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上胫腓联合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外踝并距骨骨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09年1月,收治4例外踝并距骨骨缺损男性患者。年龄15~42岁。交通事故伤3例,砸伤1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0 d~4个月。外踝骨缺损3.5~8.0 cm,距骨骨缺损2.0~3.5 cm。3例先对创面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移植修复,待皮瓣成活后行骨组织重建;1例一期完成皮瓣修复及骨组织重建。带血管蒂腓骨移植2例,游离腓骨移植2例。结果术后供区切口及创面Ⅰ期愈合。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7.6个月。移植骨成活良好,骨瓣愈合时间4~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步态均正常。踝关节功能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获优2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75%。结论腓骨头形态与外踝相似,应用上胫腓联合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外踝并距骨骨缺损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第2跖骨底、伸拇短肌腱皮瓣移植修复外踝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带足背血管的第2跖骨底、伸拇短肌腱、足背复合组织瓣移植一期修复外踝伴皮肤和下胫腓韧带或腓距韧带缺损4例,供瓣区移植中厚皮片覆盖。结果 4例重建后外踝外形近似正常,骨瓣愈合时间为3~4个月,踝关节功能满意,移植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结论该术式可修复不同类型的外踝复合组织缺损,有操作简单、易行和受区适应性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112例伴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8个月。结果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98例,良14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时,除了固定内、外踝,还要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才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1月,采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0 cm~7.0 cm×15.0 c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或骨骼外露。带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7例,带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的筋膜蒂皮瓣4例,带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及带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的筋膜蒂皮瓣1例。结果术后12例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皮缘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9个月;皮瓣血运良好,无臃肿,外形满意,供区愈合良好;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是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6月收治 1例跟腱及跟骨结节损伤缺损患者 ,采用带缝匠肌肌腱髂骨瓣移植修复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5 6岁。乘摩托车绞伤右足跟部 3小时急诊入院。检查 :右足跟皮肤自内外踝平面处向下撕脱 ,合并跟腱跟骨结节缺损 ,胫后动脉搏动正常 ,踝关节跖屈受限 ,足趾活动正常。X线片示 :右跟骨结节骨折缺损。术中彻底清除创面污物及坏死组织 ,修整跟腱近端断面并向下拉至有张力为止 ,跟腱缺损2 .0 cm,跟腱止点附着处跟骨结节大块缺损。于同侧髂前上棘处切取 2 .5 cm× 1.5 cm带缝匠肌腱的全层髂骨块与四周筋膜袖 ,切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3例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男35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3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4例,扭伤6例,运动伤4例,砸伤7例。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44例,旋前外展型Ⅲ度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0 d,平均7 d。术后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摄双侧踝关节X线片和CT,测量内踝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联合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外踝尖至距骨外侧突距离(distal fibular tip to lateral process of talus,DFTL)以及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后间距和外踝扭转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止血带应用时间为55~90 min,平均72.5 min;透视次数5~13次,平均8.9次。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健、患侧MCS、TFCS、DFTL、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及后间距、外踝扭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无踝关节失稳发生,5例踝关节出现退变(Kellgren-LawrenceⅡ级)。AOFAS评分为85~95分,平均90.84分。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5~25°,平均20.24°;跖屈30~50°,平均42.56°。疼痛VAS评分0~5分,平均1.23分。结论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能充分显露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修复踝关节周围骨-韧带损伤,有助于下胫腓联合和胫距关节解剖复位,降低术后踝关节退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联合全修复策略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闭合骨折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小切口联合骨折、韧带及骨软骨全修复策略治疗的57例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闭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31例,女26例;年龄21~65岁,平均41.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3例,摔伤24例。其中内踝骨折20例,内踝完整但三角韧带深浅层断裂3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34 h,平均9.6 h。术后评估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质量(采用Ketz-Sanders标准)、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踝关节线上10 mm CT断层测量下胫腓联合前、后间距和外踝扭转角)及骨折愈合情况。