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点。方法在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间,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切口长7田cm。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纵隔引流量少,输血量少,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手术,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24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总结冠脉搭桥正中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处理要点。方法:自1997年4月-2015年12月,排除围术期死亡患者,连续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43例,年龄33-87岁,所有患者均以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心脏旁路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方法关胸,但结合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关胸策略。对比分析不同时段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胸骨哆开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胸骨哆开4例(0.54%),均发生于2003年前(730例),经二次固定后痊愈。自2003年后完成的15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胸骨哆开。其中单一手术组完成的1130例正中开胸冠脉搭桥手术,胸部切口局部脂肪液化15例,给予减张缝合局部酒精湿敷后干燥愈合。伤口胸骨皮下组织裂开8例(0.7%),均经换药并二期缝合痊愈。3例患者因无菌性骨髓炎,给予胸骨坏死组织清除、胸大肌填埋成形术后痊愈。结论:心脏手术胸部正中切口并发症重在预防:开胸时注意切口保护、采用个体化胸骨固定技术、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用胸部固定带等综合措施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在体外循环(CPB)下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婴幼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两种术式效果。方法 本研究取2005年9月至2014年9月我科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共126例,平均年龄1.0±0.2岁,平均体重8.5±0.3kg,均为简单型先天性性脏病。分成右腋下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正中切口组无手术死亡,术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周内均恢复,肺不张1例,胸骨愈合不良1例;右腋下小切口组术后传导阻滞3例,均恢复,死亡3例;2均为肺不张致肺部严重感染并全身败血症患者,1例心脏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术中未能正确处理PDA,术后患者低心排而死亡。右腋下小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50.64±10.81)ml明显小于胸骨正中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86.11±11.25)ml,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天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安全、有效,能有效地替代正中切口剖胸矫治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术前明确诊断为选择此种切口必要条件,但对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的复杂畸形选择此种切口要慎重。 【关键词】 右腋下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心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胸大肌肌瓣转移,修复重建治疗经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应用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治疗58例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为彻底清创,用转移的胸大肌肌瓣将胸骨缺损区填实消灭残腔,放置带负压吸引装置的引...  相似文献   

5.
<正>胸骨正中切口是心脏手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因为暴露充分,容易操作而被广泛应用,但术后出现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治疗非常困难,虽然发生率不高,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给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根据大量的文献报道,心脏外科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0.4%~5.0%,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是心脏外科术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引起胸骨哆开,体温升高,败血症,大出血等,死亡率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本中心行小切口瓣膜手术的患者。其中胸骨正中小切口患者共36例,平均年龄(45. 86±14. 83)岁,男性21例(58. 3%),主动脉瓣21例,二尖瓣15例。肋间侧切口患者54例,平均年龄(56. 77±14. 83)岁,男性31例(57. 4%),主动脉瓣30,二尖瓣2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出36对患者。结果:住院期1例患者侧切口主动脉瓣手术因主动脉根部出血死亡,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小切口组患者在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显著短于侧切口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与肋间侧切口微创瓣膜手术相比,正中胸骨小切口患者有更好的受益,外科医生更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验体会。方法 常规全麻后,取仰卧位,自第3肋间水平至剑突根部做皮肤切口,正中锯开胸骨下段,达胸骨角水平,保持胸骨柄的完整,切开并充分悬吊心包,建立主动脉插管和上腔静脉插管、开始体外转流,然后行下腔静脉插管和套带,进一步完成心内纠治手术。结果 32例均成功地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纵隔引流少,无并发症出现,达到了满意的美容效果,切口仅为平常的1/2~2/3。结论 该术式安全、方便,具有创伤轻、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但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8.
