能对于改善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创面负压治疗技术已被人们广泛应用,目前发表的文献其实际学术价值有限,缺乏科学的、客观的量化指标证明创面负压治疗技术对于创面治疗的有效性。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更高等级的证据支持,并指导临床科研的研究方向。 方法:通过检索不同的数据库,检获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共15篇。分别由两名研究者负责提取数据并评估研究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有15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分析,其中10个随机对照试验为B级中度偏倚风险,5个为C级高度偏倚风险;10个试验为研究创面负压治疗技术在慢性创面中的疗效,另5项试验为研究其在急性创面的疗效。创面负压治疗技术与传统治疗在多数主要结果评判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慢性创面患者中创面负压治疗技术与传统治疗在“术前准备时间”、“创面缩小与肉芽组织增长的速度”、“截肢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疼痛强度”、“并发症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急性创面中创面负压治疗技术与传统治疗在“术前准备时间”、“肉芽增长速度”、“伤口感染率”、“材料费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创面自行愈合数量”、“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创面负压治疗技术不论在慢性创面或者急性创面的治疗中都显示出有效性,缩短了术前准备时间、加快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减少截肢率及伤口感染率。文章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最高质量的证据。但是这些纳入研究分析的试验尚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有必要设计更严谨的研究方案,开展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15.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调节创面愈合的核心因子,通过与靶基因相互作用,参与了糖尿病足溃疡愈合过程中关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病理反应。本文就这些与糖尿病足溃疡相关的miRNA对关键细胞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总结了目前通过人工合成特异性miRNA来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实验研究,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NPWT)的应用对糖尿病足肉芽组织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NPWT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NPWT组创面采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纱布换药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天取创面肉芽组织2份,一份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保存,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形成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肉芽组织PDGF的表达情况,通过Motic Medical 6.0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吸光度值对PDGF蛋白行定量分析。同时,另一份肉芽组织标本-80℃冰箱中保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蛋白表达量。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PDGF吸光度值及PDGF蛋白表达量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治疗前HE染色可见炎症细胞多,成纤维细胞、新生血管形成较少;两组治疗第12天肉芽组织HE染色均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的形成,表现为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增多,但与对照组相比,NPWT组新生肉芽组织增多较为明显。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两组治疗后均可见PDGF蛋白表达上调;NPWT组治疗第12天PDGF吸光度值(0.41±0.05)与治疗前(0.29±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天PDGF吸光度值(0.33±0.04)与治疗前(0.28±0.04)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5);但是,NPWT组治疗前后PDGF吸光度变化值为0.13±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DGF吸光度变化值(0.05±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NPWT组治疗第12天PDGF蛋白表达量为0.24 ±0.04,与治疗前PDGF蛋白表达量(0.11±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1,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天PDGF蛋白表达量为0.17±0.03,与治疗前PDGF蛋白表达量(0.12 ±0.03)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5);但是,NPWT组治疗前后PD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值为0.12 ±0.03,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D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值(0.05 ±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P<0.05)。 结论应用NPWT可明显促进创面肉芽组织PDGF表达上调,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PWT)对糖尿病足轻、中度缺血创面肉芽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接受NPWT治疗的43例糖尿病足患者,据踝肱指数(ABI)分为中度缺血组23例(0.5≤ABI<0.7)和轻度缺血组20例(0.7≤ABI<0.9)。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取创面肉芽组织,标本分成3份,1份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4 ℃保存,标本收齐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平均光密度;另外2份于液氮中转送至-80 ℃冰箱中保存,其中1份行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TGF-β1蛋白表达情况,另1份行Real-time PCR,分析TGF-β1 mRNA表达情况。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表达,中度缺血组和轻度缺血组经14 d治疗后TGF-β1平均光密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相较于中度缺血组变化幅度[(38.71±12.78)%],轻度缺血组[(63.09±10.96)%]升高幅度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5);经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中度缺血组和轻度缺血组经14 d治疗后TGF-β1蛋白表达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相较于中度缺血组变化幅度[(50.31±25.64)%],轻度缺血组变化幅度[(85.44±27.78)%]升高幅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P<0.05);经Real-time PCR法分析TGF-β1 mRNA表达水平,中度缺血组和轻度缺血组经14 d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相较于中度缺血组变化幅度[(73.85±41.22)%],轻度缺血组[(129.78±36.71)%]升高幅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 结论NPWT能促进糖尿病足轻、中度缺血创面肉芽组织TGF-β1的表达,且对糖尿病足轻度缺血创面肉芽组织TGF-β1表达的促进作用优于糖尿病足中度缺血创面。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in infected and uninfected diabetic foot ulcers of 84 patients with the two types of diabetes. S. aureus wa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among the Gram-positive bacteria isolated from ulcers, and almost 50% of S. aureus isolates were MRSA. The prevalence of MRS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infected foot ulcers. MRSA infection or colonisation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factors (previous hospitalisation, use of antibiotics, etc.) known to predispose to MRSA colonisation or infection. The high prevalence of MRSA in patients with foot ulcers may reflect the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MRSA in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9.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both a common colonizer of human skin and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pathogen in diabetes foot infections (DFIs). The spread of DFI to soft tissue and bony structures is a major causal factor for lower-limb amputation. It is therefo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differentiate colonizing from infecting strains of S. aureus. Epide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inhibitors known as EDIN and EDIN-like factors, a group of toxins targeting RhoA master regulator of the actin cytoskeleton, may confer virulence properties on S. aureus. In this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analysis of S. aureus strains, recovered in DFIs at an initial stage and during the follow-up, showed that 71.4% of edin-positive strains were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to-severe infections (grades 3 and 4 of the IDSA/IWGDF classification) compared with 28.6% of edin-positive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low-grade infections. Most of these strains were edin-B positive (86.7%) and belonged to CC25/28-MSSA (n = 10). One edin-B-positive ST152-MSSA strain was negative for the two highly prevalent predictive markers of infecting strains (lukDE and hlgv). Collectively, this points towards the edin-B encoding gene as a bonafide subsidiary predictive risk marker of DF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