于踝穴位X线片上测量内踝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联合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外踝尖至距骨外侧突距离(distal fibular tip to lateral process of talus,DFTL)。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并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结果术中发现3例距骨骨软骨损伤,均采用微骨折技术处理。术后麻醉清醒后有2例发生止血带麻痹;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5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84个月,平均38.6个月。术后12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无骨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术后3个月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质量达优56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术后12个月患侧与健侧比较踝关节MCS、TFCS、DFTL、下胫腓联合前间距、下胫腓联合后间距及外踝扭转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VAS评分、AOFAS评分、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与健侧比较,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联合全修复策略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闭合骨折是有效且安全的,不仅能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风险,还能提高踝关节及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骨折、韧带及骨软骨的全修复能提高踝关节的内固定强度和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移植修复胫骨及周围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改进切取带血管腓骨及其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胫骨缺损合并胫前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进法行带血管腓骨及复合组织皮瓣的切取,术中先锯断两端腓骨,再切取带肌袖腓骨和显露腓动、静脉血管蒂。为确保游离移植腓骨的血运,腓动脉两断端均与受区胫前动脉吻合。结果术中无一例损伤腓动、静脉,切取腓骨时间为20~40分钟。术后16例移植腓骨均Ⅰ期愈合,骨愈合时间为2~3个月。随访6个月~9年3个月,14例患肢功能恢复正常,16例供腓骨侧均无踝关节不稳定发生。结论该改进法切取腓骨具有手术出血量少、解剖清晰及手术时间较常规方法明显缩短的优点。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法行植骨的同时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可对移植腓骨的血运情况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9.
带筋膜髂骨再造内踝骨与韧带缺损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创伤造成的内踝部骨及软组织缺损再造及重建的方法。方法 采用(带血管)髂骨块携带筋膜条与局部岛状皮瓣或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组合移植同期或分期再造内踝骨、三角韧带及皮肤组织。结果 经采用髂骨重建内踝及韧带后,经11个月~2年随访,初步结果表明:踝关节的稳定性良好,内翻角与健侧基本相同,无侧方及前后的关节异常活动,1例行走轻度内翻、2例劳累后有疼痛,行走负重功能恢复满意,X线片显示游离植入髂骨无明显吸收及疏松。结论 内、外踝的完整性对踝关节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采用髂骨与皮瓣组合修复方法重建内踝缺损,可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获得满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内踝缺损再造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创伤造成的内踝部骨及软组织缺损再造及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带血管)髂骨块携带筋膜条状皮瓣或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组合移植同期或分期再造内踝骨、三角韧带及皮肤组织。结果:经采用髂骨重建带后,经随访踝关节的稳定性良好,内翻角与健侧基本相同,无侧方及前后的关节异常活动,行走负重功能恢复论:内、外踝的完整性对踝关节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采用髂骨与皮瓣组合修复方法重建内踝缺损,可恢复踝关节,获得满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术中采用TightRope带袢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优点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3—2019-03采用手术治疗3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取健侧卧位作腓骨后外侧切口行外踝和后踝骨折复位固定,取仰卧位作内踝弧形切口行内踝骨折复位固定,然后采用TightRope带袢钢板固定损伤的下胫腓联合。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6(12~2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切口感染或皮肤坏死,随访期间未出现复位丢失、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0.3~15.7周,平均12.6周。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AOFAS评分:优8例,良23例,可5例,优良率86.1%。结论踝关节骨折术中采用TightRope带袢钢板内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能够在获得可靠固定的同时维持下胫腓联合微动关节的特性,避免术后早期取出下胫腓螺钉,使患者能够早期康复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6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对外踝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至少行4孔或6孔普通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行长螺钉固定.随访60例,随访时间4个月~4年8个月,优47例,良9例,可4例.认为按照La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阐明受伤机制,指导临床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恢复外踝长度和稳定下胫腓关节,对踝关节的稳定和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具有重要的意义.术中应注意固定下胫腓关节的松紧度,以防止踝关节背伸受限.  相似文献   

13.
胫腓下联合分离伴踝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共31 例,其中19 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 例用螺针固定胫腓下联合,2 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 例松动,2 例术后1~2 a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 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相似文献   

14.
