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与滤波反投影法(FBP)相比,观察正弦图确认的迭代重建算法(SAFIRE)可否改善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CTCA)图像质量及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收集49例接受CTCA的肥胖患者,对其中39例使用常规序列扫描(120 kV,A组),分别选用FBP(FBP亚组)和SAFIRE(SAFIRE亚组)重建;对另10例使用低剂量扫描序列(100 kV,B组),SAFIRE重建.比较各组间主观(冠状动脉评分)和客观图像质量(图像噪声,SNR,CNR)的差异.结果 SAFIRE亚组的图像噪声、SNR、CNR比均优于FBP亚组和B组(P<0.05),但FBP亚组的图像主观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4.36±0.75) mSv]明显小于A组[(8.83±1.74) mSv] (P<0.01).结论 与FBP相比,SAFIRE可显著提高相同剂量水平的CTCA图像质量,并能在降低约50%辐射剂量的条件下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后处理技术如多元成像方法、单能级重建、有效原子序数成像及虚拟平扫等使能谱CT在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化、狭窄程度判断、斑块成分分析及降低辐射剂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能谱CT成像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中以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表面积(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联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降低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和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入组患者17.0≤BMI26.5,分为120kV组(A组)与100kV组(B组),各100例。A组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0.8~1.0ml/kg(总量约65ml),生理盐水50ml,注射流率均为5.0ml/s。A组检查完毕后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比剂用量与BMI、Suf关系,制成量化速查表。B组扫描管电压10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根据上述速查表采用35~65ml,生理盐水30~50ml(对比剂总量×80%),注射流率均为5.0ml/s。结果两组对比剂用量、主动脉强化值、左心室强化值、图像噪声、辐射剂量指数、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较A组对比剂用量下降28.16%、主动脉强化值提高21.58%;辐射剂量指数下降39.54%、有效剂量下降40.83%、噪声值升高27.1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B组优于A组(P0.01)。结论以BMI、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可降低检查中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结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能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多层螺旋CT在心脏成像中的应用日益完善及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冠状动脉CT成像(CTCA)用于AF患者已成为可能。目前已有多种成像技术可有效消除运动伪影,改善AF患者的CTCA质量。本文针对相关扫描及重建技术手段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屏气方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对A组于深吸气末屏气、B组于平静呼吸下屏气、C组于深呼气末屏气下行CCTA检查;记录扫描前平静呼吸时心率(基础心率)、扫描时屏气心率及容积扫描长度,比较各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147例顺利完成检查,3例C组患者因图像模糊、无法评价而被排除。3组患者扫描时屏气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心率(P均<0.01)。B、C组容积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低于A组(P均<0.05),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共评估698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78个,3分20个;B组共评估69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82个,3分14个;C组共评估65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15个,3分41个;3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平静呼吸屏气下行C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容积扫描长度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将67例接受头颈部CTA的患者[对比剂均为碘帕醇(370mgI/ml)]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3)以固定流率(4ml/s)注入90ml对比剂和20ml生理盐水,个体化组(n=34)根据公式计算所需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对比剂剂量(ml)=体质量(kg)×λ(ml/kg);流率(ml/s)=对比剂剂量/(曝光时间+7);生理盐水剂量(ml)=(27.5-7-曝光时间)×流率。患者体质量为45~60kg时,λ=0.8ml/kg;61~75kg时λ=0.9ml/kg;>75kg时λ=1.0ml/kg]。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相应层面的增强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T值和对比剂剂量,以t检验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个体化组主动脉弓CT值分别为(414.20±6.24)HU、(435.36±6.44)HU(P<0.001);右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4.29±6.25)HU、(459.85±6.48)HU(P<0.001);左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5.42±6.26)HU、(458.43±6.42)HU(P<0.001)。常规组和个体化组右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91.03±10.08)HU、(267.55±9.88)HU(P=0.180);左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89.94±9.80)HU、(269.50±9.86)HU(P=0.169)。常规组每例对比剂剂量均为90ml,个体化组平均剂量为(59.41±7.91)ml(F=508.474,P<0.001)。常规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和一般分别为28、4和1例,个体化组分别为27、6和1例(P=0.874)。结论通过个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头颈部CTA成像的对比剂剂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头颅CT平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颅CT平扫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00例于我院接受头颅CT平扫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头颅CT平扫时,试验组在眼眶区域应用ODM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扫描方法,扫描参数相同。