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针灸临床如何贯彻中医"治未病"思想,突显其特色与优势,加强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实际应用,从治神合道、规避邪气、起居调摄、辨别体质以及临床治疗的不同层次,阐述了针灸"治未病"的内涵.认为针灸"治未病",既要重视针灸技术在无病预防、欲病防起、才病即治、治未盛之病等不同层次的灵活应用,也不能忽视中医学通行的养生法则.对全面发挥针灸的临床价值,使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针灸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2-262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系统的精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历代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功能旺盛,才可以保持人体正气强盛,防止疾病入侵。文章将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论述针灸从脾论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查阅,并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医病因病机,并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这三个"治未病"思想的核心观点作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中的具体运用,即通过情志调护、饮食起居、穴位养生、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中医特色疗法以达到改善卵巢功能,延长卵巢寿命,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针灸治疗手法预防中风病。方法:参阅历代医家著作中关于"治未病"的文献资料,阐明针灸"治未病"的意义。结果:在中医学发展的悠久历史上,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和独特的发展前景,在防病保健、益寿延年方面举足轻重。结论:尽早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对卒中高危人群来说起到了作用,但仍需提高预防保健意识,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对指导临床预防工作有重大的影响。"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或是患病的前期,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发生发展,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针灸治未病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针灸治未病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也是针灸治未病在未来发展及研究中需要加以重视的领域。首先,针灸治未病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其作用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价,介入的时机缺少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适应的临床病症,特定穴位选取及完整治疗过程也并未确切规范。针灸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需要在临床分级诊疗体系中大力推广;凭借着针灸"简验效廉"的优势,针灸治未病更应在基层医疗中普及,发挥防病保健的作用,加强对如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等慢性病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更能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和自身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6.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治未病”观的治则。基于此,针灸治未病得到发展。从治疗效应角度对针灸治未病机理解析为:整体性调整是治未病针灸术适应症广泛的理论基础,双向性调整作用是针灸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针灸调整作用的生理性揭示针灸治疗作用是有限的。治未病针灸术是自然疗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占林  陈琦  汤晓冬 《河北中医》2009,31(5):732-734
“治未病”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内经》中治未病包括3层含义:一为未病先防,二为已病早治,三为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如针灸界近年提出的“针灸预处理”一词,有许多医家在此领域做了一定的研究”。应用针灸的方法来“治未病”古来有之,当时被称为“逆针灸”。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利军  李懿卿 《河北中医》2020,42(4):496-499
针灸"中气法"是河北省针灸名家刘峙南家传针灸处方之一,李延芳教授为"中气法"第6代传人。李教授认为,"中气法"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通达心肾、肝肺气机。本文通过介绍针灸"中气法"的理论内涵、具体操作方法和要领,从固正气以防(未病先防)、护胃气以截(既病防变)、促运化以养(愈后防复) 3个方面阐释针灸"中气法"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为针灸治未病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通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自然变化,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生命,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岭南无痛蜂疗法是针灸的一种,通过蜂针螯刺穴位,发挥蜂针、穴位、蜂毒的三重功效,以此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从而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无痛蜂疗法可以应用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相信随着对岭南中医无痛蜂疗法的深入研究,这一神奇疗法将在"治未病"领域发挥更为宽广,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是一位针灸和药物并重的医家 ,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 ,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 69条 ,应用的穴位有风池、风府、期门、巨阙、大椎、肺俞、肝俞、劳宫、关元等 9个。他的针灸学说 ,承自《内经》,基本原则仍是辨证论治 ,基本方法是因势利导 ,用针刺祛邪 ,温灸扶正 ,既重视针灸的治疗作用 ,又针对当时普遍使用温针、火法产生很多误治变证的情况 ,阐明误用的危害 ,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救误方法。兹对其针灸学术思想浅析如下。1 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早防与已病早截。未病早防 ,为未病之前 ,要注意摄生保养 ,抵御外邪侵犯 ,使不发…  相似文献   

12.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张唐法主任医师注重未病先防,认为针灸疗法在疾病预防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胃病的针灸临床诊治方面张唐法尤其注重"治未病"。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有效干预,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或已愈防复,同时辨证施治,兼顾他脏,因势制宜,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脾胃病防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杜狄佳  陈盼碧  杨孝芳 《新中医》2021,53(7):127-130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治未病理论中欲病防发和已发防变的学术思想贯穿于哮喘发病的各个阶段。从治未病角度阐述针灸在哮喘不同阶段的防治方法,可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哮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膏方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其针对性强,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集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通过对"治未病"思想内涵和膏方理论基础、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药膏方在"治未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较高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在"大健康"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理治未病中关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思想的相关论述,对现代"治未病"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阐述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即强调"无病"、病而未发、已病而未传变等"未病"状态,并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止复发的治疗原则。同时强调了针灸重固护正气、保持机体正气充盛的作用及其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法在“治未病”方面有特殊作用,由于针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及临床研究,对针灸法“治未病”辨证选穴的思想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20.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