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肺血管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前后心血管参数变化评价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疑诊肺栓塞病例152例,纳入118例,所有病例均行CTPA检查,其中40例为非肺栓塞(WPE组),肺动脉栓塞组78例,后者结合临床表现分为42例严重栓塞(SPE组),36例非严重栓塞(NSPE组)。严重栓塞组立即行溶栓治疗,非严重栓塞组则行抗凝治疗,于治疗14 d后行CTPA复查。以CTPA作为肺栓塞的诊断依据,分析三组之间的心血管参数的差异;分析肺栓塞组治疗前后的心血管参数的差异。结果对治疗前的心血管参数分析发现,三组间的双侧心室的最大短轴直径(cm)、双侧心室的最大面积(cm2),右室壁、左室壁和室间隔厚度(cm),奇静脉和上腔静脉的直径(cm),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和左肺动脉的直径(c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室间隔移位率及奇静脉或下腔静脉返流率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SPE组与NSPE组治疗前后的上述心血管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TPA不仅可以诊断肺动脉栓塞,还可以反映肺栓塞后心功能的改变,从而反映预后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及临床溶栓治疗后效果评估。方法对30例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2例患者一周后复查。结果25例患者肺动脉成像未见异常,5例影像学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2例经溶栓治疗后一周复查,病灶基本消失,2例临床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死亡。结论16层螺旋CT能够及时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对于指导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及临床溶栓治疗后效果评估。方法 对30例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2例患者一周后复查。结果 25例患者肺动脉成像未见异常,5例影像学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2例经溶栓治疗后一周复查,病灶基本消失,2例临床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死亡。结论 16层螺旋CT能够及时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对于指导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伟良  邱晨  傅应云  陶维华  吴迪 《广东医学》2012,33(11):1637-1638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影像学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选择经影像学(CTPA)检查确诊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包括右心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74例患者,对其治疗方法(溶栓或抗凝)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溶栓治疗46例,有效44例(其中治愈13例),死亡2例;轻度出血3例.溶栓前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在溶栓24 h后复查心脏彩超11例,肺动脉压下降8例;在溶栓(14±2) d后复查心脏彩超22例,肺动脉压下降22例.抗凝治疗28例,有效26例(其中治愈2例),死亡2例;轻度出血2例.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总有效率和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治疗的治愈率比抗凝治疗高(P<0.05).结论 在无溶栓禁忌证的情况下,溶栓治疗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可不同程度地缓解血栓栓塞造成的血管闭塞和降低肺动脉压力,且未出现大出血并发症.若有溶栓禁忌证,抗凝治疗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肺栓塞、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而确诊的10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共累及56处肺动脉,栓塞受累部位分布广泛,其中肺段动脉受累最多,占59.11%.栓塞在CT上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充盈缺损.结论 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亚段及亚段以上肺栓塞是安全、无创、快捷和可靠的诊断方法,且可作为治疗的依据和评价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效果,适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640层宽体CT肺血管减影成像(DSCTPA)碘灌注分布图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朝阳市中心医院临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均先进行CT平扫,后立即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检查,并将所得的平扫图像和CTPA图像加载到Sure-Subtraction Lung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两组视图模式图像:Tissue模式:碘分布融合肺动脉血管像(CTPA+碘图),Vessels模式:减影后肺动脉血管图像(CTPA+血管像)。由2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2组模式图像和CTPA图像进行诊断分析。肺动脉血管按肺动脉主干、叶、段、亚段及以下进行分类,分别记录各患者栓子的位置与数目。研究图像显示方法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64例患者中,经CTPA检查后诊断有30例患者存在肺动脉栓塞,按标准测得的栓子共计223个,其中栓塞位于主干28个,叶肺动脉76个,段肺动脉83个,亚段及以下36个。CTPA图像、CTPA+碘图、CTPA+血管像3组显示肺动脉栓塞栓子总数的灵敏度为83.9%/91.9%/8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i CT)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溶栓效果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资料,其中18例溶栓治疗后复查。结果本组33例患者,共发现栓塞肺动脉215支,分别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叶肺动脉:段肺动脉支:亚段肺动脉=3:35:40:114:23支。25例双侧肺动脉栓塞,8例仅单侧肺动脉栓塞;18溶栓治疗后复查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结论 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栓塞血管内血栓的形态、大小、范围,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在PE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肺血管成像对肺栓塞病情严重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3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治疗前、治疗后1d及14d时的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结果治疗后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逐渐减小,Qanadli和Mastora评分在治疗前(分别为平均48.5、45.6分)与治疗后1d(分别为平均43.2、11.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治疗后1d与治疗后14 d(分别为平均25.0、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CT肺血管成像可以动态的对肺栓塞病情进行观测,进而确定肺栓塞病情的严重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PE患者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以轴位图像为基础,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其中6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叶及叶以上肺动脉的显示率达100%,对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检出率明显高于DS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PE优于其它检查,且简便、安全、无创、准确、可靠;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行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256层螺旋CTPA对25例患者肺动脉各级管腔内的栓子均明确显示,共累及肺动脉133支;23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复查CTPA,其中栓子完全消失者15例栓子明显缩小者5例,溶栓治疗效果差者3例,考虑为慢性肺栓塞.