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顺行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下肢DVT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后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接受超声引导下Angiojet血栓抽吸及置管溶栓术,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63例中,54例置入可回收滤器,9例置入永久性滤器;可回收滤器回收率为88.89%(48/54),平均回收时间(5.48±2.10)天。超声引导下顺行穿刺静脉成功率100%(66/66),无穿刺并发症;治疗DVT效果优良率为84.13%(53/63)。抽吸血栓后9例出现血红蛋白尿,溶栓过程中7例出现黏膜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40%(16/6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2.74±6.21)个月,7例失访,1例死于恶性肿瘤,6例(6/55,10.91%)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超声引导下顺行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肌肉骨骼系统的超声检查》由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超声诊断科王金锐和崔立刚教授主讲。本教材根据肌肉骨骼系统超声检查临床适应证、检查方法、肌肉骨骼系统解剖结构、常见病变的声像图表现,系统阐述了超声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肌肉系统中的应用。由于肌肉骨骼系统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肉骨骼超声技术在诊断风湿性疾病病情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风湿性疾病患者,采用肌肉骨骼超声技术对患者进行关节、骨骼、肌肉及软组织扫描,观察治疗前后滑膜厚度、关节积液、骨面缺损、滑膜血流变化、痛风石、双轨征等影像学表现并进行评分比较,评价肌肉骨骼超声技术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风湿性疾病患者中,有57例(50. 89%)发生类风湿关节炎,超声表现为关节滑膜增厚,关节积液深度增加,形成血管翳,发生骨侵蚀;有29例(25. 89%)发生痛风性关节炎,超声主要表现为痛风石、多点状强回声和双轨征;有26例(23. 21%)发生骨性关节炎,超声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退化、关节滑膜增厚和关节积液。治疗后超声检查显示,除了骨表面缺损和软骨退化以外,其他主要超声观察指标明显改善(P0. 05)。结论肌肉骨骼超声技术能够全面、细致、动态地检测风湿性疾病的组织病变程度及发展情况,对风湿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腿肌肉静脉是最常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部位,其可单独发生血栓或伴有下肢近端DVT,单独发生于小腿肌肉静脉的血栓约占小腿DVT的41%~63%。但小腿肌肉静脉血栓(CMVT)的临床意义,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领域中仍是最具有争议的问题。CMVT如未得到适当的处理,血栓会向近端静脉发展,甚至导致肺栓塞(PE)。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对CMVT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推荐对静脉血栓形成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使用抗凝治疗。但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和争议,在该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未能形成广泛的共识和指南。  相似文献   

7.
8.
作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术与静脉造影、临床表现和术中直观情况的比较,认为超声检查可作为造影前的筛选手段,可与顺行静脉造影结合使用,代替Guo静脉穿刺造影,有时可单独使用,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床旁超声定量评估下肢肌肉用于诊断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衰弱(AW)的价值。方法 纳入40例ICU重症患者,根据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判断ICU-AW。分别于进入ICU第1、4、7日以床旁超声定量评估右下肢肌肉,测量股直肌、股中间肌及胫骨前肌厚度,以及羽状角和股直肌横截面积,以首日为基线数据,计算第4、7日各肌肉萎缩率;对比ICU-AW与非ICU-AW患者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下肢肌肉参数对ICU-AW的诊断效能。结果 40例中,21例ICU-AW(ICU-AW组),19例非ICU-AW(非ICUAW组)。进入ICU首日各肌肉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4日ICU-AW组股直肌厚度及横截面积的萎缩率均高于非ICU-AW组(P均<0.05);在第7日,除胫骨前肌羽状角外,ICU-AW组其余肌肉参数萎缩率均高于非ICU-AW组(P均<0.05)。根据第4日股直肌横截面积及厚度萎缩率诊断ICU-AW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8、0.684;以第7日股直肌厚度萎缩率诊断ICU-AW的AUC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泡沫硬化剂闭合交通静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闭合小腿病变交通静脉的静脉性溃疡患者(C6期),观察术后皮肤溃疡的愈合情况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静脉闭合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114例患者共119条患肢(C6期)接受治疗,术前超声检查证实均存在小腿交通静脉病变(1~3支).平均闭合小腿交通静脉2.1条(1~3条).术后平均随访11.3个月(1~21个月),术后1个月溃疡愈合率为100%,病变交通支闭塞率为100%;随访期间,溃疡复发3例(3条患肢),病变交通静脉再通8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泡沫硬化剂闭合小腿交通静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的进展,介绍各种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式,阐述各类术式的原理及优缺点。