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施社区首诊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鑫铭 《中外医疗》2009,28(23):98-98
本文介绍了首诊制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指出了我国首诊制发展存在的障碍。指明了有利于社区首诊制推行的政策建议,让社区首诊成为居民的主动选择,而不是政策的强制。  相似文献   

2.
社区首诊的顺利推行需要众多相关主体配合.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预测社区首诊的各利益主体在社区首诊制度推行中的收益,发现推行社区首诊的阻碍因素主要是:居民的首诊意愿不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提供能力和动力不足、医保的政策引导不够和卫生管理部门的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建议强化政府的资源整合功能,激励居民社区首诊,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 方法 于2014年9—11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法根据城乡区别、地理位置、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在北京市朝阳区抽取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方便抽样法在该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非患者居民51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居民进行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否知晓社区首诊制、是否接受社区首诊制及不接受原因、就诊体验、卫生服务重要性认识,以及对实施社区首诊制的建议。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11份,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为43.1%(220/51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年医疗支出、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自评健康状况及两周内是否患病、是否患慢性病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离家最近医疗机构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步行至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时间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社区首诊制认知情况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就诊过程方便程度、医疗设备、就诊环境、报销比例、药品种类满意度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服务态度、就诊时间、离家距离、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医疗费用、药品费用、治疗效果满意度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交通便利性重要性认识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服务态度、就诊过程方便程度、就诊时间、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医疗设备、就诊环境、医疗费用、药品费用、报销比例、转诊过程、与医生熟悉程度、治疗效果重要性认识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认为社区本身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有待改善,转诊机制有待完善。 结论 朝阳区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较高,相关政策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尚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今后,参保居民应在本行政区域内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就医。不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治疗的,其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日前,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联动综合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健全社医卫生服务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和分级医疗制,促进居民因病施治、合理就医。据悉,鸡西市已被列为首个试点示范区。  相似文献   

5.
社区首诊制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问题,东莞市自2008年开始实施社区门诊首诊制,现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旨在对其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6年东莞市社区门诊结算人次逐年递增,有效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利于对慢性病的预防保健管理,同时兼顾了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各镇(街)发展差异大、转诊手续繁琐、转诊率高、人才招聘和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建议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标准、规范社区门诊转诊标准、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同时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以推动社区门诊首诊制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区首诊制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今年2月份卫生部推出社区首诊制之后,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试行。社区首诊制似乎已经成为医疗体制改革和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经济杠杆调控下,采取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双向选择登记注册,由社区全科医生首诊,与综合医院形成资源共享及分工合作的双向转诊制度是很多国家为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途径,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只是其中的一个制度要求。我认为,我国目前提出的社区首诊制有很多相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澄清,否则,会因“孤掌难鸣”而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7.
李世云  李勤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738-1740
目的 了解我国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研究现状.方法 通过对2007年及以前收录于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中的关于"双向转诊"、"社区首诊"和"双诊制"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研究现状.结果 文献内容分布:关于双向转诊的297篇,社区首诊的93篇,双诊制的3篇;时间主要集中在近两年.双向转诊文献内容以政策新闻报道和现状分析与对策讨论为主,社区首诊文献更是以报纸报道为主,涉及病种和具体机制研究的文献明显不足,双诊制相关文献非常少.结论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还比较基础,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研究亟须加强.  相似文献   

8.