带肌及深筋膜蒂胫骨瓣移植修复胫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带蒂胫骨瓣移植治疗胫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带肌蒂和深筋膜蒂胫骨瓣移植,修复胫骨缺损13例,胫骨瓣的血供来自胫前动脉4例、来自胫后动脉7例及来自腓浅血管2例。结果 全部病例在2.5-4个月内获骨性愈合,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带肌和深筋膜蒂胫骨瓣移植用于修复胫骨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局部组织瓣修复足跟后深度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于小腿下段,外踝腓外侧筋膜间隙,设计切取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转移,最大筋膜瓣6cm×13cm,覆盖跟腱及跟骨裸露缺损,在其上移植全厚皮片或中厚皮片修复。结果2004至2005年11月,修复足跟后组织缺损6例。修复最小缺损3·5cm×4·0cm,最大4cm×6cm。术后转移筋膜瓣,移植皮片完全存活。随访3个月至1年11个月,供受区稳定愈合,功能形态恢复满意。结论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转移加皮片移植法,就近取材,供区损伤小,筋膜瓣薄,柔韧滑润,血运恒定丰富,手术时间短,为小腿下段足跟后难愈性中、小面积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可靠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5年3月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37例,根据AO-Weber分型:B型11例,C型26例。通过关节镜修整软骨缺损的关节面,取出游离体,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螺钉固定骨折的内踝和后踝。在关节镜监视下准确复位仍有残存不稳的下胫腓联合,并用螺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4~36个月(平均2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平均13周。无感染、断钉及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等并发症,根据AOFAS评分:优23例,良10例,可或差4例,优良率为89.1%。结论通过踝关节镜可更准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并更精确地将其复位、固定,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应用穿支皮瓣治疗下肢远端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游离或带蒂穿支皮瓣在治疗下肢远端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穿支皮瓣游离或带蒂移位修复胫前及足踝部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28例.游离移植13例: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胫前2例,踝前3例,足背2例,足跟2例;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4例.带蒂移位15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前4例,修复内踝2例;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跟6例,外踝及足背各1例;第1跖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近节(足母)趾背侧1例.抗生素液灌流伤口7例,万古霉素明胶海绵残腔填塞8例.结果 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出现静脉回流不足,表浅坏死,自行愈合,其余皮瓣无坏死.随访6个月~2年,2例复发,分别经1次和2次手术后愈合,其余均一期愈合,皮瓣外形满意.3例行二期骨移植.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可行走,患肢完全负重,按足部疾患治疗效果标准评定平均为84.5分.结论 游离或带蒂穿支皮瓣血供良好,可用于治疗残腔不大的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运用"胫腓线"在胫腓联合损伤中的临床运用。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踝部损伤病人45例,运用"胫腓线"概念对其进行判断,成功筛选出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32例。结果 32例病人术后获得10~22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0个月,平均7个月,踝关节未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结论 "胫腓线"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降低下胫腓联合损伤误诊率、漏诊率,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提供另外一种精准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对2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采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修复下胫腓联合前后韧带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断钉、胫腓联合再分离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为6~8周。末次随访按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优13例,良4例,可3例。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的同时修补下胫腓联合韧带,可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稳定结构且不失微动,又减少了下胫腓螺钉的应用,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带血管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总结带血管骨皮瓣移植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从2002年8月~2004年8月,应用单边外固定架稳定骨折端,同时行带血管骨皮瓣移植治疗18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男15例,女3例,年龄18~51岁,平均34岁。清创后胫骨缺损3~8 cm,软组织缺损4 cm×3 cm~18 cm×9 cm。14例行带血管髂骨皮瓣移植修复,4例行带血管肩胛骨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随访8~30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18例骨皮瓣全部成活,胫骨及软组织缺损Ⅰ期修复,外固定架固定牢固,获得骨性愈合时间8~13个月,平均10个月,3例出现外固定架钉道感染,1例发生取髂骨处疼痛。[结论]带血管骨皮瓣移植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行之有效的方法,Ⅰ期解决骨及软组织缺损的问题,促进骨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