目前,腔内治疗方法较多,个体治疗差异大,临床尚无统一的治疗规范,选择何种术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以及术者的专业技能及习惯综合使用不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瑞替普酶(rPA)给药方法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8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静脉快速滴注 rPA 溶栓组85例,24 h 静脉泵入维持 rPA 溶栓组102例。通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患肢大、小腿消肿效果,溶栓效果,溶栓效率及溶栓期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患肢大、小腿消肿及溶栓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24 h 静脉泵入组患者溶栓时间[(4.76±1.56)d]少于静脉快速滴注组溶栓时间[(6.56±0.83)d],即24 h静脉泵入组溶栓效率高于静脉快速滴注组患者(P <0.05);24 h 静脉泵入组患者溶栓期间并发症发生率(3.9%)明显少于静脉快速滴注组(17.6%)(P <0.05)。结论rPA 为治疗 ADVT 疗效好、起效迅速的溶栓药物,经静脉溶栓效果好,但24 h 静脉泵入较静脉快速滴注起效更为迅速,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在术前均行下肢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D检测.D-D检测值>500/μg/L为阳性.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血栓组(T组)和非血栓组(NT组).记录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及D-D检测结果.结果 T组D-D为(2 101士561)μg/L,NT组D-D为(1137±223)μ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检测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19.2%,准确度为40.0%.阳性预测值为34.4%.阴性预测值为62.5%;彩色多普勒超声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96.2%,准确度为82.5%,阳性预测值为89.0%,阴性预测值为81.0%.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D-D检测(P<0.05或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骨折患者下肢DVT的首选方法,D-D检测既不能诊断也不能排除DV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EDVT)的治疗经验。方法: 2012年1 月至 2017年 12月我院收治的2 835 例腹股沟疝病人,其中7例(0.25%)病人术后发生LEDVT。结果: 7例腹股沟疝病人术后发生LEDVT,其中1例双下肢,4例左下肢,2 例右下肢。经抗凝和对症支持治疗,均顺利出院。未发生肺栓塞和死亡。结论: 腹股沟疝围术期,要高度重视 LEDVT 的发生。积极预防、迅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LEDVT 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在下肢静脉曲张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并分析阻塞性下肢静脉曲张可能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下肢静脉曲张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74例患者(111条患肢)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肢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采用病例报告表形式记录患者相关信息,根据有无深静脉阻塞表现分为...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超声现已逐渐用于诊断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其中高频超声能显示神经走行、内部结构及内部血流等变化,神经超声弹性显像可提供神经的软硬度信息,超声造影则可作为定量评价神经血流灌注的方法。本文针对超声在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18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量双下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周径,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和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ngioJet血栓清除术对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急性LEDVT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而后行AngioJet血栓清除术;对合并髂静脉闭塞患者行髂静脉成形术。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8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血栓均完全清除;12例合并左髂静脉闭塞,均成功行血管成形术;18例患侧下肢静脉血流均恢复通畅。术后16例出现血红蛋白尿,无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对16例随访3~37个月,13例下肢静脉血流通畅,3例血栓复发。结论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存在溶栓禁忌证的LEDVT患者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最大静脉回流量测定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最大静脉回流量测定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多功能血管诊断仪对100例正常人的166条下肢进行最大静脉回流量测定,对46例确诊的DVT 患者的患肢和健侧肢体进行测定,并对患肢进行上行性静脉造影,作对比研究。采用静脉容积(VC)、 2 s静脉回流量(VO)和最大静脉回流比率(MVOR,即VO/VC)3个指标。结果测得的正常MVOR 为1.08±0.18,无明显性别及年龄差别。患肢的MVOR明显降低,为0.69±0.14,与上行性静脉造影结果相符。结论 MVOR对DVT有明确的诊断价值,MVOR<0.9或者与健侧比较差值大于或等于 0.2即可作出DVT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