记录2组眼眶区域各方向(前、后、左、右)的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于桥脑及双侧小脑半球选取ROI,测量并计算客观噪声及SNR。采用5分法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头颅CT眼眶区域4个方向中,试验组在前方向上管电流明显低于对照组(t=9.72,P=0.01);2组间CTDI_(vol、)DLP及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后颅窝颞骨岩部层面桥脑及双侧小脑半球客观噪声、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3分,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要;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31)。结论在头颅CT平扫中应用ODM技术可降低直射方向(前方)上的管电流,进而降低眼眶区域辐射剂量,能够在保护敏感器官的同时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型的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胸部低剂量CT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将100名受检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20kVp/30 mAs)和超低剂量组(120kVp/17.5 mAs),以不同权重ASiR-V(0、30%、50%、70%、100%)重建肺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比较不同权重下ASiR-V图像的主观评分、肺算法图像的结节数量及标准算法图像升主动脉的CT值标准差(SD值),比较ASiR-V50%权重下不同主观评分的SD值。结果 ASiR-V70%肺算法图像主观评分最高,结节检出数量最多;ASiR-V50%标准算法图像主观评分最高,ASiR-V50%条件下主观评分为2、3、4及5分时,SD值分别为(24.20±1.01)HU、(20.99±2.32)HU、(19.54±2.16)HU及(16.90±2.60)HU,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SiR-V70%及50%分别为观察肺及纵隔的最佳权重。ASiR-V50%标准算法图像升主动脉SD值为20.99HU是满足诊断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在冠状动脉CTA(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90例接受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24kg/m2的患者,随机将其分均为3组:A组管电压120kVp,碘注射总量0.259kg;B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210kg;C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150kg。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管电流200mAs。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异。结果 3组CCTA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SNR(17.77±3.90)高于A组(15.79±2.02)和C组(14.63±3.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和ED B组[(9.49±0.21)mGy、(121.30±6.12)mGy和(1.70±0.86)mSv]与C组[(9.51±0.22)mGy、(119.64±7.35)mGy和(1.68±0.10)mS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A组[(23.35±13.74)mGy、(253.53±8.62)mGy和(3.55±0.12)mSv;P均0.05]。结论采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进行CCTA可显著降低碘注射总量及辐射剂量,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迭代重建技术在临床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与传统的滤过反投影法相比,迭代重建技术可在低SNR的条件下获得噪声较少的高质量CT图像,大幅降低CT扫描的辐射剂量。本文对迭代重建的技术原理及其在低剂量CT扫描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通畅性的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7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排除植入支架信息不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以及屏气不佳严重影响图象质量者;最后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纳入研究,其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66岁;共植入支架109枚,支架植入时间6个月~3年。评估60例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象质量,观察支架的解剖分布,并对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的图象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患者图象质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植入的109枚支架均可评价,支架的优势解剖分布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本组有101枚(92.66%)支架无再狭窄,8枚(7.34%)支架再狭窄(狭窄程度≥50%),其中3枚(2.75%)表现为支架内沿支架贴壁走行的低密度充盈缺损,另5枚(4.59%)支架表现为边缘型再狭窄。支架断面图象显示支架再狭窄最佳。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通畅性进行直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64层与320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层(64层CT组,20例共38枚支架)和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层CT组,42例共64枚支架)资料,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有效辐射剂量(ED),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层及32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5/5)、92.31%(24/26)、71.43%(5/7)、100%(24/24)及93.55%(29/31);320层螺旋CT分别为100%(11/11)、95.65%(44/46)、84.62%(11/13)、100%(44/44)及96.49%(5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64层及320层螺旋CT均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0层螺旋CT对患者心率的要求更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57例患者,按心率≤60次/min、60~70次/min、>71次/min分成3组,行冠脉MSCT造影(MSCTA),将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其中11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照。结果心率≤70次/min患者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心率>70次/min组(P<0.001)。11例与相应的SCA比较,MS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9%、71.4%、86.7%和83.3%。