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分析鹿瓜多肽注射液对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和用药规律。基于来自全国范围25家大型三甲医院在2004—2014年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腰椎疾病的6 990例患者的电子医疗数据,对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实验室检查信息和治疗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布以45~64岁患者最多(3 883例,55.55%);腰椎疾病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多(5 519例,82.50%),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证为主;日剂量以8~12 m L居多;一般用药疗程是1~3 d。常见联合使用的西药药理作用为高渗脱水药、抗生素、营养神经药等,联合使用的中药类别为活血化瘀剂、补肾壮骨剂、清热解毒剂等。联合使用最多的西药是甲钴胺、腺苷钴胺、利多卡因注射液、甘露醇等。联合使用最多的中药是金天格胶囊、强骨胶囊等。提示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腰椎病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临床上常与补肾壮骨剂、活血化瘀剂、镇痛药、抗生素等合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真实世界中鹿瓜多肽注射液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从全国37家三甲医院的医院医疗数据中提取出2组第一诊断为骨折的患者,将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的12619位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性别、年龄、入院病情1∶1匹配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出院转归作为疗效指标。先用未进行混杂因素平衡卡方检验对2组治疗结局进行比较,然后运用倾向性评分法平衡2组间混杂因素,最后通过3种Logistic评分方法衡量2组间治疗骨折的疗效差异。结果:鹿瓜多肽注射液组治疗骨折的疗效优于未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医疗数据和统计方法表明,真实世界中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骨折的有效率显著优于未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骨折的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此研究结果也可补充鹿瓜多肽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证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43-2246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各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的关系。方法:选择全国4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出院第一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且具有中医证型记录的住院患者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等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6302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各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证最多,为2374例(37.67%),其次为气虚血瘀证1219例(19.34%)和肝肾阴虚证1052例(16.69%);入院患者中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均以60~74岁的患者居多,分别为1013例(42.72%)和572例(46.92%);各证型分布男性患者普遍多于女性患者;缺血性中风病在寒露和惊蛰-立夏等几个节气入院患者较多。结论:基于HIS数据发现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总数及各证型分布均是男性多于女性,且都以风痰瘀阻证为最多,入院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74岁,各证型入院节气主要集中在寒露和惊蛰-立夏阶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联合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四肢骨折可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72-2477
目的:了解腰椎滑脱患者的一般住院信息、发病节气、药物治疗等情况。方法:采集全国20家三甲综合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第一诊断为腰椎滑脱的3050例住院患者信息,分析腰椎滑脱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入院科室、住院费用、发病节气、中西医治疗等情况。结果:3050例腰椎滑脱住院患者中,入院科室以骨科为主,71.51%的住院患者的年龄为45~74岁,82.46%患者为体力劳动者,56.35%的患者住院天数为15~28 d,最常见的中医证候是肝肾亏虚证和气滞血瘀证,药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在腰椎滑脱治疗中使用到278种西药和331种中药(含中成药),西药中使用最多的是地塞米松,其次依次是甘露醇、甲钴胺、苯巴比妥、青霉素,中药使用最多的是鹿瓜多肽,其次依次是七叶皂苷、血栓通、四磨汤、川芎嗪;药物归类后,西药位于前列者为抗感染药、镇痛药、糖皮质激素、脱水药、营养神经药物,中药以活血剂、补益剂(补肾健骨剂)、清热解表剂、润肠通便剂、脱水剂最为常见。结论:腰椎滑脱疾病中中老年患者发病率高、以女性为主,其中医证型主要是气滞血瘀和肝肾亏虚证型,多发于立夏、寒露时令,西医治疗上以抗感染、镇痛、糖皮质激素、脱水为主,中医治疗上活血、补肾健骨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真实世界鹿瓜多肽注射液(简称鹿瓜多肽)的临床用药特征,对全国26家三级甲等医院使用鹿瓜多肽的患者(37 721例),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其临床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特征。结果使用鹿瓜多肽的患者以45~64岁的中老年人(39.84%)居多;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骨折(17 362例,33.97%);使用剂量最多是12m L(41.81%);疗程主要集中在1~3 d(28 467例,76.26%),基本符合说明书使用;临床联合中成药常与活血化瘀剂+补肾壮骨剂合用(规则支持度19.38%),西药常与抗生素、营养类药物合用(规则支持度39.9%);主要中西药单独联合用药为维生素C(13 202例,35%)、金天格胶囊(7 285例,19.31%);2种常用中西药联合用药组合分别是虎力散胶囊+金天格胶囊(规则支持度4.458%)、苯巴比妥钠+头孢唑啉(规则支持度10.62%)。