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妙芬  陈宝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4,(21):3850-3852,3867
目的分析佛山市南海区2009-2013年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南海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南海区手足口病报告病例68 074例(其中重症病例43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528.98/10万。2009-2013年发病率分别为132.87/10万、447.33/10万、468.54/10万、662.58/10万、891.33/10万,呈逐年高发和上升态势;有明显的季节性,5-9月发病的占70.99%;0~5岁报告病例的占95.60%,3岁及以下占83.71%;散居儿童占81.99%,幼托儿童占15.27%;2009-2013年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347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0.51%,其中肠道病毒71型占26.22%,柯萨奇病毒A 16型占26.22%,其他肠道病毒占47.55%。2009-2013年全区共报告10例以上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9起,发病133例,2例以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282起,合计发病940例,大部分发生在托幼机构。结论 2009-2013年南海区手足口病疫情呈高发态势,发病存在明显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今后应重点针对5岁及以下儿童家庭和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4年白云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 0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2 017例,输入性病例15例,年发病率为0.00~532.58/10万;2014年报告病例11 840例,发病率为532.58/10万。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1月,共报告11 979例,占发病总数的99.56%。发病数居前5位的街镇依次为永平街、棠景街、石井街、新市街、同德街,该5个街镇的病例数占全区总病例数的50.11%(6 029/12 032)。男性5 995例,女性6 037例,男、女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1.64/10万和74.06/10万,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以20~49岁年龄段发病数最多,共报告7 652例,占发病总数的63.50%。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居多(3 153例,占26.21%),其次为工人(1 229例,占10.21%)。结论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具有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周期性流行等特点,及早采取以控制蚊媒密度为重点的控制措施、加大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的执行力度是控制登革热流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评价防控效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4—2018年深圳市所报告登革热病例的个案信息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病例信息,采用office 2010和SPSS 11.5对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14—2018年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25例,发病率为0.26/10万~4.21/10万,本地病例499例,其中男性312例(年均发病率0.97/10万),女性187例(年均发病率0.70/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P<0.001);输入病例326例,男性199例(年均发病率0.61/10万),女性127例(年均发病率0.48/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5)。发病高峰期为9—11月(688例,83.39%)。2014年和2018年波及范围较广(波及街道比分别为68.66%和37.31%)。以工人(252例)、家务及待业(197例)和商业服务(142例)为主,合计占71.55%。 结论 2014—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主要流行于9—11月,青壮年为高危人群。因此在疾病高发季节前加强以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为主的综合病媒控制措施、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防蚊宣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登革热传播。  相似文献   

4.
(参加单位: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佛山地区、市卫生防疫站,石湾人民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向阳、朝阳、永东卫生院,广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广东省生物制品研究所)抗战期间,登革热曾自东南亚传入我国,并于上海、广东、福建一带发生流行;解放以来尚未有本病发生流行的报告,故在临床上容易造成忽略。1978年8月,佛山市卫生防疫站发现在石湾镇“流感样”病例突然增加,由于患者多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今后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荔湾区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和可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疫点及周围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2006年7-11月荔湾区共发生310例登革热,发病率为43.9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36 d,病例主要集中在8、9月份,占总发病数的78.71%。疫情波及20条行政街,出现家庭型、乡村型、工地型暴发。结论该次疫情为登革热的暴发流行,属于本地感染。发现可疑病例、有效控制首发病例和早发疫情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流行特点,以期更好地做好登革热防制工作。方法收集临床医生报告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采用ELIS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分析登革热流行特征。结果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头痛及肌肉骨关节痛为主,并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49.35%),白细胞减少(31.17%)及血小板降低(22.08%)。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可在2~22d内检出,ELISA检测阳性率达42.54%,高于ICT检出率(34.81%);发病高峰为10月,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呈散发状态,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时采集患者血清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登革热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东山区2002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东山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发生。方法 对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东山区2002年5~11月共发生登革热415例,平均发病率为0.68/10万,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最多的街道是农林街(2.12/10万)、大东街(1.25/10万)、黄花岗街(1.22/10万);20~50岁年龄组的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61.44%;干部职员发病数占总病例数18.07%、离退休人员占17.80%、学生占14.94%;外来流动人员发病占总病例数的23.86%。新发病例数与降雨量、平均气温变化有关。结论 广州市东山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继续采取以消灭蚊虫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登革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海区常见传染病发病的季节分布特征,为监测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集中度及圆形分布法对南海区2006~2010年常见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 南海区常见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9月中旬至次年1月下旬;麻疹、痢疾、伤寒和流行性腮腺炎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分别为5月上旬至9月下旬、5月中旬~11月上旬、5月上旬~10月下旬以及5月上旬~10月下旬;其余传染病季节性均较差.结论 应针对不同传染病的季节性分布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登革热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发病日期对中国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2011年1月—2015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登革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年1月—2015年12月佛山市禅城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73例,其中禅城区病例858例,输入性病例15例,无死亡病例。2011年无报告病例;2012年报告发病250例,均为该地病例;2013年报告发病76例,该地病例68例,输入性病例8例;2014年报告发病542例,本地病例539例,输入性病例3例;2015年报告发病5例,该地病例1例,输入性病例4例。发病主要发生在20~49岁年龄段,占63.0%。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职业依次为商业服务415例(47.5%)、家务及待业135例(15.5%)、离退人员128例(14.7%)、工人52例(6.0%)、学生38例(4.4%)。发病高峰月份主要集中在9—11月,占全部发病的98.1%,又以10月份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5.8%。15例输入性病例中,境外输入7例(46.7%),境内输入8例(53.3%)。结论佛山市禅城区登革热病例以该地病例为主,其中20~49岁青壮年为登革热高发人群,商业服务为发病高危职业,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9—11月。应继续加强登革热的防控工作,防治登革热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1978—1998年佛山市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佛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报表,对佛山市1978-1998年登革热的流行病持征进行了分析。21年间佛山市共发生五次有病毒学诊断依据的登革热大流行,共报告病例2418例,死亡14例。疫情高度集中在顺德市、佛山市区(城区和石湾区)和南海市等旧疫区,8-10月是流行的高峰季节,白纹伊蚊是佛山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旧疫区内健康人群血抑抗体水平较非疫区健康人群高,登革热旧患者血抑抗体水平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1.
根据佛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年报表 ,对佛山市 1 978~ 1 998年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2 1年间佛山市共发生五次有病毒学诊断依据的登革热大流行 ,共报告病例 2 541 8例 ,死亡 1 4例。疫情高度集中在顺德市、佛山市区 (城区和石湾区 )和南海市等旧疫区。 8~ 1 0月是流行的高峰季节 ,白纹伊蚊是佛山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人群普遍易感 ,旧疫区内健康人群血抑抗体水平较非疫区健康人群高 ,登革热旧患者血抑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今后预防工作的重点应在旧疫区。根据流行病学及病毒流行型别特点 ,登革热在佛山市可能已经形成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4年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控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55例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共报告登革热255例,其中重症4例,无死亡,占全区病例数5.3%,发病率0.30%;疫情涉及12个社区居委;发病率最高的是40~49岁.结论 北京街2014年登革热为本地流行状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苏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11-2019年苏州市登革热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输入来源、病原学特征和发病就诊情况.结果 2011-2019年苏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0例,本地感染病例765例,累计发病率为10.1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9个区82个行政街(镇);全年本地疫情流行期为6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明显存在8-9月和10-11月两次发病高峰;共发生60起暴发疫情,其中10起暴发疫情对流行曲线的走势有较大影响,累计病例456例,占全年全市总报告病例数的59.61%;实验室监测表明2006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Ⅰ型登革病毒,各1例输入性病例,毒株分别为Ⅲ、Ⅰ型登革病毒。结论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较广;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市已形成地方性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云南省勐腊县登革热病例信息和病例现场调查记录,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19年云南省勐腊县累计报告369例登革热病例,均为未分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54例,确诊病例15例,重症病例6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120.98/10万;现住址分布最多者为勐腊镇145例(39.30%),其次是勐捧镇63例(17.07%);报告病例以本地病例为主(65.85%);男女比为1.25∶1;年龄分布以21~60岁为主(82.38%);从事职业中以农民(112例,30.35%)和商业服务者(85例,23.04%)居多;全年病例报告分布在5—11月,其中9月报告最多,7—10月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93.22%。

