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累及3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组合减压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根据影像学评估内固定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并与同期由同一组医师采用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例(长节段减压组)进行比较。结果组合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术后两组内固定均稳定,无松动、脱落,融合节段Cobb角两组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9个月角度丢失率长节段减压组高于组合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JOA评分均有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可以兼顾减压需要和尽可能多地保留颈椎结构,减少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3.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方法42例脊髓型颈椎病,全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升至14.5分。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加融合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4-03-2009-08,采用前路减压加融合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其中经椎间隙减压、Cage或骨块植骨加钛板固定52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或骨块植骨加钛板固定4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并发症、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1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手指持物及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度较术前灵活、上胸部紧缩感及手指麻木明显减轻。术后一周X线片检查:两组均显示椎间隙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植骨固定位置良好。术后3~6个月X线复查显示:经椎间隙减压组中50例维持原高度,高度丢失1mm 2例(采用人工骨者),而采用Cage者均维持良好。次全切除减压组中椎间隙维持手术初期高度35例,高度丢失2mm 6例、丢失1mm 5例。两组的MR显示减压彻底、钛板固定良好。术后29个月(6~72月)JOA评分:经椎间隙组:从手术前的9.2分到手术后3个月的14.8分,随访时16.5分;术后改善率93%。次全切除组:从手术前的9.4分增加到手术后3个月的14.3分,随访时16.2分,术后改善率92%。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加融合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采用经椎间隙的减压融合固定术不但减压彻底,而且具有出血少、损伤小、融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诊治的112例累及4节段(C3~7)的脊髓型颈椎病,49例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63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后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结果 1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3(18~28)个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更有效增加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而且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续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连续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为(60.7±10.8)岁。典型的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的病程为1~6个月;病变累及椎间隙为C3/4~C6/7,其中C3~5节段为15例,C4~6节段为11例,C5~7节段为5例。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对融合节段Cobb角及C2~C7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变和植骨融合情况;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4±8.2)个月。颈椎曲度有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9.6±3.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4±2.2)分,优良率为83.9%。31例患者随访结束时骨性融合率为96.8%。结论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连续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能良好改善颈椎曲度、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A组)和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B组)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3月~2010年2月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2例,采用双节段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15例,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组17例。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1周、3个月及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复查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间术后1周融合节段曲度、全颈椎曲度及融合节段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融合节段曲度和全颈椎曲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节段高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2种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ACCF视野清楚,操作更方便,但其创伤大、出血多,而且在维持融合椎体高度方面比ACDF差,存在钛网下沉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间隙撑开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枢法模颈前路自动拉钩及椎间隙撑开系统,采用单节段或2节段单纯间盘切除植骨及钛板内固定术,2节段或以上节段椎间盘突出并脊髓型颈椎病者,行间盘切除及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及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病82例.结果 全部病例中有75例获得随访,其中有69例明显好转,缓解6例,加重0例.术后12个月时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病变椎间隙骨性融合,无钛板及螺钉松动.结论 椎间隙撑开髓核摘除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椎疾病中有利于恢复椎间隙高度并可减轻对脊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结果手术时间4.2~5.5(4.59±0.37)h;术中出血量320~1 100(608.5±115.4)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疗效无效例数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术后维持颈椎前凸和椎间高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01—2014-12诊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28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限制型钢板组),34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半限制型钢板组),比较2组术后植骨融合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JOA评分。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1个月。2组植骨材料(钛网)均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半限制型钢板组术后1年Cobb角较术后3 d增加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4,P0.001)。2组术后1年与术后3 d的D值与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t=0.801,P=0.426)与术后1年(t=0.437,P=0.663)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均可提供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椎的稳定性直至植骨材料(钛网)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钛网植骨和半限制型钢板共同使用时,更容易发生融合节段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显微镜下前路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行显微镜下前路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随访期间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显著改善(P0.05),内固定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患者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均较内固定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疗效优12例,良55例,可7例,差0例,疗效优良率为90.54%,植骨融合72例,未融合2例,融合率为97.30%。术后出现吞咽不适症状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微镜下前路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能够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2年1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52.32±5.73岁。脊髓型颈椎病26例,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病变累及3个节段29例,累及4个节段3例。术前JOA评分为8.07±1.82(5~11)分,颈前柱高度为67.29±2.63(61.98~73.01)mm,颈椎曲度C值为2.86±2.63[(-3.14)~8.42]。均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脊髓主要受压节段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脊髓次要受压节段行椎间隙减压。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JOA评分、颈前柱高度与颈椎曲度C值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100~350ml,平均200ml。术后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2周恢复正常;2例出现声音嘶哑,经对症处理均于术后1个月内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4.0±3.1个月。术后6~12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无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颈前柱高度、颈椎曲度C值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8.38±11.07)%,按改善率评定手术疗效,优11例,良17例,好转4例。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8例,其中相邻两节段者46例,相邻三节段者32例。行单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髂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固定46例;两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髂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固定32例。结果随访6~48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改善率为73%,优良率为85%,有效率为95%。结论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减压安全有效,减压彻底,术后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非连续椎体次全切术及长节段椎体次全切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连续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21例为实验组,采用非连续性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选择连续3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23例为对照组,采用长节段连续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良率、颈椎生理曲度(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良率及植骨融合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1例伤口感染,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对照组有2例出现钛网轻度移位,给予延长外固定时间,8个月后融合。实验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随访时已恢复正常。结论前路非连续椎体次全切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优于长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术,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6、12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8分±1.0分,术后6个月为12.8分±1.6分,术后12个月为13.2分±1.4分,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56.6%±9.8%和57.9%±10.1%。术后3个月31例(86.1%)植骨融合,术后6个月36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7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46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评估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颈椎曲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ACDF组13~54(36.7±15.1)个月,ACCF组14~53(33.6±1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及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程度方面均优于ACCF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与ACCF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ACDF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