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羌族身体体成分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采集我国四川茂县羌族成人人体组成学数据,揭示羌族成人身体成分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羌族成人602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所得数据经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 羌族的各项指标性别间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羌族成人脂肪相关指标与年龄相关性明显,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肌肉量随年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58.6%的男性和63.7%的女性处于超重或肥胖,31.8%的男性和43.6%的女性处于中心型肥胖,这可能会导致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率较高。结论 羌族成人的身体脂肪偏多,肌肉和骨骼较发达,这可能与茂县气温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地区差异对苗族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贵州苗族357例成人(男162例,女195例)和湘西苗族471例成人(男210例,女261例)进行了17项体成分指标的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体成分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两个地区苗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体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四肢及躯干肌肉量等指标值均大于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量均小于女性。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均较为相近,总肌肉量、下肢及躯干肌肉量小于湘西苗族。结论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肌肉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咏兰  郑连斌 《解剖学报》2020,51(2):278-283
目的 探讨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青海和硕特部361(男性166,女性195)例、新疆察哈尔部443(男性217,女性226)例、新疆土尔扈特部239(男性112,女性127)例、阿拉善和硕特部233(男性89,女性144)例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中国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的特点。结果 得出了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数据。绝大多数指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躯干、四肢的脂肪率较高,男性肌肉量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与中国南方族群相比,中国北方族群骨量更大,肌肉更发达,脂肪发育水平更高。在主成分散点图上,中国西部蒙古族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表明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具有独特的特点。结论 在中国族群中,西部蒙古族骨量大,肌肉发达,体脂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身体成分与骨密度、血糖、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大连地区的汉族成年男性共113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身体成分,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检测骨密度(BMD),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BG)和血脂,计算各项目的平均值及各项目间的相关系数。结果:体脂肪百分数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质量和甘油三酯(TG)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BG与体质量、BMI、身体水分(TBW)含量、蛋白质质量、骨骼肌质量、无机盐含量、体脂肪质量、腰臀脂肪比(WHR)和基础代谢率(BMR)呈正相关,与HDL-C和BMD呈负相关;总胆固醇与TG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TG与年龄、身高、骨骼肌质量、BG和BMD无相关性,与HDL-C呈负相关外,与其他项目均呈正相关;超声波速度、骨折风险指数和骨强度与身高、体质量、BMI、TBW含量、蛋白质质量、无机盐含量、骨骼肌质量、体脂肪质量、WHR、BMR和BG呈正相关。结论:身体成分与BMD、BG、TG和HDL-C具有相关性,与总胆固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珠娜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1,52(5):812-816
目的 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随着纬度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主要是四肢肌肉增多),女性脂肪率增多,肌肉量减少(主要是上肢、躯干肌肉减少)。总体说来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增大,下肢肌肉减少,女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随着年均日照的增多,男性体脂率增多,肌肉量减少;女性体脂率减少,肌肉量增多。 结论 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对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成人体成分现状,分析其特点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抽取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健康成人262 例( 男为112 例,女为150 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测量。所得数据经SPSS20.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成年女性体成分除脂肪量、体脂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男性,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的体质指数、体质量、脂肪量、肌肉量、推定骨量随年龄均有升高趋势,都在40 ~岁组到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其中女性肌肉量在绝经期下降幅度大于男性;女性体脂肪率在40 ~岁组达高峰,之后出现一过性下降,60 ~岁组后又开始呈增加趋势,而男性体脂肪率40 ~岁达高峰,之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成年男女性身高、蛋白质含量均逐渐降低,去脂体质量保持相对稳定,身体水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与普米族成人男女性对比所测各项体成分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成人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尤其在40 