谢宇  代涛  朱坤  栗成强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21-1624
目的 了解居民对社区首诊制的认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就医行为以及对社区首诊实施后的感受.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南京市某社区397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6.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对社区首诊概念的知晓率为72.80%,对社区首诊政策知晓率为42.57%,有69.77%的居民有社区首诊意愿,55.42%的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社区首诊实施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总体评价变好的比例为57.43%、变差的比例为7.30%;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文化程度、距家最近的医疗机构、对社区首诊政策的知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满意度与居民是否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有关联(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对社区首诊政策的知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满意度是影响居民社区首诊的因素.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仍需提高,社区首诊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全国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社区首诊制度仍未建立起来。我国建立社区首诊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鱼骨图法对社区首诊制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政策因素、组织因素、供方因素、需方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其中,政策因素包括政策文件、基本药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组织因素包括双向转诊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供方因素包括设备设施、全科医生队伍和医生多点执业;需方因素包括健康观念、就医习惯、信任度、患者特征和流动人口等;技术因素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技术。当前我国建立社区首诊制不可操之过急,不宜要求全面推开,需要因地制宜、分地区、按类别、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建议采取宣传措施让居民充分了解认知社区首诊制,进一步拉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跨统筹区域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力度,促使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快速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担当"守门人"的职责。2014年,我国部分省市在分级诊疗就医制度上出台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如甘肃省和黑龙江省都对乡镇级及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治疗病种进行了限制,私自越级转诊就将不予以报销等,对我国社区首诊制的建立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深圳市福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对居民社区首诊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以社康中心种类为分层依据,在全区78家社康中心中抽取10家社康中心;再以医保类型为分层依据,在10家社康中心抽取400名不同医保类型的签约居民作为研究组,并对应抽取400名非签约居民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组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基础上,还接受家庭医生制服务。比较两组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后的社区首诊率变化。结果 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对照组和研究组的社区首诊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后,研究组的社区首诊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对照组和研究组不同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首诊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后,研究组不同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首诊率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自愿签约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能改善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提高社区首诊率,有助于推动社区首诊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深圳新型社区首诊制实施效果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病人满意度调查,了解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病人满意度,评估社区首诊制与病人满意度的相关性,从而评价社区首诊制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选定深圳市范围内6个街道,共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本地化"的国际标准化满意度调查问卷(EUROPEP),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1 765例).结果劳务工社区病人总满意度、沟通满意度、技术满意度和组织满意度与非劳务工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劳务工病人的总满意度和组织满意度与非劳务工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历转诊与未经历转诊的病人在"给你提供有关预防疾病的服务"、"告诉你做好转诊上级医院的准备"两个问题方面的非常满意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首诊制的实施加剧了病人对服务组织方面的不满,应改善社区医生服务的组织安排和调整社区首诊制的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2.
社区首诊制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社区首诊制的发展举步维艰。本研究在分析社区首诊制的实际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促进首诊制发展的措施,从而逐步实现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分流患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朝阳区根据地理位置和城乡差异抽取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518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一般人口学资料、是否患有慢性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首诊行为、对社区首诊制的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18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为98.8%。72.5%(371/512)的居民有社区卫生服机构就诊经历,其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率最高,为86.5%(321/371);而对药品的满意率最低,为57.7%(214/371)。49.8%(255/512)的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主要原因为就近方便(93.7%,239/255)、服务态度好(45.5%,116/255)、价格便宜(44.3%,113/255)、病情较轻(39.6%,101/2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的居民首诊医疗机构选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对社区首诊制的知晓率为46.3%(237/512),接受率为56.8%(291/512),不愿接受的主要原因为医疗设备(65.0%,143/220)和药品(59.5%,131/220)不能满足要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理位置、婚姻状况、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首诊行为和社区药品能否满足要求、是否了解社区首诊制及对就诊过程的方便程度、报销比例、诊疗环境、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是否满意的居民社区首诊意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理位置、首诊行为和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居民社区首诊意愿较高,但知晓率偏低,社区首诊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地理位置、首诊行为和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居民社区首诊就医行为意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武汉市居民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居民首诊就医行为的政策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入户调查武汉市硚口、江汉区3个社区年龄≥15岁,且在本社区居住半年及以上的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实际完成调查的有效人数483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状况、健康状况、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识以及社区首诊就医行为意愿。结果: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指标显示:很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占50.5%;一般、不大愿意和很不愿意的占49.5%。对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就医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在本社区居住年限、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防治上的作用、认识本社区医生或护士的数量。