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DWI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0例患者(共270个子宫肌瘤)行HIFU消融治疗,于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及DWI检查,其中A组98例术后MRI于消融当日(术后6h内)完成,B组172例术后MRI于消融后1~2天(24~48h)完成。分析病灶ADC值变化,观察DWI特征。并测量DWI信号改变区体积及CE-MRI无灌注区体积(NPV),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DWI示HIFU消融后子宫肌瘤呈靶环样改变。两组患者消融前子宫肌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2,P=0.748),消融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4,P0.001)。A组术后ADC值较术前减低(t=3.500,P=0.001),B组术后ADC值较术前增高(t=-16.842,P0.001)。HIFU消融后DWI信号改变区中位体积为50.78cm3(四分位间距30.03~89.60cm3),CE-MRI的NPV为52.65cm3(四分位间距30.03~89.60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57,P=0.175),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989,P0.001)。结论 DWI可用于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术后短期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 T2WI信号特征对HIFU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 502例接受HIFU消融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术前MR T2WI信号特征分为Ⅰ组(以低信号为主,可有少量等信号)和Ⅱ组(以等信号为主,可有少量低信号);每组进一步分为A(无稍高和极高信号)、B(有稍高信号)、C(有极高或极高合并稍高信号)亚组。分析子宫腺肌病T2WI信号特征与超声消融效果和参数的关系。结果Ⅰ组与Ⅱ组病灶体积消融率(NP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4,P=0.612)。两组中A亚组NPVR均高于B亚组及C亚组(Ⅰ组:LSD-t=2.608、3.677,P=0.009、0.001;Ⅱ组:LSD-t=3.255、3.778,P=0.001、0.001),B亚组与C亚组NP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LSD-t=-0.852,P=0.395;Ⅱ组:LSD-t=0.278,P=0.781)。Ⅰ组与Ⅱ组辐照时间、总消融剂量和能效因子(E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辐照时间:t=-1.716,P=0.087;总消融剂量:t=-1.676,P=0.094;EEF:Z=0.044,P=0.965);两组A亚组辐照时间、总消融剂量和EEF均低于B亚组及C亚组(P均0.05),B亚组与C亚组辐照时间、总消融剂量和E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 T2WI信号特征对HIFU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难易程度和消融效果具有重要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后妊娠者孕产期靶肌瘤的转归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HIFU治疗后妊娠者123例,收集临床资料、肌瘤的影像学特征信息,进行孕产期靶肌瘤相关情况随访。结果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年,与妊娠前比较,60例(60/123,48.78%)患者孕早中期靶肌瘤增大,平均增大直径(2.1±1.6)cm;22例剖宫产+剔除靶肌瘤患者中,与孕前、孕早中期相比,分别有3例(3/22,13.63%)、13例(13/22,59.09%)发生缩小;产后3个月B超复查的27例患者中,靶肌瘤与孕前、孕早中期相比,分别有12例(12/27,44.44%)、18例(18/27,66.67%)靶肌瘤缩小。123例HIFU术后妊娠者中,成功分娩84例、正在妊娠18例、人工流产4例,自然流产17例,成功分娩和自然流产患者术前妊娠丢失史、年龄、肌瘤数量、孕期肌瘤增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孕期靶肌瘤增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超声消融后妊娠,部分靶肌瘤在孕早中期呈暂时增大,但仍小于HIFU术前靶肌瘤最大径;妊娠晚期靶肌瘤较妊娠早中期无明显变化,产后靶肌瘤呈逐渐缩小趋势。HIFU术后妊娠,孕期靶肌瘤增长程度对妊娠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其对前、后壁子宫肌瘤疗效的差异。方法对54例症状性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HIFU治疗;消融后当日或次日及术后3个月时行增强MR检查,评估肌瘤消融范围并计算消融率:消融率≥50%为显效,0<消融率<50%为有效,增强信号无减低为消融无效。结果共消融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57个,其中前壁肌瘤32个,后壁肌瘤25个;消融前肌瘤体积为16.27~502.12cm3,消融后增强MRI显示无灌注区域体积为5.75~292.42cm3,平均消融率为(68.14±16.19)%,显效率为89.47%(51/57),有效率为100%(57/57)。3个月后消融肌瘤无灌注区域体积较术后1天或次日进一步缩小(t=6.365,P<0.05)。前壁肌瘤平均消融率为(74.35±12.24)%,后壁肌瘤平均消融率为(60.93±1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6,P<0.05)。结论超声引导HIFU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对前壁肌瘤的消融率高于后壁肌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发性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过程中能效因子(EE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接受HIFU治疗的单发性子宫肌瘤患者。选择可能影响EEF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EEF为因变量,采用Stepwise regression方法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HIFU治疗平均EEF为(7.62±5.39)J/mm3。6个预测因子被引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包括靶皮距、前倾位(子宫位置)、贯穿型(肌瘤类型)、肌瘤最大径、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及增强T1WI强化程度。