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本院2007年3月至2016年3月符合入组条件的后循环TIA患者139例.入组患者完善头颈部CTA、头颈部增强MRA(CE-MRA)或全脑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95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椎基底动脉中有10例正常,8例轻度狭窄,61例中度狭窄,9例疑似重度狭窄,7例其他情况.44例患者行头颈部CE-MRA检查椎基底动脉中有3例正常,4例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19例疑似重度狭窄,3例其他情况.对疑似重度狭窄的28例(CTA 9例,CE-MRA 19例)患者均行全脑DSA检查,其中9例CTA患者有8例存在重度狭窄,1例中度狭窄;19例CE-MRA患者有15例存在重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2例其他情况.最终139例后循环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正常13例(9.4%)、轻度狭窄12例(8.6%)、中度狭窄79例(56.8%)、重度狭窄23例(16.6%)、其他12例(8.6%).结论 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是后循环TIA重要的影像学表现,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VBAO-AI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6例VBA...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服用西比灵,对照组用常规治疗。结论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有很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莉  李敬诚  谢鹏  王琳  王景周 《重庆医学》2008,37(18):2022-2024
目的 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明确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的具体情况.方法 收集13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内多普勒(TCD)的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以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SA发现其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较多见,并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表现.  相似文献   

5.
乔亚男  王默力 《北京医学》2008,30(4):236-238
约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向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证据,对后循环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并进行二级预防,现就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后循环梗死的血管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晕可消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TCD、SPECT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晕可消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患者TCD、SPECT的影响。方法:120例VBIV患者随机分为晕可消治疗组(观察组)和眩晕停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通过TCD检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比较;观察组中15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前后的SPECT检测。结果:VBIV患者普遍呈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均有显著提高(P<0.01和0.05),同时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更加明显(P<0.05)。15例接受SPECT检查的观察组患者中14例呈现不同程度局部脑血流(rCBF)减低或缺失,晕可消治疗后缺血灶总数目下降,低灌注灶有不同程度充填。结论:晕可消可提高VBIV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改善其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脑部后循环缺血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集中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就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解剖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治疗方法、预防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在C T血管成像(C T A)上的特征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VBD患者(n=46)的临床资料及CTA图像,根据临床症状分组标准分为血管性症状组(n=30)和无血管性症状组(n=16),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以及...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常表现为眩晕,近年来应用丁喀地尔改善脑供血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钙化的分布与脑小血管疾病(CSVD)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来我院就诊行CT和MRI检查的腔隙性梗死或脑白质病变患者150例;采用Agatston积分法对颅内动脉钙化进行评分,采用MRI评估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WMH)、腔隙灶、脑微出血(CMB)、脑...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1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7例,占79.09%,特殊血管综合征23例,占29.91%。X 线颈椎摄片85.48%有骨质的退行性改变,结合治疗预后较好,转颈诱发或加重症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威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13):2230-2231
目的:探究升阳活血汤对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患者症状改善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收的PCI性眩晕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采用升阳活血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与对照组(n=46,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13.
14.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0例,其中支架置入术4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26例。结果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表现为“线征”、“串珠征”、“双腔征”等,保留载瘤动脉通畅25例(83.3%),术后脑内出血1例(3.3%),无其他并发症出现,26例(86.7%)获5~3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均恢复良好,全组无死亡。结论治疗策略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16.
米艳娟 《河北医学》1997,3(1):28-29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疾病最为突出的临床症状,本文就5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之眩晕的病人BAEP和TCD变化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39例,女12例。年龄51~72岁、平均62.4岁、均为门诊病人.诊断标准符合下列诸点:①老年;②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症状和体征:③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放尿病病史;④起病急骤;⑤排除其它疾病;⑥符合脑缺血性疾病转归。本组初次发病者19例,反复发作者32例。常见发作诱因为体位或/和头位变动,情绪因素或劳累。其中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者47例(92%),伴有呕吐39…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岩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2):220-221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技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椎基底动脉3DCE—MRA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MRA异常69例(86.25%),其中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83支,迂曲27支,闭塞10支,发育异常25支。结论3DCE—MRA能够较清楚显示椎基底动脉形态,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能提供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行CT检查,32例行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2例行CT血管成像检查(CTA),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4例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查。结果:典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6例(48.48%)。MRI检查均发现相应病灶,新发病灶以桥脑梗死最多见,共12例,占36.4%,中脑4例(12.1%),延髓与小脑均为6例(18.2%)。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以桥脑梗死为最多见,临床症状复杂,MRI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检出率较高,血管成像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血管,故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早行MRI及血管成像(MRA、CTA、DSA)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椎基底动脉先天性变异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3例临床诊断或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病例组)和51例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后处理技术对椎基底动脉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椎基底动脉发生起源、路径、数目、窗式等变异的部位及数量。【结果】病例组693例患者成功获得1386根椎动脉:47例(6.8%)起源异常;112例(16.2%)路径变异;1例(0.1%)右侧双椎动脉;38例(5.5%)有窗式变异;62例(8.9%)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未汇入基底动脉,对侧直接延续为基底动脉。对照组健康体检者51例,成功获得102根椎动脉:1例(2.0%)起源异常;5例(9.8%)路径变异;51例(100.0%)双侧椎动脉正常汇合成基底动脉。【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变异,在研究椎基底动脉先天性变异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的影响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ehoeetasia,VBD)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变异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VBD主要发生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临床表现复杂。我科于2012年收治1例VBD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