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士定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406-1406
笔者1991年2月~2005年12月采用人参、三七为主治疗妇女更年期崩漏5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更年期是指妇女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一般在45-55岁间。在更年期约有2/3的妇女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自2002年2月至2004年8月,余用二仙汤合耳压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1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更年康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200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更年期综合征是更年期妇女常见病,笔者从1993年2月至1999年6月采用自拟更年康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2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46~56岁,平均50岁;病程6个月~3年。诊断依据:45岁以上女性,自然停经半年以上,临床症状以阵发性潮热、出汗为主,兼有心悸、失眠、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抑郁、性欲低下、腰酸痛等表现。  相似文献   

4.
<正>更年期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而引起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潮热汗出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中最突出的症状之一。笔者自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以当归六黄汤治疗更年期潮热汗出38例,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失眠症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年期是妇女从生育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失眠对更年期妇女来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症状。自2002年3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5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更年期综合征是中年女性的常见多发病,主要是因雌激素分泌降低所致的一组证候群,以40岁~55岁妇女为多见。我国85%以上的围绝经期妇女有症状表现,一般持续1~3年,重者可持续终身,严重危害中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尚无特效疗法,现代医学主要是雌激素替代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1],而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其特色之处。近年来,我们用加味逍遥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肝郁型患者71例,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症”。笔者自2003年6月-2005年2月,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采用以中药补肾健脾壮骨为主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前瞻性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干预在妇女更年期保健中的实际应用。方法选取我单位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接受的更年期妇女68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而研究组则采用体育锻炼与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医疗后,患者的更年期症状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女更年期保健中运用体育锻炼与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其更年期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妇女的更年期 ,大体包括 3个阶段 ,绝经前期 :即闭经期前 2~ 5年 ,平均 4年左右 ;绝经期 ,即持续闭经的第 1年 ;绝经后期 ,即月经停止后至卵巢内分泌功能完全消失时期 ,也是女性进入老年期前的阶段。更年期综合征 ,是妇科常见病。发病率为 90 %左右 ,其中 80 %的病人有潮热汗出 ;80 %~ 90 %的妇女有月经不调并伴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 ;30 %~ 4 0 %有膝关节、肩部、颈部、腰骶部及骶髂等关节的肌肉持续性疼痛 ;30 %~ 4 0 %出现肥胖、体重增加 ,腹部、髋部、臀部、颏部、乳房及上下肢等部位脂肪堆积。由于更年期症状可以影…  相似文献   

10.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的一段时期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候。笔者于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运用自拟益肾饮治疗更年期综合征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社区更年期妇女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年期是成年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 ,一般发生在 4 0~6 0岁。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 ,雌激素水平下降 ,更年期可引起妇女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系列改变 ,如易发生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功能性子宫出血、恶性肿瘤等 ,以及焦虑、悲观、个性及行为的改变等。目前许多更年期妇女不能正确应对并安全地度过更年期[1-2 ] 。要使广大妇女在更年期保持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就必须加强其健康教育工作。1 对  象于 2 0 0 1年 5月随机选择开封市顺河区某居民社区 16 0名 4 0~ 6 0岁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 ,并且符合以下条件 :有月经不规则变化或已停经…  相似文献   

12.
加味固冲汤治疗崩漏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德晶 《光明中医》2006,21(2):35-35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笔者从1998~2003年间采用加味固冲汤治疗该病50例,收效较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本组病例除1例住院治疗外,其余均为长期坚持服药的门诊患者.青春期妇女12人,育龄期妇女27人,更年期妇女11人.出血时间:15天~1月17人,1月 ~2月14人,2月 ~3月12人,3个月以上7人.  相似文献   

13.
孙淑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8):127-128
更年期是指妇女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即绝经前后这一段时间,一般为40~60岁。我国城市妇女平均绝经年龄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更年期妇女约有l,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症状。2/3妇女可出现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成为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至5年,严重的可达10余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发现更年期妇女的年龄分布及症状分布情况,为发现更年期妇女合理的保健护理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Kupper-man评分来对更年期症状进行研究。结果:更年期妇女的年龄主要分布在51.3±4.91(41~65)岁,其中,50~59岁的占比达到57.32%。结论:适当的身体保健与心理护理对于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康复具有显著作用,医务工作人员应当从身体及心理两个方面入手做好更年期妇女的健康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更年期是妇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逐渐过渡到老年期的一段岁月.目前国际上已公认更年期是自41岁开始的.妇女的更年期长达20 a.部分妇女在这个过渡时期可以出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证候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46例,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年龄40~46岁13例;47~50岁18例;51~55岁15例. 诊断标准:发病年龄一般在40~55岁绝经前后;见有月经紊乱,潮热面红,轰热汗出,情绪激动,情志异常,皮肤感觉异常等症.  相似文献   

16.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笔者从1998~2003年间采用加味固冲汤治疗该病50例,收效较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本组病例除1例住院治疗外,其余均为长期坚持服药的门诊患者.青春期妇女12人,育龄期妇女27人,更年期妇女11人.出血时间:15天~1月17人,1月+~2月14人,2月+~3月12人,3个月以上7人.  相似文献   

17.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莹  杨玲 《新疆中医药》2007,25(6):F0003-F0004
更年期是指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期,是妇女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个必经的生命阶段,这一时期开始于40岁,历时10~20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更年期”一词,围绝经期与更年期的意思大同小异,它包括了三个阶段:围绝经期、绝经期、绝经后期。  相似文献   

18.
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消失,以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多发生在45~55岁之间,由于工作或精神压力,少数妇女可能提前发生。更年期综合征的持续时间长短不定,一般约2~5年,严重者可达10余年。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因生理上的自然衰退,肾阴不足,髓海失充,加上机体调节适应能力下降及各种因素的刺激,容易造成心理负荷过重,促成本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妇女更年期合并高血压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更年期合并高血压,是更年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为更年期妇女的三分之一。笔从2002年以来,辨证治疗妇女更年期合并高血压病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忧郁症3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更年期是妇女从生育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更年期忧郁症起病于更年期,临床特征以情感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可有幻觉和疑病、虚无、自罪、被害、嫉妒等妄想;多伴有失眠、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并有内分泌特别是性腺功能减退及衰老等表现;一般无智能障碍[1].1995~1998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女性更年期忧郁症,同时设西药治疗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