其中EEF与靶皮距、增强T1WI强化程度、贯穿型(肌瘤类型)呈正相关,与肌瘤最大径、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前倾位(子宫位置)呈负相关,且肌瘤最大径对EEF影响最大(标准系数为-0.292)。结论对子宫呈前倾位且肌瘤血供少、含水量低、最大径长、靶皮距小的非贯穿型单发性子宫肌瘤,HIFU消融EEF小,难度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IFU对MR T2WI不同信号子宫肌瘤的消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56例患者共210个子宫肌瘤行HIFU消融治疗。根据术前MR T2WI表现分为低信号组、等信号组、高信号组及混杂信号组,比较各组间术前肌瘤体积、术中消融治疗参数(声源功率、辐照时间、治疗剂量及治疗强度)、能效因子、术后消融率、肌瘤缩小率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4组间术前肌瘤体积(χ~2=14.720,P=0.002)、术中辐照时间(F=10.422,P0.001)、治疗剂量(χ~2=30.973,P0.001)、能效因子(F=3.953,P=0.009)、消融率(F=4.313,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信号组术前肌瘤体积明显小于高信号组(P=0.032)及混杂信号组(P=0.029);高信号组术中辐照时间明显长于低信号组(P0.001)及混杂信号组(P=0.006),治疗剂量明显大于低信号组(P0.001)、等信号组(P=0.023)及混杂信号组(P=0.013)。高信号组能效因子明显高于且消融率明显低于低信号组(P=0.016、0.003)、等信号组(P=0.012、0.006)及混杂信号组(P=0.002、0.003)。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4组间放射痛、皮肤烫伤、治疗区疼痛等术中不良反应及阴道排液、下腹部疼痛、骶尾部疼痛等术后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IFU治疗对MR T2WI不同信号的子宫肌瘤均安全、有效。但其中高信号肌瘤消融难度较大,术后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消融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安全性。方法对30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并于术后1天行MR检查,其中弥漫型子宫腺肌病184例(弥漫组),局限型子宫腺肌病124例(局限组)。评估并比较两组的消融治疗效果、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3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消融发生率为99.35%(306/308),弥漫组消融率[(25.47±13.29)%]低于局限组[(45.00±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U术中弥漫组较局限组发生皮肤烫的风险增加1.80倍,局限组较弥漫组发生腹股沟区痛的风险增加2.12倍;术后局限组较弥漫组发生下肢感觉异常的风险增加6.28倍。308例中,65例(65/308,21.10%)因并发症接受简单治疗[国际放射治疗协会(SIR)-B级],其中弥漫组与局限组分别为39例(39/184,21.20%)和26例(26/124,2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SIR-C~SIR-F级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控制消融范围的情况下,对弥漫型与局限型子宫腺肌病同样行HIFU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HIFU治疗弥漫型和局限型子宫腺肌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308例接受HIFU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依据术前MRI将其分为弥漫组和局限组,计算消融率及消融发生率,并评估2组患者术前、术后痛经及月经量情况。结果共297例患者进行了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50个月,其中弥漫组177例,局限组120例。297例患者消融发生率为99.33%(295/297),弥漫组及局限组消融率分别为(26.00±13.36)%、(44.32±19.93)%。2组患者术后痛经及月经量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均0.05)。痛经症状总缓解率在术后3、6、12、24及36个月分别为92.96%(264/284)、86.18%(237/275)、73.51%(197/268)、60.71%(136/224)及46.83%(59/126);各随访时段局限组痛经缓解率均高于弥漫组,且在术后6、24及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量过多症状总缓解率在术后3、6、12、24及36个月分别为87.38%(187/214)、83.09%(172/207)、68.63%(140/204)、63.64%(105/165)及45.92%(45/98);各随访时段局限组均高于弥漫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局限型与弥漫型近期疗效相当,远期疗效局限型优于弥漫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R T2WI高信号环征(T2-rim sign)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即刻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接受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以治疗后肌瘤非灌注区体积(NPV)与治疗前肌瘤体积的百分比(NPV%)判断消融效果,根据术前是否存在T2-rim sign分为T2-rim sign组和无T2-rim sign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PV%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消融后即刻超声造影显示肌瘤血供明显减少,60例NPV%75%,300例≥75%,其间肌瘤位置、辐照时间、治疗强度、MR T2WI信号强度及有无T2-rim sig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FU消融肌瘤NPV%与MR T2WI信号强度、T2-rim sign、辐照时间及治疗强度有关(P均0.05);辐照时间、治疗强度及T2-rim sign是影响HIFU消融肌瘤NPV%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相比无T2-rim sign组,T2-rim sign组辐照时间、治疗强度均增加,NPV%降低(P均0.05)。