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早产、气象与空气污染物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联。结果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共活产分娩438 021例,早产儿29973例,早产率为6.84%(95%CI:6.77%~6.92%);日均出生早产儿(11.72±5.63)例,气温均值为(23.41±6.38)℃,相对湿度均值为(67.34±13.84)%,气压均值为(1012.94±6.88)h Pa;风速均值为(6.99±3.70)m/s。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日与早产的关联呈非线性,总体上各气象因素与早产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分别达到最大值(34℃、100%、1 032.2 h Pa、26 m/s)时,在滞后期(0~26、0~1、0~25、0~24 d)内总体风险效应达到最高,RR值分别为2.01(95%CI:1.28~3.16),1.25(95%CI:1.08~1.45),1.67(95%CI:1.03~2.71)和4.91(95%CI:0.63~38.11)。累积热效应在滞后期0~26 d内最高,RR值为1.47(95%CI:1.16~1.86);累积潮湿风险效应在滞后0 d时最高,RR值为1.12(95%CI:1.05~1.19);累积高气压效应在滞后期0~25 d内最高,RR值为1.34(95%CI:1.01~1.78)。首次怀孕、首次分娩、男婴及孕33~36周的早产亚组对气象因素较为易感,特别是对高温因素。结论广州地区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因素可能是早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湘潭市日均气温暴露对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湘潭市2015—2017年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人群死亡资料,通过拟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不同日均气温水平对该市人群死亡的非线性效应和滞后累积效应。结果湘潭市每日平均气温与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呈非线性关系,存在低温冷效应和高温热效应。以平均气温中位数(19℃)作为参考值,居民非意外及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风险分别在24℃和25℃最低;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低温(1℃)冷效应作用时间分别为lag4~lag8和lag4~lag7,均在lag4时RR值最高,RR(95%CI)分别为1.051(1.017~1.083)和1.058(1.018~1.099),之后呈下降趋势;非意外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高温(32℃)热效应作用时间均为lag0~lag1,lag0时RR值最高,RR(95%CI)分别1.176(1.065~1.298)和1.187(1.051~1.340)。累积冷效应在lag0~7时出现,在lag0~10达到最高;累积热效应出现在lag0至lag0~5,在lag0~2时效应值最高。结论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湘潭市居民的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均存在滞后和累积滞后效应,且冷效应的滞后时间和作用时间均长于热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宁波市气温对居民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发病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它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2011—2016年宁波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ILI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宁波市日均气温与每日ILI发病人数的关系曲线呈"V"型,最小发病效应温度为26.0℃;ILI发病存在一定的冷效应和热效应,滞后21d累积效应的RR(95%CI)分别为2.771(95%CI:1.806~4.250)和1.419(95%CI:1.137~1.772)。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宁波市居民ILI发病风险,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降低ILI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和NO2)浓度及该期间就诊于某医院的北京户籍湿疹病例。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通过平滑函数控制长期趋势、节假日效应和星期几效应,拟合日均气温与每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结果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U"型,最适气温为10℃。对于总人群、女性、儿童、15~34岁人群,高温在不同滞后时间的累积效应均高于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高温(P99,30.44℃)相对于最适气温,总人群、女性、儿童和15~34岁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分别为1.87(95%CI:1.14~3.07),1.62(95%CI:1.01~2.58),1.44(95%CI:0.55~3.78)和1.13(95%CI:0.72~1.75)。对于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低温(P1,-8.04℃)相对于最适气温,60岁以上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为2.23(95%CI:1.09~4.55)。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引起湿疹就诊风险增加,且滞后效应约为15 d。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质量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郑州市日均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最适合温度为27℃。冷效应具有滞后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滞后4 d开始出现,持续9 d,对应的最大RR值为1.047(95%CI:1.023~1.071);热效应表现为急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当天最大,RR值为1.046(95%CI:1.009~1.085),持续6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增加而增加,在滞后9 d达到最大值,持续至滞后15 d。结论 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且冷效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南京市温度对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利用南京市2007—2012年死因、气象、空气污染数据,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南京市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冷效应、热效应、极端冷效应和极端热效应的健康风险(RR)。结果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死亡、呼吸系统死亡的最低死亡温度(MMT)分别为25.2、25.5、25.3℃。