结论

勐腊县仍是云南省登革热高发地区,媒介伊蚊广泛存在,建议在流行季节加强防蚊灭蚊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农村地区进行环境整治并做好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山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建国以来中山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更好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和分析该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中山市登革热流行年的发病率在(2.08/10万~59.91/10万)之间,总病死率为0.08%。病例全部集中在8~11月份;多发生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流动较大的地区;性别和各年龄组间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也无明显职业差异。流行间隔期越来越短,流行持续时间逐趋缩短,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较轻,致首例(批)病例多误诊或漏诊;发病早期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对临床诊断有意义,皮疹对诊断的意义有待探讨。结论 新世纪中山市面临着登革热流行渐趋频繁的严峻形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预防控制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20年浦东新区共报告45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轻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男女性别比2.46∶1,年龄分布以20~49岁为主(39例,占86.67%)。职业以干部职员和商业服务为主(25例,占55.56%)。病例报告集中在7~10月(35例,占77.78%)。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从东南亚和南亚输入(43例,占95.56%)。33.33%的病例(15例)在入境前已发病。48.89%的病例(22例)首次就诊于三级医院。发病到初诊、初诊到确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0 d、5.0 d和7.0 d。登革病毒血清型以1型、3型和2型为主,分别为9例、7例、6例。结论 浦东新区2008—2020年登革热疫情较为平稳,均为境外输入。防控重点在于做好出国差旅人员的健康宣教,以及加强边境口岸的监测敏感性和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12—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3年全市共报告登革热疫情10起1 486例,其中本地感染1 388例(93.4%),累计发病率10.89/10万,无死亡。高发9~11月(94.9%),以青壮年为主。2012年本地感染涉及5个区,输入性病例涉及7个区市;2013年疫情波及所有区县,局部暴发强度高。蚊媒监测全市平均布雷图指数(BI)高于上年同期水平。2012年毒株为Ⅲ型和Ⅳ型,2013年为Ⅰ型和Ⅱ型。结论 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大幅度上升,同一地区出现多种型别毒株,使防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登革热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福建省2004-2013年共报告398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91例,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205例,本地病例2例;2004、2007、2008、2010、2013年出现暴发疫情;病例涉及到全省9个设区市中的8个,主要集中在莆田、福州与泉州三地,为374例,占病例总数的94.0%;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36个有登革热报告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9、10月份病例数最多,为248例,占病例总数的62.3%;境外输入引起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8、9、10月份,2例本地病例分别发生在6和10月份,而境外输入性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发生;各年龄组均有登革热病例,其中以15~59岁年龄组为主,为344例,占86.4%;输入性病例来自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17个国家,主要输入国为菲律宾67例(35.1%)、印度尼西亚35例(18.3%);398例病例中,发病至诊断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诊断至报告间隔时间为17 h(5~21 h),发病至报告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经秩和检验,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诊断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福建省登革热病例以输入性及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5~59岁年龄组人群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