结论 T2-rim sign为HIFU治疗子宫肌瘤即刻疗效的影响因素;具有该特征的子宫肌瘤患者亦可自HIFU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IFU消融T2WI低、等、高信号子宫肌瘤组织声衰减和声速的差异。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的子宫肌瘤标本45个。对患者术前行MR检查,根据T2WI信号强度将肌瘤分为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3种类型。采用插入取代式脉冲传输法测量肌瘤标本的声速和声衰减。结果 45个子宫肌瘤标本中,T2WI低信号肌瘤7个,等信号肌瘤9个,高信号肌瘤29个,其组织声速分别为(1 597.86±15.17)m/s、(1 586.70±10.83)m/s、(1 576.57±10.06)m/s,低、等信号肌瘤组织与高信号肌瘤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声衰减分别为(4.03±1.34)dB/cm、(2.54±1.17)dB/cm、(1.04±0.66)dB/cm,低和等信号肌瘤组织与高信号肌瘤组织、低信号肌瘤组织与等信号肌瘤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2WI低、等、高信号子宫肌瘤组织声速、声衰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HIFU消融子宫肌瘤疗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致腹壁皮肤热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接受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对比52例治疗后出现治疗区域腹壁皮肤热损伤(皮损组)与208例无皮肤热损伤患者(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肌瘤特征及治疗相关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皮肤热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腹壁瘢痕及皮下脂肪厚度、肌瘤T2WI呈高/混杂信号、治疗时间、辐照时间、治疗能量及声通道疼痛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壁瘢痕[OR=2.956, 95%CI(1.460,5.986),P=0.003]和皮下脂肪厚度[OR=1.050,95%CI(1.015,1.086),P=0.005]、肌瘤T2WI呈高/混杂信号[OR=2.250,95%CI(1.164,4.349),P=0.016]及声通道疼痛反应[OR=4.670,95%CI(2.360,9.241),P<0.001]均为皮肤热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时,患者腹壁瘢痕及皮下脂肪厚度、肌瘤T2WI信号及声通道疼痛反应均为致腹壁皮肤热损伤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于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预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57例接受HIFU治疗的单发子宫肌瘤患者,基于治疗前盆腔轴位T2WI、T1WI、T1对比增强(T1C)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XGBoost特征选择算法及XGBoost分类器建立预测HIFU即刻消融率和随访肌瘤体积缩小率的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A和B。按8∶2比例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n=202)和测试集(n=5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混淆矩阵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经XGBoost算法选择后纳入10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4个T1WI、2个T2WI、1个T1C及3个ADC图影像组学特征,结合肌瘤背侧距骶骨距离和T2WI信号强度构建模型A;纳入10个影像组学特征,含4个T1WI、3个TIC及3个ADC图影像组学特征,结合肌瘤T2WI信号强度构建模型B。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A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HIFU治疗肌瘤即刻消融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95%CI(0.90,0.96)]和0.90[95%CI(0.81,0.97)],模型B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肌瘤体积缩小率的AUC分别为0.98[95%CI(0.97,0.99)]、0.91[95%CI(0.81,0.98)]。结论 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可有效预测HIFU治疗子宫肌瘤近期及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无创热消融技术,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肯定。微泡造影剂在病灶识别、HIFU消融后疗效评估及增效方面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就微泡造影剂在HIFU治疗子宫肌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IFU消融治疗不同MRI特征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HIFU治疗的96例子宫肌瘤患者资料,比较HIFU治疗不同位置、类型、MRI信号特征和强化程度的子宫肌瘤的消融率和能效因子,并评估其安全性。结果平均肌瘤体积、消融率、能效因子分别为(107.14±70.85)cm3、(72.48±11.04)%和(7.45±3.05)J/mm3。不同位置、类型、信号特征和强化程度的子宫肌瘤之间,HIFU消融率和能效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前壁、肌壁间、T2WI低信号、T1WI轻度强化肌瘤的消融率更高、能效因子更低(P均0.05)。术中、术后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相对安全,消融效果确切,其对前壁、肌壁间、T2WI低信号、T1WI轻度强化的子宫肌瘤的消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MR-HIFU)治疗子宫平滑肌瘤为育龄期症状性子宫平滑肌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完全非侵入性保留子宫的治疗技术。本文对MR-HIFU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应用、疗效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