郭伟 《山东医药》2007,47(33):81-82
采用“J”型胸骨上段小切1:3切除胸腺治疗各型重症肌无力患者23例。小切口手术完全切除胸腺、胸腺瘤、前纵隔脂肪组织及受侵之部分肺、心包等。术后缓解7例,改善11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有效率78.2%。认为“J”型胸骨上段小切口适应各年龄层、各类型重症肌无力需要胸腺切除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在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105医院心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63例中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33例、右胸小切口30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22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无低心排血量、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残余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胸廓畸形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选择性应用于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1年10月~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11例患者为微创组(A组),同期经标准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78例患者为传统组(B组).两组术者、年龄、性别、BMI、心功能NY-HA分级、LVEF、瓣膜病因、瓣膜病变等术前资料匹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LVEF、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度、切口长度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微刨组所有患者均未因手术问题扩大切口或改成正中切口;无术后出血再开胸.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LV、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均未见瓣周漏.所有患者伤口均I/甲愈合.两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新发房颤、肺炎、脑血管意外、伤口愈合不良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P均<0.05),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均<0.05),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传统组少(P均<0.05),切口长度较传统组短(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未出现感染.结论 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行微创瓣膜手术安全有效,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较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预防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我科行胸骨正中切口的心脏手术患者539例,按切口缝合方式分为两组:皮下脂肪部分剔除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比较其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比率和术后总住院时间。结果皮下脂肪部分剔除组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率显著少于常规组(0比6.97%,P<0.05),术后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11.7±4.9)d比(13.54±7.3)d,P<0.05]。结论皮下脂肪部分剔除可显著降低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并缩短术后总住院时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探讨经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7例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右胸微创切口切除15例(右胸微创组),经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手术22例(标准正中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情况、住院死亡率和肿瘤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胸微创组住院时间[(11.2±1.3)d对(14.5±1.4)d,P0.05]、术后输血量[(0.7±0.8)U对(1.8±1.4)U,P0.05]及疼痛评分(4.6±0.9对6.0±1.3,P0.05)明显低于标准正中组。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与标准胸骨正中切口相比,经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心脏黏液瘤切除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哆开的原因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丽  王宁 《山东医药》2007,47(3):55-55
胸骨哆开是经胸正中切口心内直视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0.5%~5.0%,以老年患者居多,多发生在心脏开胸术后1周左右。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共经胸正中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2 025例,发生胸骨哆开15例(0.7%)。现将术后胸骨哆开原因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  相似文献   

14.
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探讨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游离左侧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同时游离大隐静脉,用于冠状动脉其它分支旁路移植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病变血管的旁路移植术.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22例患者采用该手术方法,其中5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17例为多支病变.22例患者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平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支数2.40±1.04(1~4)支/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靶血管包括前降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和高位边缘支.全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患者术后平均8.1±1.6天痊愈出院.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较小,安全易行,对有手术适应证的多支病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松峰  乔峻  霍强  木拉提 《心脏杂志》2006,18(3):343-345
目的探讨各类胸部小切口瓣膜置换手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95年12月至2004年9月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103(男60,女43)例,年龄1665岁。主动脉瓣置换(AVR)应用胸骨正中上半小切口19例;胸骨旁小切口2例;二尖瓣置换(MVR)应用胸骨正中下半切口30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0例;另2例为三尖瓣置换(TVR)。结果103例患者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2.9%。术后胸腔引流量、输血量比同期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手术明显减少。痊愈出院的100例,切口甲级愈合。随访360个月,随访率91%。心功能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胸部小切口瘢痕小,术后出血和输血量均明显减少,减少了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正中直切口微创下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手术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心外科收治的主动脉瓣行置换术的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常规单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胸骨上段正中直切口微创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行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验体会。方法 常规全麻后 ,取仰卧位 ,自第 3肋间水平至剑突根部做皮肤切口 ,正中锯开胸骨下段 ,达胸骨角水平 ,保持胸骨柄的完整 ,切开并充分悬吊心包 ,建立主动脉插管和上腔静脉插管、开始体外转流 ,然后行下腔静脉插管和套带 ,进一步完成心内纠治手术。结果  32例均成功地完成手术 ,体外循环时间短 ,早期拔除气管插管 ,术后纵隔引流少 ,无并发症出现 ,达到了满意的美容效果 ,切口仅为平常的1/ 2~ 2 / 3。结论 该术式安全、方便 ,具有创伤轻、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 ,但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12~2019-03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了右侧胸骨旁第2~3肋间隙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9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所有患者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并通过右上肺静脉插入左心室引流管;术中直视下切除病变主动脉瓣膜,间断缝合瓣环,植入人工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无扩大手术切口或转为前正中开胸病例。手术时间(256.05±47.54)min,体外循环时间(110.79±23.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1.37±14.93)min,术中失血量(231.58±129.33)ml,术毕回输自体血(314.21±77.84)ml,库血使用量(257.89±238.20)ml。有8例(42.11%)患者未输库存血。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95±2.57)h,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29.16±10.76)h,术后引流管安置时间(3.47±0.77)d。患者手术切口长度(4.93±0.57)cm,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生。1例患者术中停机后发现主肺动脉间隙出血,直接修补困难,再次并行循环放空心脏后修补成功。1例患者术后并发右下肺不张,经治疗后复张。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58±2.24)d。患者术后随访(25.68±20.07)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Ⅰ级;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进行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值得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胸骨切口感染裂开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病死率30%以上。我科于2002年2月~2006年10月,采用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的方法,治疗胸骨切口感染裂开5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全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手术)是外科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术式。在过去的20年间,微创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发展迅猛,因此微创Bentall手术近年来在国内外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即输血少、疼痛轻、术后脱机快、住院时间短等。为全面了解微创Bentall手术的最新进展,现从手术入路、技术、适应证、禁忌证和临床结局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