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硫酸镁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脑内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SAH组、假手术组、SAH加镁组、假手术加镁组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分别于相应时间点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大鼠脑内VEGF分布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和假手术加M镁组均可见到少量VEGF的表达,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4 h明显表达,3 d表达强度进一步增高,7 d达高峰,14 d下降至正常.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基底节区、海马等部位也有较多.其细胞类型主要为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在SAH后的不同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SAH加镁组大鼠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SAH组.结论 硫酸镁促进了VEGF的表达,其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受体的变化。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雌雄各半,将动物随机分入非SAH组和SAH组。非SAH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枕大池注入0.3ml生理盐水;SAH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枕大池注入经冻-溶方法制备的自体动脉血溶解物0.3ml。每组各12只用于RT-PCR检测(VECF受体flt-1上游引物:5’-CACCCACTACCTGTCAATCA-3’;下游引物:5’  相似文献   

3.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e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5.
CT血管显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往只能通过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来检查 ,但有创且复杂 ,无法随时进行。随着螺旋CT的应用 ,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 ,进行连续薄层扫描 ,三维重建后获取脑血管三维立体影像 ,具有快速、简单、微创伤及可靠性 ,现回顾我院对 2 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的CT血管显影 (CTA)检查 ,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从 1998年 9月~2 0 0 0年 7月 ,对 2 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 ,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2 1岁~ 6 7岁 ,平均40 5岁 ,临床上均有头痛或…  相似文献   

6.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额叶脑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额叶脑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枕大池2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3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仅在蛛网膜下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n=6)和SAH组(n=24),其中SAH组分别于第1、3、5、7天随机均分为4组(n=6)。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学变化,测定血管腔内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额叶脑组织中TGF-β1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H各组基底动脉内径明显减小(P〈0.01);SAH1d时额叶脑组织TGF-β1表达增加,3d时达高峰,而5、7d时低于1、3d(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AH后额叶脑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发生了变化,并与CVS有关,提示TGF—β1参与了CV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212001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许筱唐,梁月香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其预后依赖于出血量的多少和复发次数,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重视再出血的预防,对减少病人的痛苦、挽救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至关...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细胞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士文  谭善瑞 《临床荟萃》1995,10(14):651-652
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已在国内普遍开展,近年来由于CT扫描对脑血管病具有定位、定性及定量的诊断价值,急性脑血管病(ACVD)CSF细胞学检查已不受重视,然而它在ACVD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各项检查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有关ACVD-CSF细胞学的研究报告尚少,我院自1986年以来共收治SAH患者164例,其中CSF细胞总数增高者54例(占32.9%),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海马CA1区微血管形态学的动态变化及相应的神经元病理改变,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循环障碍的特点。方法: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作兔SAH模型,运用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法显示兔SAH后3,5,7,10d海马CA1区微血管,用体视学方法对脑微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并观察了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SAH后3d海马CA1区微血管体积密度、长度密度、表面积密度分别为(401.69&;#177;58.49)mm/mm^2,(4.39&;#177;0.56)mm/mm^2,0.040&;#177;0.002,较正常组[(448.28&;#177;47.30)mm/mm^3,(5.41&;#177;0.38)mm/mm^2,0.047&;#177;0.015]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第7天最明显,且存在神经元的变性坏死;而血管直径在第7天才开始下降[(3.93&;#177;0.86)μm比(4.89&;#177;0.83)μm,P&;lt;0.05)]。结论:SAH后微循环障碍是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学基础,小血管的闭塞可能由于毛细血管灌注不良所致。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便秘的护理援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娟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0-1361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SAH后CVS患者血液凝血、纤溶及核转录因子的动态演变情况。方法收集2004—03~2005—02神经内、外科住院SAH患者32例的外周血标本,进行出血后3d内、5.7d血液的PC、AT—Ⅲ、PAI-1、PAI/t—PA、NF—κB含量测定。