结论:通过本研究分析,建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考虑影响居民社区首诊的前提条件,即居民对首诊医疗服务的需求与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提供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社会通过多渠道的沟通使居民了解社区医疗服务的功能定位以及所提供的可及性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4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抽取居民1 520例,以其中问卷填写有效的1 4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展研究中心统一设计的"需方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对纳入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首诊意愿及不接受社区首诊原因、居民接受社区医疗服务情况。结果 患一般性疾病时,1 250例(83.4%)居民有社区首诊意愿。不同文化程度、医保类型、距离最近医疗服务机构,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建立过健康档案、是否接受过基层医务人员主动服务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就业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病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距离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接受过基层医务人员主动服务对居民首诊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较高,距离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接受过基层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北京月坛社区试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可行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北京月坛社区实施家庭医生"首诊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月坛社区试行家庭医生"首诊制"服务的200户536名居民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居民平均年龄(56±18)岁,其中60岁以上者占52.9%;39.55%的居民患高血压,24.07%患糖尿病,15.49%患心脏疾病,14.55%患慢性关节病;过去1年中,89.0%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87.0%和84.0%的居民对家庭医生诊断、治疗疾病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86.0%认为目前实行的"一站式报销"政策方便;参加"一站式报销"政策的患者2007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花费占全年医疗总费用的42.62%;68.5%的居民表示愿意接受在目前情况下全面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结论 月坛社区的居民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较高,有医保"一站式报销"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月坛社区推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社区首诊制还有多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边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边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与专科医院,这一对比鲜明的情形,折射出的却是当前国内卫生资源结构所存在的尴尬,其中引发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众矢之的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何走出维谷,捋顺社区与综合性医院之间的关系,成为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被寄厚望的社区首诊制2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指出,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2月10日…  相似文献   

18.
结合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识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社区首诊时的内部环境优势(方便患者就诊、节约就诊费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便于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劣势(服务水平、全科医生的数量和如何保障顺利转诊),外部环境的机会(政策扶持、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防控传染病的要求)和威胁(专科医院和专科医生的竞争、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和居民就医的趋高心理)。再利用SWOT的策略分析的矩阵组合(SO、ST、WO及WT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供选择的发展策略,包括增加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主动服务、深化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加强与上级医院的交流等方法,以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效的开展社区首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郭泓  梁小云  金承刚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1):3578-3580
目的评估收支两条线改革对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首诊的作用效果。方法分别于收支两条线改革前后进行居民入户调查,采取前后比较的类试验方法及安德森行为模型,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控制其他因素的混杂,估计政策的净效应。结果基线调查中,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首诊的只有31人,社区首诊率为32.6%;终线调查中,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首诊的有89人,社区首诊率为6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过收支两条线政策的实施,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诊率提高了28.3%(P=0.000)。结论收支两条线改革对提高社区首诊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实施分级诊疗、鼓励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是国家医疗改革(简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政策之一。但社区居民对政府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内容的知晓程度、是否愿意社区首诊及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目的 调研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发现分级诊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进行有序就医,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3家核心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简称社区)就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由从事医联体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情况、医保类型、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社区首诊的选择情况,居民选择社区首诊与否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期望。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调查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5.00%。646例居民中男336例(52.01%),女310例(47.99%);年龄:<40岁88例(13.62%),40~65岁264例(40.87%),>65岁294例(45.51%);健康状况:470例(72.76%)有慢性病史(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176例(27.24%)无慢性病史。52.94%(342/646)居民知晓社区首诊,45.51%(294/646)居民选择社区首诊。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及社区首诊选择率均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56.12%,165/29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近、交通方便(39.46%,116/294),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34.69%,102/294)。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社区就诊转至大医院方便,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认为自己是小病不用去大医院而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医疗水平不高、有耽误病情的危险(68.47%,241/352),双向转诊不便捷(64.77%,228/352),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48.01%,169/352)。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双向转诊不便捷,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低于无慢性病史居民,因社区药品不如大医院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期望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能治好(86.68%,560/646);加大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69.66%,450/646);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方便、快捷(65.94%,426/646)。结论 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应加大社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转诊服务能力,加快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