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仲景运用芍药非常广泛,其配伍严谨灵活,匠心独具,就其配伍特点作一探讨。一收散相伍仲景在挂枝汤、小青龙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等方剂中芍药和桂枝相伍,桂枝辛散解肌发表,芍药酸收敛阴和营,两药相伍,一收一散,一阴一阳,解表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阴阳营卫两面俱到,相辅相成,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相似文献
3.
桂枝的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的83首方剂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其功效的发挥因其所配伍的药物不同而改变:和营多与等量芍药配伍;补中多伍甘温益气类药物;温通心阳多配伍炙甘草、通阳利水之方多与茯苓相配伍、通阳散结可配以桃仁、川芎等活血祛瘀药物、温通经脉常需与附子、细辛等辛散药物同用;下气多配以茯苓或取用大剂量桂枝。文章旨在分析枝功效与配伍关系,以期在开阔临床思路、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等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本经》列为草部上品,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仲景《伤寒论》中用细辛计有5方,《金匮要略》计有14方,除重复方外,共计17方。其配伍严谨精当,足为后世制方遣药之师。 相似文献
5.
目的:医者常忽视生姜、大枣、甘草在方剂中作为佐药的作用,而影响临床疗效,为强调其配伍规律及作用,故探讨三者于方剂中作为佐药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分析仲景方中姜、枣、草作为佐助、佐制、反佐药的运用规律。结果:姜、枣、草作为佐助、佐制、反佐药,对方剂配伍起重要作用。结论:合理、巧妙配伍姜、枣、草,作为佐药,能使方剂配伍结构更为完善,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陈保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22-23
清.吴塘所著《温病条辨》对运用仲景方的规律有以下几方面:遵循经旨,引用经方,法同方同;古法活用,运化经方,方随证变;师法仲景,大胆创新,变革新方(以方剂确定的治疗法则;根据病症而求治疗法则:根据证候,偶反取法)作了论述。指出吴塘认为伤寒与温热两病,实有水火的区别。寒病源,属于水;温病源,属于火。凉、寒、咸均属于水之气味,辛凉解表,用于风温初起,甘寒清热养阴,颇能尽其"一隅三反"的妙用。 相似文献
7.
仲景用药既重视单味药的功效,同时更注重多味药的协同作用。其配伍谨严、化裁灵活,倍受历代医家推崇。仲景方中对芍药的运用,独具匠心,颇能启迪后学。为此,笔者就仲景方伍用芍药规律做一探析,以就正于同道。1资料及统计笔者以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金匮要略讲义》(李克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为依据(以下简称两书),对所含芍药药方进行归纳统计,结果如下。1.1两书中除佚方6首,重复方38首外,共载方274首。其中用芍药方达55首,(另有4首方后注中加有芍药),占全部方剂的1/5,分别见… 相似文献
8.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用附子方36首(复出方不计)。以附子冠名15首,涉及条文55处,治疗各种病证,尤对疑难急症,沉寒痼疾屡起捷效,堪称后世之楷模。笔者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获益非浅。现归纳如下九端。一、麻黄附子温经发表《伤寒》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临床用药形式以复方为主。复方的核心是药物间的配伍。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必须在明确什么是配伍规律及其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多层次、多学科来研究,以阐明复方配伍规律的实质,即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使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得以客观表述,以加快中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方剂中生地黄配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地黄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生地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地黄方1 034首,对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地黄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这些药物类别有其高频生地黄配伍药物;生地黄发挥不同功效时有其"特征"性的高频药物配伍。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生地黄的配伍规律,可为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充分发挥生地黄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经方中白术的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54-55
1白术与茯苓
《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13方见此配伍。脾不转输所见的口渴而小便不利者多用之。如“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属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之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茯苓、白术便是健脾行水以利小便,其他如猪苓散、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若脾肾阳虚,水寒不化,茯苓、白术也在所必用,以固中土。如真武汤、附子汤等。 相似文献
12.
方剂中熟地黄配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熟地黄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熟地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含熟地黄方739首,对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熟地黄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益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和温里药;这些药物类别有其高频熟地黄配伍药物。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熟地黄的配伍规律,可为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熟地黄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曾庆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9):16-18
活血化瘀药物临床应用广泛 ,而且有规律可循。但要用好、用活这类药物 ,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其临床配伍应用规律。本文就此 ,略作探讨。1 配伍气药1 1 配伍补气药补气即能活血。研究表明 ,气虚时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 ,血液黏滞性增加 ,容易形成血瘀。另一方面 ,活血化瘀药能使血清免疫球蛋白 (IG)下降 ,而配伍补气药后则能有效地使Ig下降减轻 ,尤其需长期服用活血化瘀药时 ,加入补气药不仅能提高活血药物的疗效 ,而且可减少副作用[1] 。张锡纯谈到参、芪配棱、莪的关系时说 :“元气既旺 ,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瘕 ,此其所以效… 相似文献
14.
15.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反复发作为特征.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多呈缓慢进行性过程,表现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兼夹.临床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两个阶段辨治.现以仲景方在治疗慢支中的应用规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性辛味苦,气温,有毒.<汤液本草>谓"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功善温经、止痛、理气、燥湿.<本经集注>记载吴茱萸"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相似文献
17.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于黄芪的运用经验丰富 ,配伍灵活 ,自出机杼 ,颇多卓见 ,启人思路 ,兹撷要探折如下 ,以示其旨。 1 黄芪配知母 ,益气滋阴止消渴 张氏认为 ,消渴证为元气不升所致 ,故治以升补元气。其所创之玉液汤 ,即重用黄芪作为主药 ,助脾气上升 ,散精达肺 ,升补元气。认为黄芪不但补气 ,用之得当 ,尚能滋阴。同时配伍知母 ,生津润燥 ,二者配合 ,有阳升阴应 ,云行雨施之妙。且知母能制约黄芪之温热之性 ,两相配伍 ,药性平和 ,始能久服无弊。张氏在治疗消渴证时强调先清其实热 ,然后更易收捷效。张氏治疗虚劳证 ,亦常用此二者为主 ,…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经方用药配伍规律的总结、归纳,初步了解伸景遣方之特色,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开辟新的治疗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要认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与全面,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中药复方药理学、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含药血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随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并以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为指标,试图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实现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哮证总属邪实正虚之证。对古代哮证组分用药配伍规律作了梳理。指出:药物主要集中在解表、清热、泻下、理气、化瘀止咳平喘、补虚等。方剂首推张仲景的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