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佳  付文峰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99-2300
【目的】探讨岳阳地区肝硬化病因的特点。【方法】对1345例肝硬化住院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45例中乙型病毒性肝炎(HB)肝硬化737例(54.80%),血吸虫性肝硬化291例(21.64%)。【结论】HB和血吸虫病是岳阳地区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卫星  饶智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54-55,58
【目的】观察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单纯结核杆菌感染的患者525例,结核杆菌合并肝炎病毒感染43例。两组患者前4个月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治疗,后2个月采用异烟肼、利福平治疗,观察抗结核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单纯结核杆菌感染组发生急性药物性肝炎54(10.3%)例,结核杆菌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组发生急性病毒型肝炎20(46.5%)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AST:210.6±77.4vs387.4±90.6,P〈0.05;ALT:207.3±45.3vs372.6±88.1,P〈0.01),肝功能恢复时间延迟(27.4±13.5vs41.4±18.3,P〈0.05)。【结论】抗结核杆菌的药物对结核杆菌合并肝炎病毒患者的肝脏毒性较强,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肝功能;抗结核治疗前应该常规检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梅毒患者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246例梅毒患者(观察组)和30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HCV的阳性率分别为16.26%、8.54%,均高于对照组的8.79%、2.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三阳”[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己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比例62.50%高于对照组2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患者HBV、HC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应加强梅毒患者的肝炎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和甘氨胆酸(CG)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乙肝)患者41例,男32例,女9例,平均年龄31岁。肝硬化患者43例,男35例,女8例,平均年龄48岁。两组患者均作HA和CG测定。结果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HA和CG均较对照组升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of),急性乙肝组HA显著高于肝硬化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of,见表1)。表1肝病患者血清HA和CG测定结果(Z土S)与对照组比较,。。P<0·of;与急性乙肝组比较,面面P<0·0…  相似文献   

5.
侯琴  杜杰 《医学临床研究》2013,(9):1852-1854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片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抗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9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6例,A组给予I:7服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片,B组单用恩替卡韦片治疗,观察治疗6个月后血清PDGF-BB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清PDGFBB及层黏连蛋白(LN)、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A组较B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PDGF-BB与LN、HA、Ⅳ-C水平均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片能够有效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PDGF-BB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扶正化瘀胶囊可能通过影响血清PDGF_BB水平来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3项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86例肝硬化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外周血血小板情况,比较其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PLT、MPV较正常组减少而PDw增加,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A、B、C级患者的PLT均小于对照组(P〈0.05),B、C级又小于A级(P〈0.05);肝硬化B、C级患者的MPV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和A级(P〈0.05),对照组与A级之间无差异(P〉0.05);肝硬化B、C级PDW均大于对照组和A级组(P〈0.05),对照组与肝硬化A级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随着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改变,血小板参数检查可作为肝功能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杜敏  钟倩  罗靖  凌新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30-1732
【目的】比较与评价输卵管妊娠腹式输卵管切除术、腹式输卵管保守性手术及药物保守性治疗三种方法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50例榆卵管妊娠的病例资料,其中输卵管切除术65例,输卵管保守性手术52例,药物保守治疗33例,比较三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保守性手术、药物保守治疗、根治性手术的成功率分别为96.2%、72.7%、100%(P〈0.05)。保守性手术、药物保守治疗的持续性异位妊娠率分别为3.8%、39.4%(P〈0.01);患侧输卵管通畅率78.8%、42.4%(P〈0.01);宫内妊娠率68.8%、42.9%(P〈0.05),治疗后重复异位妊娠率为3.8%、15.2%(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的三种治疗方法中,保守性手术和药物保守治疗更适合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8.
