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日均气温对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兰州市城区4家综合性医院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资料和该地区同期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PM10、SO2、NO2)的时间序列资料。选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星期几效应及其他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结果当兰州市日均气温为10℃时,气温对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最小。日均气温低于10℃时,每降低1℃滞后3d时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生入院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最大,为2.55%(RR 95%CI:0.955 2~0.993 8);日均气温高于10℃时,每升高1℃时当天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生入院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最大,为1.33%(RR95%CI:1.007 0~1.019 6)。结论兰州市日均气温低于10℃时,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加;当日均气温高于10℃时,日入院人次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早产、气象与空气污染物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联。结果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共活产分娩438 021例,早产儿29973例,早产率为6.84%(95%CI:6.77%~6.92%);日均出生早产儿(11.72±5.63)例,气温均值为(23.41±6.38)℃,相对湿度均值为(67.34±13.84)%,气压均值为(1012.94±6.88)h Pa;风速均值为(6.99±3.70)m/s。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日与早产的关联呈非线性,总体上各气象因素与早产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分别达到最大值(34℃、100%、1 032.2 h Pa、26 m/s)时,在滞后期(0~26、0~1、0~25、0~24 d)内总体风险效应达到最高,RR值分别为2.01(95%CI:1.28~3.16),1.25(95%CI:1.08~1.45),1.67(95%CI:1.03~2.71)和4.91(95%CI:0.63~38.11)。累积热效应在滞后期0~26 d内最高,RR值为1.47(95%CI:1.16~1.86);累积潮湿风险效应在滞后0 d时最高,RR值为1.12(95%CI:1.05~1.19);累积高气压效应在滞后期0~25 d内最高,RR值为1.34(95%CI:1.01~1.78)。首次怀孕、首次分娩、男婴及孕33~36周的早产亚组对气象因素较为易感,特别是对高温因素。结论广州地区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因素可能是早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阿图什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阿图什市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住院病例资料及同期气象和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呈J型关系,住院风险最低温度为23℃。总人群在极低温、一般低温时滞后0~14 d下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累积效应的RR值及95%CI分别为2.32(1.55~3.47)和2.09(1.46~3.00),两者均在当天时住院风险达到最大,且随着滞后日增加住院风险呈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趋势,滞后天数均为2 d。在亚组分析中,极低温、一般低温对女性和<16岁人群呼吸系统疾病住院风险的影响较大。极高温、一般高温对总人群及不同亚组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健康风险及滞后效应。结论 低温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住院风险增加,早期呈明显急性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女性和<16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气象资料、居民非意外死亡资料以及上海市大气污染物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及累积性与滞后性。结果 高温与低温均导致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上升。以中位温度(P50, 18.2 ℃)为参照,高温(P95, 30.1 ℃)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累积2 d(Lag0~1 d)效应的RR值及其95%CI分别为1.28(1.23~1.33)、1.32(1.24~1.41)及1.45(1.28~1.64); 低温(P5, 3.0 ℃)对居民非意外死亡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在累积22 d(Lag0~21 d)的RR值及其95%CI分别为1.22(1.11~1.35)与1.37(1.17~1.60),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在在累积15 d(Lag0~14 d)的RR值及其95%CI为1.27(1.01~1.59)。低温对<75岁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不显著; 高温对≥75岁人群的影响显著高于<75岁人群。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受高温及低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人群。结论 高温与低温均增加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75岁人群与小学及以下文化人群对气温的影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和NO2)浓度及该期间就诊于某医院的北京户籍湿疹病例。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通过平滑函数控制长期趋势、节假日效应和星期几效应,拟合日均气温与每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结果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U"型,最适气温为10℃。对于总人群、女性、儿童、15~34岁人群,高温在不同滞后时间的累积效应均高于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高温(P99,30.44℃)相对于最适气温,总人群、女性、儿童和15~34岁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分别为1.87(95%CI:1.14~3.07),1.62(95%CI:1.01~2.58),1.44(95%CI:0.55~3.78)和1.13(95%CI:0.72~1.75)。对于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低温(P1,-8.04℃)相对于最适气温,60岁以上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为2.23(95%CI:1.09~4.55)。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引起湿疹就诊风险增加,且滞后效应约为15 d。