结果出血后血浆PC明显降低,而在7d左右降低更为明显;AT—Ⅲ水平在出血后3d内明显升高,在7d左右却显著降低;PAI活性在3d内降低,7d左右升高;PAI/t—PA的比值在7d左右比3d内显著升高;而NF—κB在早期即明显升高,在5—7d达最高水平。结论凝血过程与炎性反应共同参与了SAH后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出血量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32倒脑出血患者24h内、3d、7d、14d与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VEGF浓度。结果脑出血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发病后24h内即开始升高,3d时稍高,7d时达高峰,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出血量大小不同,VEGF浓度也不同,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在脑出血后呈动态变化,提示VEGF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病理变化,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焦虑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7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焦虑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焦虑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出血次数、临床症状、疾病了解程度及合并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焦虑发生率为53.4%.女性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重度头痛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头痛患者,出血次数、有无合并疾病与焦虑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正确认识焦虑是开展负性情绪干预的前提,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焦虑发生相关因素,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管内生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68例糖尿病患者血浆VEGF水平,其中无视网膜病变组(NDR)30例、背景型视网膜病变组(BDR)28例、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组(PDR)10例。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糖尿病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DR组、PDR组明显高于NDR组(P<0.05)。结论VEGF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定期测定糖尿病人血中VEGF可作为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P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学ELISA方法检测了RA患者活动组(30例)、缓解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清 VEGF,并分析血清VEGF与 RA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活动组 RA患者血清 VEGF(183.399±55.572pg/ml)显著高于缓解组(84.391±8.378pg/ml)及正常对照组(82.032±7.54pg/ml)(P<0.01),活动组患者血清 VEGF浓度与 RA病情活动指标 CRP(r=0.711,P<0.001)及 Stoke指数(r=0.638,P<0.001)是显著正相关,与 RF(r=0.161,P<0.05)、ESR(r=0.128,P<0.05)、双足双手X 线狭窄侵蚀积分(r=-0.011,P>0.05;r=0.024,P>0.05)无相关性。结论:血清VEGF与 RA的病情活动有关,检测血清VEGF有助于 RA活动性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黏附分子及脑脊液中SOD、MDA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SAH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间黏附分子(sVCAM-1)及脑脊液中SOD、MDA进行动态观察。结果SAH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在发病后升高,以发病后5~7 d变化最明显;SOD在早期出现短暂升高后迅速下降,MDA则与之相反。结论SAH患者血液黏附分子及脑脊液中SOD、MDA含量与病情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血糖范围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糖范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2006年我院SAH患者62例,在入院第1、3、5、7、10、14天分别检测静脉血糖,以病情的轻重、转归和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分组,观察血糖值与它们的关系。结果将血糖控制在4.6~7.8mmol/L时对改善预后是有效的。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糖范围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清FSH LH PRL GH的浓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人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泌乳素 (PRL)、生长激素 (GH)的浓度变化规律。方法 对 35例动脉瘤性SAH病人发病后 1~ 3、7~ 9、13~ 15d血清FSH、LH、PRL、GH的浓度进行动态观察 ,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VMCA)。结果 动脉瘤性SAH病人血清FSH、LH、PRL、GH浓度在发病后 1~3、7~ 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尤以发病后 7~ 9d变化最明显 ;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 (CVS)组和非CVS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 动脉瘤性SAH病人血清FSH、LH、GH、PRL含量与SAH的病情演变、CVS程度有关 ,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检测25例EM患者和25例非EM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EM患者术前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EM患者(P<0.01),Ⅲ~Ⅳ期EM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Ⅰ~Ⅱ期(P<0.01),术后EM患者血清VEGF水平迅速下降,2例术后3个月复发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血清VEGF在EM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评价EM临床疗效及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血清血管生长因子(VEGF)水平,鉴定其是否与肌营养不良症的疾病发展有关。方法对46例肌营养不良患者,其中32例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9例Becker肌营养不良症(BMD)、5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进行检测。15例健康人和8例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DMD患者血清VEGF为(274.7±2.52)pg/ml,BMD患者的为(358.8±9.64)pg/ml,DM患者为(165.0±6.34)pg/ml,而健康对照组为(148.3±2.91)pg/ml,疾病对照组为(153.7±5.42)pg/ml。与DM组和对照组相比,BMD的VEGF水平显著提高。而DMD组中卧床的患者相对于坐轮椅的DMD、DM组和对照组则VEGF水平显著升高。结论VEGF可以反映肌肉组织低氧和/或缺血状况,并且与DMD和BMD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