彭亮  刘静  高志良 《新医学》2011,42(5):287-290
目的:初步分析中国南方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导致的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0年6月诊断为乙肝肝衰竭的87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乙肝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真菌感染的种类、部位等。分析乙肝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与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侵入性操作与检查、人工肝治疗、病情轻重等因素的关系。观察检出真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度。结果:876例乙肝肝衰竭患者,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138例,病死率为65.2%(90/138);未合并真菌感染者病死率为50.3%(371/73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医院内真菌感染未得到控制者病死率为75.9%,明显高于治愈者的病死率(47.1%,P〈0.01)。检出真菌中,最常见的是假丝酵母属的白假丝酵母(54.3%)和近平滑假丝酵母(11.6%)。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分别占45.7%和30.4%。检出的138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度最高,其次是氟康唑、依曲康唑和酮康唑。138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中,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者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P均〈0.05),两组接受人工肝治疗者所占比例相近(P〉0.05),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为(32.4±7.8)分,明显高于未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的(25.5±6.5)分(P〈0.05)。结论:中国南方地区乙肝肝衰竭患者常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呼吸道与消化道是常见的感染部位。假丝酵母属是主要的感染菌株,感染病原学呈多样性分布。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病情重等是发生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而人工肝支持治疗并非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漱口方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齿衄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将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湿热内蕴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中药漱口方治疗,对照组用安慰剂中药漱口,共观察1个疗程。治疗前后用简明健康量表(SF一36)和慢性肝病问巷(cLDQ)评估病人的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SF~36量表RP、GH、VT、RE、BP、MH、PH、MH2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I.DQ量表EF、A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结论]应用中药漱口的肝硬化齿衄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36例女性冠心病患者分为未绝经女性冠心病组(29例)与已绝经女性冠心病组(10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发病及冠脉造影特点。【结果】未绝经冠心病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及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个数均显著低于已绝经冠心病组(P〈0.05);未绝经冠心病组6.9%的患者只合并抑郁;未绝经冠心病组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起病比例显著高于已绝经冠心病组(72.4%比30.8%,P〈0.01);未绝经冠心病组单支病变比例高于已绝经冠心病组(65.5%比28.0%,P〈0.05),且以前降支更容易受累。【结论】未绝经冠心病组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少于已绝经冠心病组,抑郁情绪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多以ACS起病,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避免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漏诊。  相似文献   

11.
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联合卒中单元的脑卒中患者392例为卒中单元组(治疗组),神经内科常规病房的脑卒中患者389例为普通病房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D院内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6.4%)明显低于对照组(17.7%)(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可以从联合卒中单元的病房管理模式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福州市传染病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SACLF患者106例,按照实际用药分组,其中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研究组)53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53例(对照组),比较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4、12、24周后,其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4.63、6.01、11.84,P〈0.05或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4、12、24周,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VIA则明显上升(P均〈0.05);治疗后12、24周,ALB则明显上升(P均〈0.05)。但两组间治疗后ALT、AST、TBIL、ALB、PT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亦无病情进展者。研究组2例开始治疗后轻度腹胀不适,对照组2例一过性皮疹,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SACLF,HBV—DNA转阴率较拉米夫定增高,但在改善肝功能和短期预后方面与拉米夫定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周子辉  彭艳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73-1274,1278
【目的】观察水飞蓟素联合GP方案[吉西他滨(Gemcitabine)+顺铂(Cis—platin)]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87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水飞蓟素加GP方案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单纯GP方案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46.5%和31.8%(P〉0.05),临床获益率(CR+PR+SD)分别为83.7%和61.4%(P〈0.05)。治疗后治疗组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比值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和恶心、呕吐等病例数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水飞蓟素与化疗同时应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降低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减轻化疗的某些不良反应,提高临床获益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14g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后性肝硬化患者IL—10及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99例,按患者意愿分为阿德福韦酯治疗组(试验组)和一般治疗的对照组。试验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口服,疗程48周。