岁年龄组变化明显;当地摩梭人与普米族体成分无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他们生活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甘肃东乡族成人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甘肃东乡族成人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91例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成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脂肪组织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在总体人群及各个年龄组,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内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皮下脂肪含量、躯干脂肪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最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女性左上肢脂肪量呈持续上升状态,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此后上升速度放缓;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男、女性右上肢脂肪量、双下肢脂肪量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结论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除内脏脂肪外,其余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甘肃东乡族成人的脂肪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内脏脂肪含量和女性左上肢脂肪量一直呈上升趋势,50岁年龄组是各部位脂肪含量发生趋势改变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8.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21,52(2):300-305
目的 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的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及特点.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403(男161,女242)例成人进行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结果 男性躯干脂肪率最高,总体脂率和下肢脂肪率接近,上肢脂肪率最低;女性躯干脂肪率、总体脂率、下肢脂肪率相近,高于上肢脂肪率;男、女性左、右上肢及左、右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特点及其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及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2291例(男1021例,女1270例)兰州市汉族成人右足跟骨骨强度指数及体成分等相关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长而持续降低,峰值骨量出现在20~30岁。其中男性20~30岁和50~60岁两个年龄段骨强度指数下降较快,而女性50岁后骨强度指数迅速下降;兰州市汉族男性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均高于同龄组女性。与采用相同方法测量其他民族、地区人群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得知,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值和兰州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值均较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肉含量、皮下脂肪、身体质量指数与骨强度指数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骨强度指数呈反比。结论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和兰州市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峰值骨量出现的年龄较早,50岁以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危险人群;肌肉量、皮下脂肪量以及BMI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内脏脂肪量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贵州彝族白族16种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贵州彝族、白族群体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及其分布特点. 方法 采用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调查了879人(彝族472人、白族407人)16种遗传性状.计算了各遗传特征的基因频率.采用U检验进行了民族群体间差异显著性比较. 结果 贵州彝族翻舌、卷舌、唇厚、下颏类型、发质、发旋、眼睑、前额发际、睫毛、耵聍、达尔文结节、利手、拇指类型、中指毛、环食指长(男)、环食指长(女)和小指弯曲基因频率分别为0.0424、0.3427、0.5539、0.3527、0.1894、0.3860、0.4960、0.1089、0.5132、0.1363、0.3652、0.6285、0.2190、0.3397、0.0673、0.0797和0.3144;白族分别为0.0450、0.3868、0.4940、0.2993、0.2210、0.3188、0.4075、0.0901、0.6285、0.0808、0.4238、0.7034、0.2550、0.3707、0.0678、0.0950和0.2901.贵州两民族人群发旋和利手显性基因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眼睑、睫毛和耵聍显性基因频率差异极显著(P<0.01). 结论 贵州彝族、白族翻舌、中指毛、发旋、拇指类型和小指弯曲5种遗传性状的显性基因频率处于较低水平,下颏类型和睫毛两种遗传性状的显性基因频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余9种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甘肃东乡族成人非脂肪组织体成分的生物电阻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分析甘肃东乡族成人非脂肪组织体成分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量491例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20岁以上东乡族成人非脂肪组织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东乡族成年男性去脂体重、骨量、肌肉、蛋白质、体液量及构成比均高于女性(P0.01),且男性各年龄组的骨量、肌肉量、蛋白质、体液量均高于女性(P0.01)。骨量、肌肉量在同一性别中随年龄变化趋势相同,男性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下降;女性先降后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又下降。男性的蛋白质在3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下降;女性的蛋白质呈持续下降状态。男女性的躯干肌肉量分别在50岁年龄组和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下降。男女性的双上肢肌肉量、体液量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男性的双下肢肌肉量除在40岁年龄组稍有回升,总体呈下降趋势;女性的双下肢肌肉量呈持续下降状态。男女性的细胞内液量均先降后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又下降。男女性的细胞外液量分别在50岁年龄组和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稍有下降。结论甘肃东乡族成年男性的非脂肪组织体成分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非脂肪组织体成分均发生变化,除双上肢肌肉量、体液量、细胞内液外,其余体成分的变化趋势均存在性别差异。