研究显示鹿瓜多肽临床用药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临床主要用于骨折患者,临床常与活血化瘀剂、补肾壮骨剂、抗生素、营养类药物合用,有助于增强骨折的愈合,临床上使用时应注意中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及合并用药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骨折人群患者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是否会对肾功能造成影响.方法:在全国26家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中选取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的骨折患者(鹿瓜组)12847例和未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的骨折患者(对照组)12619例的信息进行研究.运用GBM倾向评分加权法控制混杂因素,通过Logistic对比分析真实世...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154-157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研究鹿瓜多肽注射液(简称鹿瓜多肽)治疗骨质疏松症人群特征和联合用药情况。方法:对全国26家三级甲等医院HIS中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且主要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159例)用药信息进行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人群特征和鹿瓜多肽联合用药。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以46~65岁的中老年人(52.89%)最多;疗程主要集中在1~3 d(899例,83.55%),患者多伴有骨折、高血压病、骨关节炎等疾病;临床联合中成药常与补肾壮骨剂+活血化瘀剂合用(规则支持度26.60%),西药常与镇痛药、抗生素合用(规则支持度34.5%)。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是骨科临床常用的复方注射剂,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开展该组合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鹿瓜多肽注射液对创伤人群的临床用药特征。方法:收集26家医院使用鹿瓜多肽的住院患者,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imentine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其临床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特征。结果: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的创伤人群中男性(1 481例,70.12%)多于女性(631例,29.88%),以46~65岁年龄段最多(1 025例,46.07%);入院科室主要集中在骨科(72.4%);剂量范围在说明书范围内8~12mL者占多数(1 076例,52.08%);用药天数分布最多的是1~3天(1 527例,73.91%)。临床上联合中成药常与补肾壮骨剂+活血化瘀剂(规则支持度11.49%)合用,西药常与镇痛药+抗生素(54.0%)合用;两种常用中西药联合用药组合分别是接骨七厘片+血栓通注射液(规则支持度3.06%,置信度41.5%)、苯巴比妥钠+头孢唑啉(规则支持度13.33%,置信度72.4%)。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临床用药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临床合并频数最多的西医诊断是骨折,联合使用中西药类别最多的是活血化瘀剂、补肾壮骨剂和头孢唑啉、利多卡因注射液,有助于创伤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刘晶  张寅  谢雁鸣  刘艳  庄严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0):1940-1946
为了解真实世界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以全国20家三级甲等医院HIS数据库中9 731例骨质疏松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信息、西医合并病、诊断信息、与发病节气的关系以及治疗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2岁,60~74岁的女性多见;职业以体力劳动者居多(73.87%);入院方式以普通门诊居多;住院病情以一般者居多(81.61%);患者多从骨科收入院(21.94%);住院天数多在8~14 d(39.96%);34.34%的患者住院总费用在5000~1万元;75.01%的患者享有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待遇。合并疾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和骨关节炎为多见,其中高血压合并率高达34.67%;中医证候最多的为肝肾阴虚证(36.62%);立夏、夏至及寒露3个节气内入院患者最多;关于治疗药物,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鲑鱼降钙素和碳酸钙,中成药使用最多的为正清风痛宁。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以中老年患者多见,与节气密切相关,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临床应用广泛且具备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阳虚血瘀证是血栓前状态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聚类分析对于中医证候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证候的归纳提供相对可靠的辨证依据,为辨证治疗用药及科学地评估中医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6):481-484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膝骨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49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证候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证型特点。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以气滞血瘀证(60例,40.3%)最为常见,气虚血瘀证27例(18.1%),脾虚湿瘀证24例(16.1%),肾虚血瘀证23例(15.4%),气血亏虚证15例(10.1%);术后以气虚血瘀证(54例,36.2%)最为常见,肾虚血瘀证28例(18.8%),气滞血瘀证20例(13.4%),脾虚湿瘀证24例(16.1%),气血亏虚证23例(15.4%);术前和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统计,肾虚血瘀证的年龄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以气滞血瘀证(标实)为主,术后以气虚血瘀证(本虚标实)为主,总体上术后较术前有从实转虚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判别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探讨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证等证型.