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量研究哈尔滨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影响,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哈尔滨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及气象、大气污染物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哈尔滨市四季日均气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系,同时控制时间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物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2013—2014年哈尔滨市日均气温为4.77℃,日均心脑血管死亡人数为97例。31岁及以上的心血管疾病人群易受气温影响,女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高于男性。全年平均气温滞后1、5 d时,气温升高1℃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上升0.14%和0.18%;春季平均气温滞后3~6 d时,每升高1℃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0.21%~0.26%;夏、秋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C时,当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1.22%和0.27%,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哈尔滨市日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有关,且存在滞后效应。应建立适合该市的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气象预警模型,提高高危人群在春夏季的疾病防控意识,降低由气温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气温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周平均温度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的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周平均湿度以后,研究周平均温度与脑卒中发病人数的关系,并按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和脑卒中类型等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低温是诱发北京市脑卒中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当周平均温度<8.5℃时,脑卒中的发病率开始高于基线发病率,并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低温对既往无脑卒中发病史的女性或≥65岁者的影响更大,而高温对既往有脑卒中发病史的女性或<65岁者的影响更大;低温对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均有影响,高温仅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影响。结论 周平均气温对不同年龄、性别和既往有无脑卒中病史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影响存在差异,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病影响也有所不同,建议采取各有侧重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日均气温与呼吸疾病死亡率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量评价辽宁省沈阳市日平均气温短期变化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均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运用半参数一般递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气压和季节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沈阳市1992~2000年日间平均气温与居民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与日平均气温呈反\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均气温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最适宜温度为参照,分别估计高温和低温情况下平均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的相对危险度。结果高温影响快速且持续一周,低温影响相对缓慢但持续时间长达14 d;低温对于全死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死因的滞后14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2(95%CI:1.000~1.024)、1.025(1.006~1.043)、1.020(1.001~1.037);高温对于全死因、心血管疾病的滞后14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9(1.004~1.047),1.035(1.004~1.068),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与其他病因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死亡率上升,但低温影响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气温与急性冠心病的时间序列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周平均最低气温与急性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在控制了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周平均气温与周急性冠心病发病数的关系,并按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和发病28d内是否存活等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当周平均气温低于6℃时,急性冠心病发病率开始高于基线发病率,并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升高。在分层分析中,周平均最低气温对不同人群急性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是类似的,差别仅在于危险气温范围和相对危险度的大小上。结论低温可以诱发急性冠心病发生,男性、65岁及以上人群及既往有冠心病史者是受低温影响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气温与南京市某区居民每日死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在控制死亡的长期趋势、季节趋势以及大气污染物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该区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气温与每日人群死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7-2008...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州市2011—2016年日均气温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广州市2011—2016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广州市气温的P_(2.5)和P_(97.5)百分位数值估计极端气温的冷、热效应;以最适宜温度为参照,分别估计平均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的相对危险度。结果高温影响快速持续4 d;低温影响相对缓慢但持续时间长达两周;低温和高温对于全死因的滞后21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3(95%CI:1.003~1.027),1.023(95%CI:1.006~1.050)。