结论MSCT能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进行冠脉支架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00kV)增强CT扫描在婴幼儿腹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因腹部实体肿瘤或外伤需接受CT增强检查的婴幼儿90例,将其分为3组:A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2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B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C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采用4分制主观评价实质期图像质量。测量实质期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以及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SNR和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实质期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DI_(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CTDI_(vol)(P=0.001、0.002)、DLP(P=0.013、0.004)、ED(P=0.003、0.001)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组CTDI_(vol)、DL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联合100kV管电压进行CT增强扫描,可保证婴幼儿腹部图像的CNR,并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最佳重建相位窗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对原始数据进行R-R间期75%及10%~90%(间隔10%)多个时相重建,按心率≤65 bpm和>65 bpm分为2组,图像质量分为3级.结果第1组图像质量为Ⅰ级的冠脉比率 (82.2%)显著高于第2组 (47.4%),Ⅲ级者则相反 (5.3%和22.4%).两组中图像质量为Ⅲ级的冠脉共计45支,占总数的12.5%.LAD、LCx和RCA在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居多,随心率增加,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减少(第1、2组分别为92.3%和61.4%).15支冠状动脉在不同相位窗重建互相弥补.结论对于大多数心率≤65 bpm者,各支冠状动脉能同时在75%相位窗最佳显示;最佳重建相位窗和互补相位窗的选择可提高冠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6.
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256排CT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低心率、高心率和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56排宽探测器CT对208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检查,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其中低心率组87例(心率≤70次/分),高心率组38例(心率70次/分),心律不齐组83例(5个心动周期内的心率变化10次/分)。常规重建相位为75%或45%;以多时相重建中运动伪影最小者为最优相位。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评估影响图像质量评分的因素。结果 105例(105/208,50.48%)最优相位与常规相位不同。最优相位图像中,3组图像质量评分、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心脏相位和伪影类型是图像质量评分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在不限制心率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冠状动脉CTA中,高心率或心律不齐并非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扫描方案用于MSCT门静脉成像(MSCTP)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MSCTP、体质量指数25kg/m2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低组(n=59),管电压90kVp,管电流395mAs,对比剂用量1.2ml/kg体质量;常规组,管电压120kVp,管电流200mAs,对比剂用量1.5ml/kg体质量。比较两组门静脉期图像质量评分、肝实质CT值(CTH)、门静脉CT值(CTP)、图像噪声(SD),肝实质SNR(SNRH)、门静脉与肝实质CNR(CNR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双低组图像质量评分(4.53±0.32)高于常规组(3.71±0.32,P0.05);双低组CTH[(101.11±16.65)HU]、CTP[(186.94±29.29)HU]、SNRH(6.92±2.28)和CNRP(5.71±2.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CTH:(83.61±13.94)HU,CTP:(141.85±26.89)HU,SNRH:6.05±1.58,CNRP:4.23±1.65;P均0.05],两组图像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2±9.21)HU vs(14.33±2.32)HU,P0.05];双低组ED[(3.81±0.44)mSv]明显低于常规组[(5.77±0.52)mSv,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结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进行MSCTP可提高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6123名连续受检者(包括心脏病患者和部分健康体检人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979例(15.99%),共1030处,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617处,占59.91%(617/1030),为最常见发生部位。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能够无创、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具有上下两层空间对等的探测器结构,使高、低能2套数据在原始数据域空间即被解析,可用于重建反映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不同组成的能谱图像,并可合并重建完全等同于普通CT所具有的常规多能图像。SDCT的能谱数据具有同时、同源、同向特征,提升了其在心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SDCT在改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双低”成像、显示斑块及支架以及心肌灌注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示踪剂注射与自动毫安秒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接受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改良组为示踪剂低剂量+自动毫安秒技术,常规组为示踪剂标准剂量+固定毫安秒技术。对比观察两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全身PET有效辐射剂量(EPET)、全身CT有效辐射剂量(ECT)及全身PET/CT有效辐射剂量总量(EPET/CT),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判断均满足诊断要求,改良组平均EPET、ECT、EPET/CT分别为(5.2±1.1)mSv、(3.6±2.2)mSv、(8.8±3.2)mSv,常规组分别为(6.0±0.8)mSv、(6.8±1.1)mSv、(12.8±1.9)mSv,改良组EPET、ECT、EPET/CT较常规组分别降低13.3%、47.0%、31.2%。结论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和自动毫安秒技术,在满足图像诊断质量要求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