两组治疗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IL-10,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TNF-α,PCR法查HBV-DNA。【结果】试验组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后,Child—Pugh分级A、B级患者所占构成比及HBeAg、HBU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IL-10明显升高,TNF-α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修复肝脏功能、延缓肝硬化进程,可能与对血清IL-10和TNFn等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使患者免疫状态有所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患者同时罹患胆石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获取316例血吸虫病患者(观察组)和258例非血吸虫病人群(对照组)中胆石病的发病情况,比较分析两组对象的胆石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16例中,急性血吸虫病1例、慢性血吸虫病277例、晚期血吸虫病38例;合并有胆石病的患者26例(8.23%),其中胆囊结石15例(4.75%)、肝外胆管结石6倒(I.90%)、肝内胆管结石5例(I.58%),慢性血吸虫病发生胆石病17例(6.14%)、晚期血吸虫病发生9例(23.68%);对照组258例中,发生胆石病20例(7.75%),其中胆囊结石12例(4.65%)、肝外胆管结石5例(1.93%),肝内胆管结石3例(1.16%)。两组在胆石病总体发病及各分型的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胆石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吸虫病患者与非血吸虫病人群胆石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晚期血吸虫病明显增加胆石病的发生,是胆石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PAD)的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520例45岁以上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踝肱指数(ABI)比值大小分别为ABI〈0.9的PAD组101例、ABI≥0.9非PAD组419例,比较可能诱发PAD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合并PAD占总数的19.4%。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等因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收缩压、血肌酐水平是P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于4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19.4%合并PAD,年龄、收缩压、血肌酐水平是DR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2000—2005年大庆地区综合医院消化内科肝硬化病人的病例资料,找出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并发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防治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大庆地区三家医院消化科2000—2005年6年间住院确诊为肝硬化的994例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女为3.01:1;发病年龄24—83岁,41-70岁为高发年龄段;6年来大庆地区肝硬化的发病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病因以病毒性肝炎最多见,占74.45%,其中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占70.32%;洒精性肝炎为第二位,占21.93%;病毒性肝炎和/或酒精性肝炎发生的肝硬化占肝硬化发病率的96.38%。肝硬化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发生腹水(30.58%)和上消化道出血(39.03%)。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42.96%)。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47.55%)。结论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是大庆地区肝硬化的主要病因,防治病毒性肝炎,减低饮酒量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手段。积极防治肝硬化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张艳平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86-2187
【目的】观察使用皮肤保护膜、防漏膏预防造口周围皮炎的效果。【方法】选取46例肠造口病人,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皮肤保护膜和防漏膏进行造口护理,对照组不使用造口护理产品。【结果】观察组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为8.7%,对照组为34.8%,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4d内漏袋发生率为17.4%,对照组为52.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满意度为91.3%,对照组为52.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皮肤保护膜和防漏膏能有效预防造口周围皮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病理变化与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肝病中心收治确诊的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儿的术前3d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四项指标、HBV-DNA病毒栽量等检测指标。根据肝脏病理改变程度分为轻度和中重度炎症损伤两组及无肝纤维化和肝纤维化两组,分析与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Abl)、Ⅲ型胶原蛋白(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蛋白(Ⅳc)水平及HBV-DNA载量的关系。【结果】轻度肝脏炎症组57例,中重度肝脏炎症组22例,两组的ALT、AST、Abl及HBV-DNA载量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脏纤维化组19例,肝脏纤维化组60例,两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发现Ⅲ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及Ⅳ型胶原蛋白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HBV-DNA载量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及HBV-DNA载量不能预测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病理炎症改变程度,肝纤维四项对评估患儿肝脏纤维化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肝穿刺活检为评估患儿肝脏病理改变的金标准,对于指导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未透析慢性肾疾病(CKD)患者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8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CKD患者(CKD3期30例;DKD4期40例;DKD5期38例)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TnI增高与各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Z5.9%的患者血清cTnI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CKD越严重者,cTnI升高者越多(CKD。期5例,DKD4期9例,DKD5期15例,P〈0.001)。cTnI的升高与年龄的增大(P〈0.01)、糖尿病(P〈0.01)、既往心血管疾病(P〈0.05)、左室肥厚(LVH)(P〈0.01)、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P〈0.05)相关,但多因素分析仅年龄是cTnI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而GFR、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不是。【结论】血清cTnI浓度升高在无ACS的透析前CKD患者中较为普遍。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既往冠心病史、LVH、GFR下降相关。但GFR和LVMI不是其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