结论 256层螺旋CTPA是临床无创诊断肺栓塞及溶栓后疗效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14例植入永久性腔静脉滤器.16例植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27例分别行单纯静脉溶栓或切开取栓+静脉置管溶栓;全部病例同时行抗凝治疗。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全部成功,症状体征完全消失7例,明显缓解18例,部分缓解5例。滤器植入期间未发生肺栓塞。临时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26~40d,1例取出后2d出现复发性肺栓塞;2例永久性滤器植入者于6个月和14个月出现下腔静脉堵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临床措施,临时性和永久性滤器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后急性肺栓塞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至2006年期间术后发生肺栓塞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术后肺栓塞病人年龄28-71岁。其中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尿激酶溶栓治疗8例,31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4例病人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结论肺栓塞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年轻病人亦不少见。早期诊断、积极抗凝和/或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置入腔静脉滤网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深静脉血栓血管内接触溶栓术后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预防作用.方法 11例SL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后立即行下肢深静脉血管内接触溶栓,并观察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1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12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措施,可有效预防SLE下肢静脉血栓血管内接触溶栓术后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肺动脉碎栓、局部置管溶栓治疗,以开通肺动脉。结果滤器和导管均成功安全置入,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发脑出血1例,死亡1例;31例患者随访5~48个月,无再发肺动脉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经导管栓子祛除术是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栓塞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张小颖 《黑龙江医学》2007,31(11):844-845
目的 分析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即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晕厥、休克等症状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将确诊的2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B组。A组12例,采用溶栓加抗凝治疗;B组14例,采用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疗效并于6个月后复查肺功能、CT、MR、心功超声、放射性核素肺扫描,判定肺栓塞对远期肺功能的影响和慢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形成等改变。结果 A组有效率75%,症状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复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B组有效率64%,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溶栓加抗凝疗法治疗PE优于单纯抗凝疗法,早期诊断治疗是预防猝死、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肺动脉栓塞(PE)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临床疑诊PE的患者行SCTA检查,均明确诊断为PE,其中2例在溶栓后进行了复查。结果:3例患者均为右肺动脉主干处血栓形成,分别表现为血管管腔狭窄、截断或附壁性充盈缺损。2例溶栓后栓子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抗凝后临床症状好转。结论:SCTA是诊断中心性PE准确、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且可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诊断肺小动脉栓塞的价值,提高对肺栓塞CTPA表现的认识。方法对35例临床疑为肺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其中3例在溶栓治疗后进行复查。结果10例患者,均位于肺动脉的段及亚段以下水平,肺段及亚段肺动脉受累160支。MSCTA显示肺小动脉栓塞的征象为肺动脉内的不规则充盈缺损及完全阻塞,其中栓塞表现为中心型充盈缺损48支、偏心性充盈缺损24支、附壁型充盈缺损21支、完全闭塞型67支。结论MSCTPA能对肺小动脉栓塞作出诊断,对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后随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栓塞病人溶栓前后血浆ET及CG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栓塞病人溶栓前后血液中多肽因子内皮素 (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变化及 ET与 CGRP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施行溶栓的肺栓塞病人 2 0例及对照组 2 0例 ,取血并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对照组及肺栓塞病人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 ET及 CGRP。结果 :(1 )肺栓塞病人血浆 ET、CGRP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 .0 5 ) ,溶栓过程中两者浓度达到高峰 ,之后在 2 4h内缓慢地降至溶栓前水平 ;(2 ) ET与 CGRP呈显著正相关 (r=0 .896)。结论 :(1 ) ET、CGRP在肺栓塞病人明显升高并随溶栓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而变化 ,故两者可能作为溶栓疗效的判断指标 ;(2 ) ET在肺栓塞时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3 ) ET与 CGRP的关系表明肺栓塞时 CGRP的升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拮抗了 ET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志康  徐浩  张庆桥  祖茂衡 《当代医学》2009,15(35):652-654
目的探讨Aegisy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经导管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4月~2009年8月间,45例下肢DVT患者(左侧:36例,右侧:6例,双侧:3例,4例已发生肺栓塞)在经颈静脉插管溶栓过程中行Aegisy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肺动脉栓塞。结果45支Aegisy腔静脉滤器经颈静脉一次性于下腔静脉植入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出现滤器错位、移位、倾斜、滤器折断、腔静脉穿孔、下腔静脉阻塞等并发症。在溶栓治疗过程中1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因右心衰竭死亡,其他患者无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溶栓治疗后,45支滤器中的36只成功取出,滤器留置时间为7~18天(平均9.5天),余9支滤器永久性留置于患者体内。随访2~17个月(平均9.7个月),滤器无移位及血栓形成。结论Aegisy腔静脉滤器经颈静脉途径植入方法简单、释放可控、安全,可有效防止症状性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疗效,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确诊的43例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疗效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肺栓塞往往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休克、未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与预后相关。结论肺栓塞发病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介入溶栓在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病人中疗效确切,休克、未行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患者转归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