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树民 《新中医》2008,40(2):1-3
对<伤寒论>保胃气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详述了其应用姜、草、枣、参健脾卫中焦、保胃助中气的配伍组合,辛开苦降、调和脾胃的用药特点,以及顺承胃气的治疗大法,和一些特殊的煎服法,并以胃肠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的治疗为例,阐述了保胃气思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经>曰:"人以胃气为本",说明"胃气"的充沛是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础,故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保护人体之"胃气".将"胃气"观点应用于临床各个方面者当首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胃气"观点是本书的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5.
浅谈《伤寒论》胃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天申  郭长河 《河南中医》2009,29(11):1045-1046
《伤寒论》重视脾胃学说,处方中善用甘草和大枣,也反映仲景重视胃气的观点,同时也十分重视从服药方法上顾护胃气,如桂枝汤后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等。  相似文献   

6.
胃气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气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薛雨芳,李振波胃气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重视胃气、顾护胃气是日常饮食调养、养生防病以及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对于胃气的内涵及其实质,目前尚无明确界定和说明。对胃气实质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于《内经》,《内经》对“胃气”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诊断预后中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仲圣将“保胃气”的临床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对仲景“保胃气”思想源流的探究,可为今后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历来被医家所推崇,本篇就《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做一探讨,并结合目前中医治疗肿瘤的时弊,阐述保胃气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张仲景的流芳之作,也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一朵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伤寒论》保胃气理论的思想渊源,探求其深邃的思想内容,评价其对后世医学发展的积极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卫民 《光明中医》2013,28(6):1091-1093
"胃气是水谷精微经胃受纳、腐熟、吸收而后变生的布散全身各个部位、发挥特殊功能的一种正气。"《医宗必读》上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病理及其特点,以及诊治疾病过程中始终勿忘保胃气。  相似文献   

11.
秉承《内经》有关胃气旨意,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本文谨从以下四方面对仲景"保胃气"思想及临证意义加以阐释。①外感表证中,助胃气以扶正解表、充养汗源、杜邪入里。②内伤杂病中,顾胃气以助行药力、排闼郁滞、寓以旁治。并举案例一则加以说明。③将息法中,护胃气以防峻猛之药伤正、病愈防其反复、慢病以图缓功。④妇人病中,养胃气以化生气血、稳固胎元、产后复旧。  相似文献   

12.
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胃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在《伤寒论》中,胃气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一是指脾、胃、肠的功能和气机;其二是指胃气指人体的正气。仲景所论之“胃气”,不出《内经》之范围,可以说完全继承了《内经》重视“胃气”的这一临床重要的核心思想,并将《内经》中这一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从滋阴养胃,保存胃阴以及遣方用药,病后调理等方面,探讨吴鞠通保胃气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林上助 《四川中医》2005,23(5):28-30
对《伤寒论》中胃气上逆的辨治规律进行探讨,从病因和治疗两方面进行归纳,阐述了《伤寒论》对胃气上逆的辨治规律,将辨治归纳为:因于表邪汗而解之、腑气壅滞通而降之、水饮内停涤化水饮、寒热错杂寒温并用、因于郁热清而解之、因于里寒温而调之、胃虚痰阻和胃化痰、实邪在上引而越之、谨守病机随症化裁九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芬  何华亮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6-757
概述郭志红对"胃气"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分别从胃气为本、护胃养生及临床应用体会三方面具体阐述"保胃气"的指导思想及临床意义.在临证过程中,郭教授强调步步顾护胃气,而其关键之处是消耗最少量的元气去正确治疗疾病,即利用最少的正气去消除全部的邪气,最终达到人体阴阳平和的目的 ,保证药有所依,病有所治;同时认为<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是指导我们养生、防病的基石,为临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部《伤寒论》,由于仲景临证当时“伤寒十居其七”,其内容译寒略温,治疗偏重散寒温经,益气扶阳自然形成。然仲景亦有专论“温病”一条,抑或因六经传变,邪热入里;或因盛阳之体,感邪化热,或因夺汗火劫,或因阳亡液脱,导致津亏阴虚,在防治上同样注重存津液,养阴血,以期阴阳平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学习《伤寒论》,从书中遣方用药、治疗禁忌、煎服调护、判断预后四方面加以论述,阐述了保胃气思想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李杲为脾胃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仲景重视胃气的临证思想,并对重视胃气思想做了重大发挥.李氏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为人身元气之本,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伤及胃气百病由生等方面阐释了胃气的重要性.临证中,重视胃气的盛衰,顾护阳土,调理中焦气机的升降,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为后世研究“胃气”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伤寒是感寒而病,而寒邪伤阳。所以历代论述伤寒者,谈救阳的多而言保阴者少,致使仲景的保阴思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影响伤寒方不能很好地在临床上运用和发挥。所以探讨(伤寒论)的保阴思想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太阳病证治中的保明思想邪在太阳肌表,法当汗而发之,但若津液不足,则非但不能化汗达邪,反促使表邪内传而致变证。所以治疗太阳病应须保阴。从枝枝汤的配伍及其服法上谈保阴太阳表虚证的病机为营弱卫强,唯其营阴不足,故在治疗上既要辛温发表,又应兼顾营阴。挂枝汤以挂姜辛温发表,芍枣敛阴和营,有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