总体呈现出,东乡族成年女性非脂肪组织体成分量少于男性,部分无峰值呈持续下降或达峰值早,下降早,达峰值后下降趋势缓于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甘肃裕固族成人骨强度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甘肃裕固族成人骨强度和体成分随年龄变化特征并探讨骨强度与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选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人725例(男性354例,女性371例),年龄20~86岁,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裕固族成年男性骨强度在20~29岁低于女性(P0.05),50岁后高于女性(P0.01);男性各年龄段的肌肉量均高于女性(P0.01);各年龄段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均低于女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仅在20~29岁及70岁后低于女性(P0.01)。男女骨强度分别在30~39岁和20~29岁达峰值、50~59岁和40~49岁开始较前出现差异(P0.05),男性在70岁后和女性在50岁后骨强度低于之前各年龄组(P0.01)。男性躯干及四肢肌肉量均在40~49岁及60~69岁呈现双峰,女性躯干及四肢肌肉量均在40~49岁达峰值。甘肃裕固族成年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变化同步,男女性分别在60~69岁和50~59岁达峰值。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骨强度与四肢肌肉量和皮下脂肪量正相关(P0.01),与内脏脂肪量负相关(P0.01)。结论随年龄增长,甘肃裕固族成人身体各部位的同种体成分呈同步变化,女性骨强度较男性下降时间早且速度快。裕固族成人骨强度由肌肉和脂肪共同决定且与其分布部位有关。裕固族70岁以上男性及50岁以上女性是骨质疏松性防治的重点人群;男女性应分别从50岁后和40岁后应加强肢体锻炼、增加四肢肌肉量、控制内脏脂肪,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广西毛南族群体体成分与血脂和血尿酸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毛南族成年人的体成分与血脂、血尿酸的相关关系,探讨体成分变化对血脂、血尿酸的影响.方法 广西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村寨毛南族成人584人(男237,女347),年龄20~80岁.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身高;用ANITA MC-180仪测量体成分;用日立7600仪测量血脂和血尿酸.所得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  相似文献   

15.
回族大学生骨密度和体成分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回族大学生骨密度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90名20~22岁回族大学生(其中男生195名,女生195名)为研究对象,人体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体成分,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并进行骨质 T-score综合评价。结果 回族男生宽带超声频率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定量超声指数(QUI)和骨矿物质密度(BMD)4项骨密度指标均高于回族女生,回族女生骨质正常率高于回族男生;回族男生体质指数(BMI)、瘦体重、肌肉量、矿物质、身体水分、蛋白质、腰臀围比、基础代谢8项体成分指标总体及各年龄组均高于回族女生,而脂肪量、体脂肪率、水肿指数3项体成分指标总体及各年龄组均低于女生;除回族女生BMI与T值、QUI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他各项体成分指标与骨密度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 结论 回族大学生骨密度和体成分状况较好。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互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收集我国藏族居民体成分数据并比较甘肃、西藏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差异,揭示藏族成人体成分分布的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成年居民共814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体成分各项指标,比较两省区藏族成年人体成分数据的差异。结果藏族成年男性身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肌肉量、身体水分及蛋白质量、腰臀比(WHR)均在40~50岁达到峰值,基础代谢在40~5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细胞内外液比值(E/I)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性去脂体重、肌肉量、基础代谢在30~40岁达到高峰,身体水分量在40~50岁达到最大值;BMI、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WHR及E/I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而蛋白质量随年龄增高而下降。甘肃藏族BMI、去脂体重、肌肉量、皮下脂肪量、内脏脂肪量、身体水分、基础代谢、超重肥胖比率均高于西藏藏族,西藏藏族成人WHR过高的比率高于甘肃藏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藏族成人男性及女性体成分中脂肪相关指标随年龄增长分别呈正弦曲线及单向增高变化;不同地域藏族成人体成分也存在差异,甘肃藏族成人体成分多项指标尤其是大部分体脂肪相关指标高于西藏藏族成人,可能会导致甘肃藏族成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fat mas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obesity. We assessed fat and muscle mass of Koreans with the Kore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IV (KNHANES IV). We studied 10,456 subjects (aged 20 to 85 yr; 4,476 men, 5,980 women). Fat and muscle mass were measured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Reference values of body composition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LMS method. The fat mass index (FMI, body fat mass/height(2); kg/m(2)) of Korean men did not correlate with age (P = 0.452), but those of Korean women (P < 0.001) did. The ratio of percentage of fat in the trunk and leg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age in both the genders. The appendicular lean mass/height(2) (kg/m(2)) of Korean men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ge (P < 0.001). In women, this ratio increased with age (P < 0.001). When we defined obesity according to the FMI classification, the rates of obesity were 6.1% (FMI > 9 kg/m(2)) in men and 2.7% (FMI > 13 kg/m(2)) in wome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uscle mass decreases and obesity increases with aging in Korean men, whereas both fat mass and obesity increase with aging in Korean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