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临床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进行重建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全部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均获得成功,其中腹主动脉狭窄2例;髂动脉狭窄5例,闭塞1例;股动脉狭窄7例,闭塞3例;小腿动脉狭窄6例,闭塞1例.全部患肢均存在股动脉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全面地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这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胰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对胰腺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80例健康查体者行胰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胰腺供血动脉。结果:胰腺供血动脉胰十二脂肠上前动脉(ASPDA)、胰十二脂肠上后动脉(PSPDA)、胰十二脂肠下前动脉(AIPDA)、胰十二脂肠下后动脉(PIPDA)、胰背动脉(DPA)、胰横动脉(TPA)、胰大动脉(PMA)、胰前动脉弓(AAA)、胰后动脉弓(PAA)在MIP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0例)、100%(80例)、98%(78例)、95%(76例)、95%(76例)、83%(60例)、90%(72例)、43%(34例)、35%(28例)。结论:64层螺旋CT胰腺动脉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MIP多角度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胰腺供血动脉解剖与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18例一周后行双下肢DSA检查,将每侧下肢血管分成8段,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以DSA为标准来评估.结果对18例患者双侧下肢共288段血管进行研究,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275段,被CTA高估有11段血管,低估有2段血管.结论 64排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可靠的评估方法 .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甲状腺供血动脉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将103例行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患者的颈部原始图像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综合分析,观察甲状腺供血动脉特征.结果:103例共显示207支甲状腺上动脉,180支甲状腺下动脉,10支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多源自颈外动脉起始部(61.35%);甲状腺下动脉多源自甲状颈干(87.78%);甲状腺最下动脉多源自头臂干(88.89%.甲状腺上动脉源自起源动脉前内壁最多(58.45%);起源于甲状颈干的双侧甲状腺下动脉均源自其内侧壁;甲状腺最下动脉均源自起源动脉前壁.本研究共统计分支类型:甲状腺上动脉腺体支7种,甲状腺下动脉腺体支2种.结论:甲状腺供血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64层螺旋CTA能对其予以较好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冠脉不同级别狭窄程度的检出率、节段狭窄冠脉分支的检出率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疾病诊断中的结果相近,两种检查方式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其数据可作为临床疾病鉴别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胸部大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112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胸部大血管造影资料,以临床手术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CT能够显示主动脉、肺动静脉的结构,可以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大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100%.结论 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速度快、安全、准确,是胸部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显示门静脉高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螺旋CT门脉成像检查,其中10例患者又进行了门静脉造影检查(间接法).30例患者中全部存在侧枝循环,多数病例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侧枝循环.结果: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不仅显示了肝内门静脉2~3级分支,还显示了整套门脉侧枝血管系统.在三维门脉像上,脾门静脉曲张29例(占96.7%),其中1例脾静脉因栓子部分闭塞而狭窄,另有1例则完全栓塞血管未显示.胃左静脉曲张28例(占93%),食管或食管旁静脉曲张27例(占90%),胃短静脉(胃后静脉)曲张19例(占63%),胃肾分流血管10例(占33%),腹膜后静脉曲张9例(占30%),脐周静脉曲张伴腹壁静脉曲张6例(占20%).10例患者CT三维门脉像与间接门静脉造影作比较,前者对门静脉及其侧枝循环的显示好于后者.结论: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静  蔡永兰 《医学信息》2008,21(3):368-371
目的 探讨八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25例患者均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心率均在60-75次/分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在心动周期R-R间期的75%的心电相位上进行横断面重建.然后采集的 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客积重建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内窥镜、曲面重建,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结果 25例患者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100%,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近段均清楚显示,其中11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后:前降支5例、回旋支3例、前降支回旋支各一例、右冠状动脉2例,在MIP、VR、MPR上均能显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态:8例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前降支呈阶段性狭窄4例、回旋支狭窄2例、右冠状动脉2例、对8例冠状动脉CT成像提示有狭窄的患者进行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三维成像均相对应;2例搭桥手术后吻合口通常:3例冠脉平扫显示钙化而造影后三维成像均未引起狭窄;1例扫描失败,由于心率不齐无法扫描.结论 25例冠状动脉造影经三维重建技术不仅显示冠状动脉的钙化、狭窄、斑块,而且还能观查桥血管是否通常,支架位置形态,远端血管的情况.与有创冠状动脉相比较.安全、快捷且经济,X射线少,是进行手术后评价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也是一种重要无创筛查手段.越来越多的被患者和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对肾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肾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对106例无肾相关疾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检查,薄层获得原始图像,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VR)、3D最大密度投影(3D-MIP)、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分析肾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技术对肾动脉的显示,特别是变异血管的显示.结果:106例均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位置、起源、走向、分支及变异情况.共检出血管正常患者53例,左侧副肾动脉共21例,右侧副肾动脉16例,双侧副肾动脉9例,肾动脉过早分支7例.结论:256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能很好地显示肾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应用相对无创的多排螺旋CT来替代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评价肾脏移植手术中肾脏解剖及功能情况,主要集中在16排螺旋CT及以下机型,鲜有关于64排螺旋CT应用在肾脏移植中的报道。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肾脏移植手术中供者肾脏及受者肾脏的检查价值。方法:对7例拟自愿捐献一侧肾脏给其亲属进行活体肾脏移植的供者肾脏及6例接受了肾脏移植的受者肾脏进行了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并对增强扫描各期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等三维后处理。结果与结论:7例供者CT血管造影显示左右肾均为1条肾动脉者4例;左肾2条肾动脉,右肾1条肾动脉者1例;左肾3条肾动脉,右肾两条肾动脉者2例;所有供者左右肾均见1条肾静脉及1套肾盂输尿管。MPR重建显示左肾囊肿1例,CT尿路造影显示双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与手术对照,符合率100%。6例受者中CT血管造影显示6例移植肾动脉、静脉及输尿管吻合口均未见狭窄及内瘘,其中4例移植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髓质分界清晰,皮质CT值均在150HU以上,静脉期肾脏实质强化均匀,CT尿路造影显示肾脏泌尿功能正常;2例移植肾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髓质分界不清,皮质CT值均小于100HU,静脉期肾脏实质强化较弱,延迟10min扫描仅见少量对比剂排泄,经过肾脏穿刺确诊为排斥反应。结果表明,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完成对肾实质、肾血管以及泌尿系统的综合评价,可作为肾脏移植前后评价肾脏解剖及功能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