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轶  朱广肖  高明 《河北医学》2012,18(4):444-446
目的:探讨70岁以上的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28名70岁以上的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病历资料,以研究其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28名高龄术后患者中,心律失常52例,发生率为22.8%,经统计分析发现患者心血管病变、FEV1(1s用力呼气容积)、EV(心脏射血分数)、术前ECG(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时,心血管病变、FEV1(1s用力呼气容积)、EV(心脏射血分数)、术前ECG(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因重视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高危高龄肺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1992年 3月至 2 0 0 3年 6月治疗肺癌病人 3 12例 ,其中高危高龄病人 48例。术前测定右心室射血分数 (RVEF) ,按RVEF值分成 <0 .40及≥ 0 40两组。术前测定肺功能比较术后发生呼吸衰竭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 :全组 46例治愈 ,住院死亡 2例。发生并发症 3 1例。结论 :高危高龄肺癌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随RVEF的降低而升高 ,术前肺功能差的病人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高。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及合理使用呼吸机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对106例施行肺叶切除术,其中行全肺切除术2例,行肺叶切除术104例,对术后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18%。与高龄,既往病史,吸烟史,术前心肺功能,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等因数有关。结论:高龄肺癌患者的年龄≥65岁、合并心血管疾病史、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心肺功能下降、全肺切除及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等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和术后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5例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4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手术前后24 h Nt-proBNP、hs-CRP水平变化及其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和术后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24 h 2组Nt-proBNP和hs-CRP均明显升高(P<0.001)。术前Nt-proBNP 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43,P<0.001)。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和术后24 h Nt-proBNP明显升高是术后心力衰竭、低心排综合征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24 h Nt-proBNP明显升高、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可预测术后早期心力衰竭、低心排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新发房颤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347例≥65岁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97例,肺叶切除术219例,楔型切除术24例,开胸探查术7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13例,分析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32.6%,吸烟史、心律失常史、术前心肺功能、手术方式、术中低血压、手术时间、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是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P=0.001).结论 老年人心肺储备功能降低、对手术损伤及缺氧的耐受力降低是导致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其发生率.对于高危患者,术前应着重改善心肺功能、戒烟;术中应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应加强心电监护、充足氧供、减轻疼痛和有效排痰.  相似文献   

6.
15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风湿性心瓣膜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锋  郝嘉  陈林  钟前进  陈柏成  肖颖彬 《重庆医学》2006,35(23):2136-2137
目的 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高危因素、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对1996年9月~2006年7月施行瓣膜置换术的153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82.0±8.5)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17;心功能Ⅲ级132例,Ⅳ级21例,二尖瓣置换39例,主动脉瓣置换51例,双瓣置换术63例.结果 术后早期出现心衰、呼衰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8例,占18.3%,术后早期死亡7例,占4.5%.结论 影响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和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术后低心排、呼衰和室性心律失常,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治疗合并巨大左心室的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左室射血分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在我院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112例,参照2007年ESC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分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和减低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研究,并应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32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和80例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病死率、再入院率和生活质量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与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有同样的预后及生活质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食道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加强对食道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监护和预防.方法 对2004年3月~2007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115例食道癌、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心电监护.结果 发现心律失常36例,发生率31.30%.结论 食道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缺氧是主要因素之一;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及内分泌系统的剧烈变化;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术前肺功能下降,术后胸引不畅或胸腔出血、渗血;术后未早期有效咳嗽、排痰;术前合并多种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术后心功能不全及低血容量等,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相应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食道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加强对食道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监护和预防.方法 对2004年3月~2007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115例食道癌、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心电监护.结果 发现心律失常36例,发生率31.30%.结论 食道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缺氧是主要因素之一;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及内分泌系统的剧烈变化;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术前肺功能下降,术后胸引不畅或胸腔出血、渗血;术后未早期有效咳嗽、排痰;术前合并多种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术后心功能不全及低血容量等,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相应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血管重建价值。方法:对多支冠脉血管病变57例进行部分血管重建,并行手术前后心功能、心绞痛和左室射血分数比较。结果:患者术后比术前心功能和心绞痛情况均有明显改善(χ2=20.56、7.70,P<0.05)。同样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P<0.01)。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部分血管重建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年龄、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有无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患)、FEV1/FVC%、MVV%、术前血钾、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患及术前心电图异常、FEV1/FVC%<70% 、术前血钾<4.0 mmol/L 6个因素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心肺部合并症、术前心电图异常者进行针对性处理及术后重点心电监护、术前改善低肺功能、术前适当补钾均可预防和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共51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畸形矫治手术回到恢复室后,输入充足的有效循环血量情况下,为维持循环功能稳定而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的种类及维持时间等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种类、术前心功能等级、射血分数、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肺癌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77例肺癌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肺切除77例,肺叶切除151例,肺楔形切除49例。