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火毒病邪耗伤阴津,或素体阴虚及药物伤阴,慢性皮肤病患者多见阴伤津亏,因此,孙世道教授多治以养阴法。本文对孙教授运用养阴除湿治疗慢性湿疹、养阴活血治疗银屑病、养阴补肾治疗痤疮、养阴祛风治疗瘙痒症、养阴益气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仲景不仅善于温阳,亦善于养阴.吴鞠通师承仲景,运用并发展了养阴法,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清热育阴、泄热存阴、泻火滋阴、酸甘化阴、通阳益阴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吴鞠通对仲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温病条辨》有关论述为依据,对吴鞠通运用养阴护津法治疗温病的经验,从理、法、方、药进行了剖析,综汇为九大治疗法则:①宣散护津法;②退热生津法;③凉血滋阴法;④攻下存阴法;⑤养阴润下法;⑥益气滋阴法;⑦补气敛津法;⑧泻火滋阴法;⑨养阴熄风法。对每一法则的适应病症及方药的运用要点作了具体评述。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对仲景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不仅善于温阳,亦善于养阴。吴鞠通师承仲景,运用并发展了养阴法,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清热育阴、泄热存阴、泻火滋阴、酸甘化阴、通阳益阴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吴鞠通对仲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地黄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其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善治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又因性甘寒质润,故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  相似文献   

6.
清热养阴法儿科临床应用琐谈韩芳林甘肃省中医院(730050)吴瑭师承叶天士“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和“温邪以存津为第一要著”之说,于实践中广为发挥,创建确定了清热养阴的温病治疗大法。“温病最善伤阴”,故“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热甚与津伤是一个病的...  相似文献   

7.
邵学鸿 《中医杂志》1997,38(9):520-522
保津养阴治则是针对温病耗津伤阴的病机特点,为保存人体阴液而确立的基本治则。笔者谨就保津养阴在湿病治疗中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作一探讨。1 温病保津养阴的重要意义阴液包括津液和精血,它们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具有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同时又有调节人体阴阳消  相似文献   

8.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以结肠运动功能减弱为特征的一类顽固性便秘,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名老中医朱秉宜根据"津不足,津不布"病机理论所创"养阴润肠方"在临床上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效果显著,它对研究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STC具有巨大而深远的价值。通过结合当代STC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通过中药配伍原则系统总结"养阴润肠方"治疗便秘的处方规律,再根据分析"养阴润肠方"中药物的药理成分和作用来探讨其在临床上治疗STC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保津思想统一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为伤寒与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两书从保津之重要、过汗易伤津、清热以保津、攻下以存津、养阴以生津等5个方面探讨其保津思想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温病条辨》一书中论述了许多养阴法,诸如:①滋养肺胃法,治疗肺胃阴液受伤时,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饮食等证;②润肠通便法,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③泻火养阴法,治疗热盛津伤、小便不利;④益气敛阴法,治疗气津欲脱证;⑤滋填真阴法,治疗温病后期肝肾真阴耗伤;⑥育阴潜阳法,治疗虚风内动之证。  相似文献   

11.
浅谈保津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浪琪 《西部中医药》2003,16(11):26-27
保津养阴即保存津液,滋补阴津之意。温病由温邪引起,温邪为阳邪,其性上炎,易伤津耗气。故温病的各个阶段,除有明显的热象外,往往伴有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吴鞠通曰:“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津伤液耗是温病的基本病机之一,因此,保津养阴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津液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润泽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调节阴阳动态平衡的作用,《内经》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阴精是人体防御温邪入侵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温病过程中,常因出汗、呕吐、泄泻,或误汗、误吐、…  相似文献   

12.
保津养阴在温病学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探讨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当先了解温病之基本病机,因“耗津伤阴”乃贯串于温病全程之基本病机,故保津养阴则为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也必然贯串于温病治疗之始终。其他治疗法则,均可统一于这一基本大法之中。或为保津养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辛凉透邪法、清热解毒法、泻下存津法;或为本法所衍生,如清营凉血法;或为与本法相配合的兼有  相似文献   

13.
徐振晔 《中医杂志》1994,35(5):273-274
癌症病人多因热毒胶结于体内,极易耗伤阴津,导致阴阳失衡,所以养阴生津法是治疗癌症的大法。然则阴津耗损癌症患者,常夹有气机郁滞、痰湿内聚、气虚血瘀、肾阳虚衰,症候复杂。临床治疗宜随机应变,切不可拘泥一方一法。作者常以养阴生津与理气散结,养阴生津与软坚化痰,养阴生津与益气化瘀,养阴生津与温肾纳气并用治疗各种中晚期癌症,取得了满意疗效。本文介绍养阴生津法为主治愈4例中晚期癌症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云南因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较其他省份更容易出现燥邪致病,属温病学"温燥"范畴,魏丹霞教授师从于云南省荣誉名中医陆家龙教授,传承陆老"益气养阴生津、清肺润燥"之法,结合叶天士"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学术思想,主张以生津止汗以养阴润燥,因津与汗都属于人体阴液的组成部分,津汗亏则阴伤燥生,生津止汗养阴则燥除,运用这种治疗思路,临床在治疗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蔡旻  方向明 《江苏中医药》2022,54(10):13-15
吴澄集诸家治虚损之精华,以《易经》通医理,提出针对外感虚损的理脾阴法理论体系,并立九方详其实。吴氏理脾阴法实为调理五脏阴阳、气血精津,其理脾阴法九方之特点具体为:中和理阴汤、升补中和汤理脾以健胃,补阴以扶阳;保金汤理脾以润肺,养阴以补气;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理脾以奉心,养阴以生血;畅郁汤理脾以滋肝,养阴以清火;培土养阴汤理脾以固肾,养阴以生精;理脾阴正方、味补汤理脾兼顾五脏,养阴以灌四旁。  相似文献   

16.
处方:生地30克,天冬、麦冬、玄参、白芍、甘杞子、苁蓉、补骨脂、复盆子各12克,仙灵脾10克,甘草5克。服法:日服一剂,15天为一疗程。功效与主治:养阴生津,温肾化气。治老人肾虚口腔干燥,日轻夜重,或伴有耳鸣、气短、腰酸。老人顽固性口干,并非体内缺少水液,而是津不上承,肾虚是本,口干是标,补肾是治疗大法。临床动辄养阴生津,常不效。我院汤承祖主任医师认为,这种肾虚既有肾阴不足,更有肾阳不足,后者使阴不化气,津不上承。治疗时应阴阳双补,养阴  相似文献   

17.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18.
张玉兴 《四川中医》2008,26(3):79-80
临床实践证明阴吹之症确实客观存在.其主要病因燥结,津亏,痰湿,气陷,气泄,血瘀等;其类型多以阳明腑实、血虚津亏、湿浊阻滞、湿热蕴结、中气下陷、气血紊乱为主;其治法则以通腑润燥、养阴、祛湿、清热、升陷、理气、活血为要.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温病学术观念的由来与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学术观念的由来,及其阐发温病新论,确立三焦辨证纲领,强调清热养阴护津等方面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介绍旷惠桃教授运用燥痹汤治疗干燥综合征气阴亏虚证的经验。总结病机为气血阴津亏虚,燥、瘀、毒互结。治疗重在养阴清热,润燥生津,标本兼治。燥痹汤是根据《温病条辨》之益胃汤以及刘渡舟之养津益胃汤加减而成。全方共奏养阴清热、润燥生津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