非意外死亡的冷效应、极端冷效应、热效应、极端热效应的RR分别为:1.39(95%CI:1.25~1.53)、1.08(95%CI:1.02~1.14)、1.13(95%CI:1.07~1.20)、1.11(95%CI:1.06~1.16);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分别为:1.67(95%CI:1.44~1.94)、1.11(95%CI:1.03~1.20)、1.25(95%CI:1.15~1.36)、1.21(95%CI:1.13~1.29);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为1.43(95%CI:1.04~1.96)、1.13(95%CI:0.97~1.32)、1.31(95%CI:1.09~1.56)、1.25(95%CI:1.08~1.45)。结论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温度影响死亡的敏感疾病,尤其应关注冷效应和极端热效应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气PM_(2.5)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广州市十二个区(县级市)31个大气监测站点的PM_(2.5)每日数据、气象数据和居民每日死亡数据,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市及12个行政区域的大气PM_(2.5)污染状况及其对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全市PM_(2.5)的年平均暴露浓度为49.5±25.6μg/m3,呈西、南部区域PM_(2.5)污染重,东北区域相对较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全市范围PM_(2.5)暴露与每日总非意外死亡的滞后累积最大效应RR为1.017(1.001,1.034;95%CI);白云区、从化区、南沙区、越秀区和荔湾区PM_(2.5)暴露与每日总非意外死亡最佳滞后效应RR值范围1.010~1.014(此为各区RR值范围,而非95%CI),滞后累积最大效应RR值范围1.010~1.057(此为各区RR值范围,而非95%CI);从化区、南沙区、越秀区和荔湾区PM_(2.5)暴露与每日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最佳滞后效应RR值范围1.006~1.021(此为各区RR值范围,而非95%CI),滞后累积最大效应RR值范围1.017~1.059(此为各区RR值范围,而非95%CI);南沙区和越秀区PM_(2.5)暴露与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最佳滞后效应RR值分别为1.004和1.034,滞后累积最大效应RR值分别为1.018和1.110。结论广州市不同区域大气PM_(2.5)暴露对当地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各有不同;呈现南、北两端和西部部分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区域风险较高,其他区域风险不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227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5.09/10万,4~7月和11~12月是每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以中位数18.2℃为参考值,日均气温在28.5℃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70,95%CI:2.04~3.58),低温(P_(5)=3.2℃)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9(95%CI:1.09~1.30),高温(P_(95)=30.7℃)情况下滞后0d时RR最大,为1.14(95%CI:1.04~1.26)。以中位数1002.10hPa为参考值,日均气压在991hPa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35,95%CI:1.84~3.02),低压(P_(5)=988.7hPa)情况下滞后5d时RR最大,为1.10(95%CI:1.06~1.13),高压(P_(95)=1015.8hPa)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0(95%CI:1.05~1.16)。结论日均气温、日均气压与手足口病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低压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成都市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的影响及人群易感性。方法 整理成都市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逐日发病数据资料和同期平均气温资料,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不同气温和滞后期下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分析不同人群相对危险度的差异。结果 成都市研究期内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63 776例,其发病具有周期性。对于总体人群而言,短期内平均气温与RR呈现“U”型关系。当滞后0~7 d,平均气温为-0.5℃,累积RR为1.59(95%CI:1.18~2.14),平均气温为34.5℃,累积RR为2.16(95%CI:1.60~2.91),但高温和低温下的RR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减小。当滞时间延长,平均气温与RR呈现倒“U”型关系,中等气温下RR更高且随滞后期延长而增大。分组结果显示,高温和低温时散居儿童发病的RR更高。结论 气温对不同人群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效应具有差异性,且随着滞后期的变化而改变,应适时针对性的调整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深圳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早产的急性影响。方法从国家环境保护部获取2015年大气污染资料,深圳市气象局获得2015年气象资料,深圳市某妇幼保健院收集2015年逐日早产数资料。控制时间因素、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构建深圳市PM2.5与新生儿早产数模型。结果 2015年深圳市大气PM2.5日均浓度为29.9μg/m3。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GAM时序分析结果显示,PM2.5单污染物模型的早产效应显著,滞后效应中早产效应维持在当天,当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其相对危险度(RR)为1.031(95%CI=1.002-1.074),在累积效应中PM2.5的早产效应在滞后7d达到最大值,每升高10μg/m3,其RR为1.034(95%CI=1.002-1.088)。多污染物模型GAM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PM2.5加入一氧化碳(CO)的双污染物模型中PM2.5滞后效应达最大,其RR为1.040(95%CI=1.001-1.075),而在PM2.5加入臭氧(O3)的双污染物模型中PM2.5累积效应达最大,其RR为1.037(95%CI=1.003-1.105)。结论深圳市大气中PM2.5、CO和O3污染对新生儿早产具有潜在的急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例数及同期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手足口周发病数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结果 2008—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共报告33 704例,年均发病率为143.8/10万,其中男女发病例数比为1.6∶1。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与低温呈负相关,且其作用时间较长,低温(P5)的累积效应在滞后7周达到最高,累积相对危险度(RR)为0.05(95%CI:0.02~0.09);手足口病发病与高温(P95)呈正相关,但其影响时间局限于4周内,累积RR值最高可达1.69(95%CI:1.17~2.43)。手足口病发病与周合计日照时数呈非线性关系,日照时数较低、较高时发病危险均增加,累积RR值分别为5.55(95%CI:3.20~9.64)、1.55(95%CI:1.04~2.32)。