常规肺切除术218例,经心包切除术59例。采集既往病史,检查心、肺功能和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术后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围术期其他观察指标,分析肺癌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①277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132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7.65%。②年龄≥60岁,吸烟嗜好、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既往有心律失常史以及肺功能检查FEV1/FVC<70%、超声心动图检查EF≤50%或舒张功能不全是肺癌患者肺切除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③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三种不同术式整体比较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研究显示全肺切除术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P均<0.01),肺叶切除术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楔形切除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全肺切除术后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早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P<0.01);经心包切除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切除术患者(P<0.01);经心包肺切除术后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常规切除术患者(P<0.05)。结论手术方式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关系密切,是肺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和加重的主要诱发因素。科学合理个体化选择肺切除手术方式、切除部位及范围是避免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35-40
目的 探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的245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245例患者中90例(36%)患者发生AKI,其中AKI 1期、AKI 2期及AKI 3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0.4%、7.3%、9.0%;19例(7.8%)患者需行肾脏替代治疗。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体外循环时间、急诊手术、围术期应用造影剂、围术期输血、术前肌酐水平、术前白细胞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值等与心脏术后AKI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输血(OR=2.609,95%CI:1.203~5.699,P=0.015)、体外循环时间长(OR=1.395,95%CI:1.125~1.730,P=0.002)、术前肌酐水平高(OR=1.016,95%CI:1.002~1.031,P=0.024)是患者发生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高(LVEF)(OR=0.955,95%CI:0.924~0.987,P=0.004)是AKI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术后AKI是心脏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改善围术期心、肾功能,减少术中输血的需求是降低心脏手术术后AKI发生率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高龄肺癌患者(≥70岁)363例,术后全部于ICU室进行持续监护至少3天,记录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234例。结果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64.5%(234/363)明显高于同期非高龄(22~69岁)肺癌患者34.6%(325/938)(P〈0.05);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73.8%(177/240)明显高于术前心电图正常者46.3%(57/123)(P〈0.05);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89.6%(60/67)明显高于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和剖胸探查者58.8%(174/296)(P〈0.05);术前有重度吸烟史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77.8%(168/216)明显高于无重度吸烟史者44.9%(66/147)(P〈0.05);术前有心血管病史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1.2%(203/285)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病史者39.7%(31/78)(P〈0.05)。剖左胸与剖右胸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2.9%(112/178)和65.9%(122/185),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及术后刀口疼痛、低血容量和肺部并发症是诱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后吸氧及加强护理预防肺部炎症等是防治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 1 0 7例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 ,判定 1 0种因素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结果 年龄 >6 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或合并高血压、肺功能减退、糖尿病患者 ,术前经放化疗后以及手术时间 >5 .5 h者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显著增加 (P<0 .0 1 ) ,同时具二项以上并发症者较一项并发症者术后发生率差异显著 (P<0 .0 1 ) ,胸上中下段位置及手术方式与术后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术后 36 h内发生心律失常者占 80 .4 % ,平均 (2 5± 1 8.7) h。 结论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所致。高龄、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功能差是主要因素 ,手术时间长、术前经放化疗后 ,术后易发生心律失常。术后 36 h内是心律失常的易发期 ,与食管癌的位置和手术方式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冠心病室壁瘤(LVA)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21例患者术前行冠脉造影均有病变,术前行心脏彩超提示室壁瘤形成,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切除,并作左室成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支桥2例,2支桥12例,3支桥4例,4支桥3例.左室血栓取出术9例.21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全部采用改良Dor法行左室成形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术中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例,置入漂浮导管21例.比较其术前及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手术无死亡,围手术期死亡3例,1例死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随访3~90个月,平均(26.7±21.8)个月,死亡1例(据家属称是死于脑梗死).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56.7±7.0)mm,术后(48.0±2.7)mm(P<0.05).LVEF术前为0.35±0.05,术后为0.48±0.13(P<0.01).心功能(NYHA)术前平均(3.12±0.56)级,术后平均(1.97±0.06)级(P<0.01).术后并发症:低心排出量6例,心律失常1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例,肺部并发症9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结论 冠心病室壁瘤切除加适宜的左室重建术同时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手术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 ,由于开胸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高 ,严重者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所以在临床上非常重视和观察患者术后心脏的变化 ,尤其是心律失常的研究 ,但大都侧重于食管癌、贲门癌等相对比较复杂手术的术后心律失常的研究 ,单独报道和研究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很少 ,我们在对 2 0 0 1年 10月至2 0 0 3年 10月在我院进行肺癌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15 4例 ,男性 85例 ,女性 6 9例 ,年龄38岁~ 79岁 ,平均 5 6 .8岁。术前均做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 ,心电图均正常 ,心电图异常者不在记录范围之内。肺功能异常者6 9例 ,其中轻度损害者 4 1例 ,中度损害者 19例 ,重度损害者 9例。左肺癌 87例 ,右肺癌 6 7例 ,其中施行左肺全切除术 9例 ,右肺全切除术 11例 ,麻醉、手术经过均顺利。1.2 方法 术后均进行了 4 8h的心电监测 ,同时对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仪器为 ESCORT Prism SE多参数监护仪 ,并对心律失常进行心电图描记。2 结果全组 15 4例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 6 9例 (44 % )...  相似文献   

19.
何萍  邱阳  杨康  刘铭  廖克龙  张伟  熊刚  李军  王海东  吴蔚  邱阳 《重庆医学》2008,37(4):361-362,36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31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72例发生心律失常.对多项因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术后36h内是高峰期,以窦性心动过速多见.年龄>60岁、术前ECG异常、FEV1/FVC<70%、弓上吻合、术前血钾<4mmol/L,有合并症者,术后易发心律失常(前2项P<0.01,后4项P<0.05).结论 年龄、术前ECG、FEV1/FVC、术式、术前血钾水平以及合并症等6项临床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寻找并及时纠正诱因,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高危高龄肺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16例高危高龄肺癌患者手术资料.术前测定右心室射血分数,按照所测RVEF值分成<0.4组及≥0.4组,统计各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全组112例治愈,住院死亡4例,并发症发生率46.4%.结论 高危高龄肺癌患者通过严格的心肺功能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可以获得相对良好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