低温和高温对≥65岁组的人群,男性的累计效应有统计意义,低温对女性的滞后21 d累计相对危险度也有统计意义。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死亡率上升,高温比低温的累计相对危险度高,但低温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老年人对低温和高温效应敏感,女性比男性对低温效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宁波市6种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_(2.5))、粗颗粒物(PM_(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一氧化碳(CO)、臭氧(O_3)]暴露对孕妇早产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将宁波市2014年1月—2015年12月每日早产人次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控制后,分析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对早产人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PM_(2.5)、SO_2、NO_2每升高10μg/m~3,CO每升高0.1 mg/m~3,对增加早产人次存在滞后效应,RR及其95%CI分别为:PM_(2.5)滞后1 d,1.015(1.000~1.032);SO_2当日及滞后2、3、4 d,1.073(1.016~1.133)、1.053(1.000~1.109)、1.060(1.009~1.115)、1.062(1.010~1.116);NO_2当日及滞后1 d,1.031(1.005~1.058)、1.027(1.002~1.054);CO滞后3 d,1.350(1.079~1.688)。6种污染物中只有SO_2对早产人次增加存在1周和2周的累积效应,RR及其95%CI分别为1.099(1.019~1.186)、1.091(1.001~1.189)。[结论]大气污染物暴露能增加早产的发生,对增加早产人次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市气温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4个城市2005—2018年流腮发病与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时间趋势、星期几效应、相对湿度和气压等混杂因素下,研究不同城市气温与流腮发病的关系。最后分别比较低温(日均气温的第5百分位数)和高温(日均气温的第95百分位数)对不同年龄别和性别人群流腮发病的冷热效应。结果 4个城市2005—2018年共报告流腮病例212 109例,日均气温中位数为23 ℃~25 ℃。4个城市气温与流腮日发病例数的总体效应关系呈倒“S”形的非线性关系。男性的冷效应(RR=1.131,95%CI:1.018~1.256)略高于女性(RR=1.093,95%CI:0.955~1.251),女性的热效应(RR=1.014,95%CI:1.001~1.026)略高于男性(RR=1.009,95%CI:0.997~1.02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7岁青少年的冷效应(RR=1.476,95%CI:1.300~1.677)和热效应(RR=1.020,95%CI:1.006~1.034)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均气温与流腮的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可能是流腮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6~17岁青少年是气温较为敏感的人群,应重点关注这些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市炎热指数对早产的滞后效应。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越秀区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间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93 849人,其中发生早产者22 702例。收集该时期产妇分娩数据、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以广州市年均炎热指数为参照,建立炎热指数在滞后0~20 d内对逐日早产例数的回归模型,分析产妇暴露于不同炎热指数后0~20 d内发生早产的相对危险度。结果研究期间广州市白云区、越秀区的早产发生率为7.70%;炎热指数波动区间为45~136℉,年均炎热指数为(101±20)℉,以炎热指数101℉为参照,炎热指数升高20℉时,滞后第5~7日的早产发生危险性升高,其中第6日风险最高(RR=1.014,95%CI:1.005~1.023);第10~12日、19日的早产发生危险性降低,其中第19日风险最低(RR=0.985,95%CI:0.974~0.997)。炎热指数降低20℉时,滞后第5~7日的早产发生危险性降低,其中第6日风险最低(RR=0.986,95%CI:0.978~0.995);第10~12日、19日的早产发生危险性升高,其中第19日风险最高(RR=1.015,95%CI:1.003~1.027)。结论广州市炎热指数对早产的发生呈非线性滞后影响。炎热指数升高时,早产相对危险度先增加后降低;炎热指数降低时,早产相对危险度先降低后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研究大气污染急性暴露对居民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脑卒中发生的长期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可能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市某区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大气污染与居民每日脑卒中发生数的关系.结果 大气污染水平滞后天数为0~1 d时,PM10、SO2和NO2浓度每增加10 μg/m3,居民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2(95%可信限:1.01~1.03)、1.05(95%可信限:1.04~1.06)和1.09(95%可信限:1.08~1.10).结论 上海市某区目前的大气污染水平对居民脑卒中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居民溺水死亡的影响,为加强预警,减少溺水死亡提供依据。方法从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导出2002—2015年意外淹溺与沉没死亡个案资料,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和宁波市气象台获取同期宁波市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和其他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日均气温对居民溺水死亡的影响。结果 2002—2015年宁波市报告溺水死亡3 837例,其间日均气温平均为17.9℃。日均气温超过29.0℃时即可增加当日全人群溺水死亡风险(RR=1.251,95%CI:1.019~1.537)和当日男性溺水死亡风险(RR=1.318,95%CI:1.026~1.693),而女性溺水死亡风险未见统计学关联(P0.05)。高温可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当日溺水死亡风险,0岁~组、15岁~组和60岁~组溺水死亡风险增高的日均气温阈值分别为35.0℃(RR=1.769,95%CI:1.017~3.077)、32.5℃(RR=1.466,95%CI:1.012~2.125)和32.0℃(RR=1.027,95%CI:1.018~2.407)。结论高温可能增加居民溺水死亡风险,应采取有效预警措施,减少溺水死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气温与死亡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温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已众所周知,各种病理和疾病与温度的极值都有直接关系。大量研究表明,死亡具有季节性,天气的周期性变化是决定某些疾病季节性的基本因素,循环系和呼吸系病的死亡与温度变化的联系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