周相对湿度较高时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但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象因素可能是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可用于分析手足口病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安徽省亳州市气象因素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亳州市2005—2011年疟疾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拟合准泊松quasipoisson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周平均温度、周平均湿度、周平均降雨量对疟疾发病的即时效应、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对周平均温度的即时效应分析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5~30℃),疟疾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温度越高,滞后效应的强度越大,最佳滞后时间约为1~3周;当温度为26℃且滞后时间为10周时疟疾发病的累积危险度最高,RR值为228.9(95%CI:8.0~6 547.9)。以降雨量0 mm为参照,降雨量的即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累积效应先增加后减小,降雨量越大,最长滞后天数越短;当降雨量为30 mm且累积时间为6周时,疟疾发病的累积危险度最大,RR值为3.79(95%CI:1.38~8.49)。以最低相对湿度31%为参照,周平均相对湿度的即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滞后时间的增加,疟疾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长滞后期为10周,当滞后时间为4周时疟疾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最大;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疟疾发病的累积相对危险度先增加后减少,当相对湿度为62%且滞后10周时的累积效应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为513.58(95%CI:14.70~17 943.94)。结论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对疟疾的发生均有影响,且有一定的滞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广东某市大气污染物对早产的急性影响。方法根据2007年广东某市的出生监测系统、围产保健数据和住院分娩病历获得妊娠结局资料,从广东某市气象局获得2007年气象资料,2007年大气污染资料来源于广东某市环境监测站。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 additive model,GAM)进行广东某市大气污染与新生儿早产发生率的Poisson回归分析,控制气象因素、时间趋势、工作日效应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2007年广东某市空气中NO2、PM10、SO2的日均浓度分别为61.04、82.51、51.67μg/m3;2007年广东某市新生儿平均出生早产数为21.47例/日。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O2、PM10、SO2浓度与温度及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GAM时序分析结果均显示,单污染物的健康效应显著。在滞后效应中3种污染物的健康效应均仅维持在当天,当大气中NO2、PM10、SO2浓度每升高100μg/m3,其RR值分别为1.0425(95%CI:1.0068~1.0781)、1.0512(95%CI:1.0087~1.0938)、1.1118(95%CI:1.0479~1.1757)。在累积效应中NO2、SO2的健康效应均在滞后3d达到最大值,每升高100μg/m3,其RR值分别为1.0542(95%CI:1.0080~1.1003)、1.1298(95%CI:1.0480~1.2116);PM10的健康效应在滞后4d达到最大值,每升高100μg/m3,其RR值为1.0688(95%CI:1.0074~1.1301)。多污染物模型GAM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SO2加入NO2的双污染物模型中SO2滞后效应达最大值,而NO2和PM10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均有下降,且在模型中未呈现统计学意义。结论广东某市大气NO2、PM10、SO2污染对新生儿早产发生率具有潜在的急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极端低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和人群对该影响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收集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广州市番禺区和欠发达地区梅州兴宁市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数的时间序列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个地区极端气温(低于日均气温分布的第5百分位)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并按不同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2006—2011年番禺地区的日均气温的均值为22.7℃,共有24 216人次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在番禺区中心医院住院,平均每天有11.1人次。兴宁地区日均气温的均值为21.9℃,共有19 934人次在兴宁市人民医院住院,平均每天有9.1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间呈非线性关系,低温对2个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影响有明显的滞后,兴宁在6.4℃、滞后13 d时RR值达到最大,为1.04(95%CI:1.02~1.06);番禺在9.9℃、滞后10 d时RR值最大,为1.03(95%CI:1.02~1.04)。滞后25 d内的累计效应中,番禺区在研究期气温分布的第5%(10.9℃)、10%(14.3℃)和25%(18.2℃)处对应的RR值分别为1.48(95%CI:1.13~1.94)、1.45(95%CI:1.12~1.82)和1.29(95%CI:1.10~1.51);兴宁市在研究期气温分布的第5%(9.8℃)、10%(11.7℃)和25%(17.1℃)处对应的RR值则分别为1.61(95%CI:1.17~2.21)、1.45(95%CI:1.08~1.96)和1.11(95%CI:0.94~1.35)。极端低温对各人群影响效应(RR值)随滞后日的变化呈现比较一致的趋势,在暴露后2~4 d才出现效应,之后效应慢慢增大,达到一定高峰后慢慢回落,为倒"U"型的分布形状。经济欠发达地区兴宁市的老年人群受极端低温的影响最大,其RR值达1.86(95%CI:1.04~3.31)。结论极端低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群影响更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与气温的关系,探讨滞后效应及识别易感人群。方法 收集2016―2019年安徽省各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类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各市日均气温和食源性疾病的关系,然后采用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结果 研究期间,安徽省共填报348 958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年均发病率0.13%。日均气温与食源性疾病发病呈线性关系,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单日滞后中,其效应在当天(lag0)最大,效应值为1.009 6(95%CI:1.004 7~1.019 0),即日均气温每增加1℃,当日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增加1.009 6倍。