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3例(74.6%)、气虚证46例(64.8%)、痰浊证28例(39.4%)最为常见,气滞证12例(16.9%),寒凝证12例(16.9%);介入后1周亦以血瘀证47例(66.2%)、气虚证39例(54.9%)、痰浊证23例(32.4%)最为常见,气滞证2例(2.8%),寒凝证1例(1.4%);介入后1个月则以气虚证47例(85.4%)、血瘀证40例(72.7%)、痰浊证31例(56.4%)最为常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介入术后1个月与介入术后1周比较,气虚证及痰浊证加重;介入术后1周与介入术前比较,气滞证及寒凝证减轻.结论 介入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应充分关注介入治疗后继续治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论治思维确定患者的中医证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济情况、肿瘤分期、化疗周期、抑郁程度等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主要有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5个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肿瘤相关性抑郁中医证型与患者收入情况及既往化疗史无明显相关性,而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方面存在差异(P<0.01)。在5个证型中除肝郁脾虚证外,男性患者多见于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女性患者以心虚胆怯证较为多见;患者年龄与肝肾亏虚证呈相关性,与其余各证型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分期中Ⅰ期患者以痰火扰心证、气滞血瘀证多见,Ⅱ期患者以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多见,Ⅲ期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多见,Ⅳ期患者多为肝肾亏虚证、心虚胆怯证;轻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中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重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肝肾亏虚证。结论: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抑郁程度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癌性疼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癌痛患者分为气机郁滞证、瘀血阻滞证、痰湿凝聚型、毒热蕴结证、气血亏虚证、正虚瘀结型及其他证型,分析各辨证分型的发展趋势,并总结出癌痛的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和该证相关症状频数规律及各证型的疼痛轻重程度趋势。结果60例癌痛患者出现正虚瘀结型为58.3%(35/60),气血亏虚证为20%(12/60)。结论癌痛患者中医证型以正虚瘀结型为主,气血亏虚证其次。瘀血阻滞型的肿瘤患者疼痛程度较重,气血亏虚型患者疼痛较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肺结节(PN)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71例肺结节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证候要素判定标准确定肺结节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再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条目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北京地区肺结节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肺结节的证候要素主要为痰浊、痰湿、气虚、血瘀和阳气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肺结节的中医证候以肺气虚证占比最多(34.3%),其余依次为肺气阴两虚证(19.2%)、瘀血阻络证(17.7%)、痰热郁肺(16.2%)、肝郁气滞(12.5%)。结论:肺结节的病位主要在肺,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可分为肺气虚证、痰热郁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肝郁气滞证、瘀血阻络证,其中以肺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占比较高。在治疗和辨证过程中,要首重气阴两虚的问题,适时加用补气养阴,强肺气,润肺脉,使气血调达通畅,则邪无以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方法:120例原发性青光眼术后患者随访至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填写《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调查表》,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特征及演变情况。结果:(1)术后1个月,106例(88.3%)患者能依据调查表确定证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分别占19.2%、19.2%、15.0%、15.8%、19.2%例;各类型青光眼具体证型,无明显分布规律。不能确定证候类型者以APACG较多。(2)术后6个月,114例(95.0%)患者能依据调查表确定证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分别占15.8%、15.0%、12.5%、27.5%、24.2%;3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证候分布均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较多见。(3)术后1个月及6个月证候类型较术前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肝经实证类证候消失。(4)证候兼夹情况:术后6个月,64.1%患者伴有血瘀证。(5)证候演变情况:术后1~6个月,69.3%患者证候未发生变化;证候变化以气滞血瘀证转化为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转化为气血两虚证为主。结论:(1)术后证候类型较术前发生显著变化。(2)术后6个月证候相对更趋稳定,其结果基本能反映青光眼术后患者的证候特点。(3)三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证候类型相同,且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多。说明各类青光眼在抗青光眼术后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和证候特点。(4)血瘀证贯穿本病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