到滞后第3天及以后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累积滞后中,lag05对应的RR值最大,为1.019 9(95%CI:1.012 6~1.027 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5岁年龄组较≥65岁年龄组更易受到影响。结论 气温升高会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2008-2015年兰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5644例,男/女为1.59:1,5岁及以下儿童占78.68%;手足口病日均发病数与气温、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以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最为显著(r=0.528);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倒"U"型,发病风险在20.3℃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0.3℃时下降;相对于气温的中位数13℃,高温(25.1℃)能显著增加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女性、0(5岁儿童在滞后期为0~14 d的累计风险效应最大,RR(95%CI)值分别为9.51(3.27~18.02)、7.67(2.18~15.04)、9.66(3.75~17.56);高温对6(14岁人群、低温(-5.1℃)对不同性别、年龄别人群在整个滞后期内的累计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和0(5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居民溺水死亡的影响,为加强预警,减少溺水死亡提供依据。方法从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导出2002—2015年意外淹溺与沉没死亡个案资料,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和宁波市气象台获取同期宁波市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和其他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日均气温对居民溺水死亡的影响。结果 2002—2015年宁波市报告溺水死亡3 837例,其间日均气温平均为17.9℃。日均气温超过29.0℃时即可增加当日全人群溺水死亡风险(RR=1.251,95%CI:1.019~1.537)和当日男性溺水死亡风险(RR=1.318,95%CI:1.026~1.693),而女性溺水死亡风险未见统计学关联(P0.05)。高温可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当日溺水死亡风险,0岁~组、15岁~组和60岁~组溺水死亡风险增高的日均气温阈值分别为35.0℃(RR=1.769,95%CI:1.017~3.077)、32.5℃(RR=1.466,95%CI:1.012~2.125)和32.0℃(RR=1.027,95%CI:1.018~2.407)。结论高温可能增加居民溺水死亡风险,应采取有效预警措施,减少溺水死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宁波市6种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_(2.5))、粗颗粒物(PM_(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一氧化碳(CO)、臭氧(O_3)]暴露对孕妇早产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将宁波市2014年1月—2015年12月每日早产人次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控制后,分析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对早产人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PM_(2.5)、SO_2、NO_2每升高10μg/m~3,CO每升高0.1 mg/m~3,对增加早产人次存在滞后效应,RR及其95%CI分别为:PM_(2.5)滞后1 d,1.015(1.000~1.032);SO_2当日及滞后2、3、4 d,1.073(1.016~1.133)、1.053(1.000~1.109)、1.060(1.009~1.115)、1.062(1.010~1.116);NO_2当日及滞后1 d,1.031(1.005~1.058)、1.027(1.002~1.054);CO滞后3 d,1.350(1.079~1.688)。6种污染物中只有SO_2对早产人次增加存在1周和2周的累积效应,RR及其95%CI分别为1.099(1.019~1.186)、1.091(1.001~1.189)。[结论]大气污染物暴露能增加早产的发生,对增加早产人次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合肥市温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合肥市2007-2016年居民死亡、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每日平均温度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健康影响,并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合肥市每日平均温度与居民非意外及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温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小且无统计学意义。以平均温度的中位数(18.1℃)作为参考值,居民非意外及心血管死亡风险最小时,平均温度为26.7℃、28.1℃。冷效应具有滞后性,非意外及心血管死亡效应均在滞后2 d开始出现,持续至滞后12 d,对应的最大RR值分别为1.066(95%CI:1.032~1.101)、1.092(95%CI:1.039~1.148)。热效应表现为急性,居民非意外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在当天最大(RR非意外死亡=1.194,95%CI:1.109~1.285;RR心血管死亡=1.148,95%CI:1.021~1.292),持续1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非意外死亡的累积热效应在滞后3 d达到最大,持续至滞后11 d,而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则在滞后4 d达到最大,持续至滞后10 d。结论 合肥市温度影响居民非意外及心血管疾病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日均气温对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兰州市城区4家综合性医院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资料和该地区同期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PM10、SO2、NO2)的时间序列资料。选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星期几效应及其他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结果当兰州市日均气温为10℃时,气温对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最小。日均气温低于10℃时,每降低1℃滞后3d时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生入院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最大,为2.55%(RR 95%CI:0.955 2~0.993 8);日均气温高于10℃时,每升高1℃时当天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生入院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最大,为1.33%(RR95%CI:1.007 0~1.019 6)。结论兰州市日均气温低于10℃时,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加;当日均气温高于10℃时,日入院人次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