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11岁。因头痛,视物不清3天首次入院。当时查体:神志恍惚,皮肤无黄染,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无抵抗,心肺(-),腹部可触及肿大肾脏,质硬,触痛不明显。病理征(-)。BP180/110mmHg,辅助检查:血WBC13.9×10^9/L。RBC4.10×  相似文献   

2.
Xu MC  Jing LJ  Ma HH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1):875-876
患儿女,9岁,因“皮疹1个月,右侧肢体无力3h”于2006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诱因出现双下肢反复红色皮疹,伴瘙痒,有少许渗液,未治疗。入院前12d出现发热,家长见左侧腹股沟处1个1cm×1cm包块伴肿痛,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1周后热退,左侧腹股沟处肿痛缓解。但患儿左侧下肢肿胀逐渐明显,于入院前4d在当地医院住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5×10^9/L~12×10^9/L,中性分类0.80,血红蛋白83g/L,血小板50×10^9/L~70×10^9/L,D-二聚体增高,两次B超声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腹部未见异常。急诊生化及凝血四项正常,单纯疱疹病毒IgM及支原体IgM阳性,EB病毒及细菌抗体全套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均阴性。疑诊为“血管炎综合征”,予丙种球蛋白及低分子肝素钙等,并继续抗感染治疗及血浆等支持治疗3d症状无改善。入院当天出现头痛,同时伴右侧肢体无力,活动障碍,在当地医院急诊查头颅CT:左侧顶叶脑出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学龄前儿童风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FQ  Luan Z  Lai JM  Tang XF  Lu J  Liu ZW  Wang TY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1):809-813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治疗难治性学龄前儿童风湿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幼年皮肌炎(JDM)、幼年系统性红斑狼疮(JSLE)、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各1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分别为3、6,6岁,病程分别为14、3.6、22个月,常规治疗中病情进展,库欣征明显,患病后患儿身高均无增长。JDM患儿肌力Ⅱ级,吞咽肌和呼吸肌受损,明显Gottron’s征和向阳性皮疹;JSLE患儿表现为蝶形红斑、蛋白尿、贫血,脑MRI显示脱髓鞘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12分;JRA患儿双膝、踝、腕、肘严重多关节炎。以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经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细胞。预处理方案:JSLE和JRA为卡氮芥(BCNU)+足叶乙甙(VP16)+阿糖胞苷(Ara-C)+马法兰(MEL)及抗胸腺球蛋白(ATG);JDM为CTX+Mel及ATG。回输CD34^+细胞数分别为9.45×10^6/kg、5.46×10^6/kg和9.60×10^6/kg。观察移植治疗前后风湿病状态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3例患儿移植后分别于+9d、+13d、+11d粒细胞≥0.5×10^9/L,+14d、+18d和+13d血小板≥20×10^9/L。CIM处于低水平,CD4/CD8倒置。JDM移植后1个月皮疹消失,肌力Ⅴ级,移植后2个月血清肌酶、肌电图恢复正常。JSLE移植后3个月皮疹消退,无蛋白尿,脑MRI病变吸收,移植后8个月自身抗体转阴性,SLEDAI为2~3分。JRA移植后3周关节炎好转,移植后3个月无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均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库欣征消退,18个月身高增长10~15cm,均已上小学或学前班,随访25~27个月无复发。结论auto-PBHSCT治疗难治性学龄前儿童风湿病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2d,皮疹半天人院,不伴有呕吐、腹泻及咳嗽。体检:T39.1℃,P124次/min,R30次/min,体重7.5kg。神清,精神较萎靡,全身皮肤可见有散在红色皮疹,左上臂卡介苗接种处红肿、无波动感。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红,无皲裂,无杨梅舌,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有干、湿性哕音。心、腹(-)。手足无肿胀,指、趾端无脱屑。肛周皮肤不红、无脱皮。神经系统无异常。血常规:WBC12.4×10^9/L,HB96g,/L,PLT261×10^9/L,中性粒细胞(GRA)0.622,淋巴细胞(LY)0.316,中间细胞(MO)0.062。  相似文献   

5.
Yu XH  Bi DD  Yue SJ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5):398-399
患儿,男,10h,生后皮肤黄染伴呻吟、气促10h人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孕39^+6周,经阴道分娩,羊水Ⅲ°污染,出生体重3300g,Apgar评分:1min5分,5min7分。生后即发现皮肤黄染且呈进行性加重,同时出现呻吟、气促。即转送我院。母亲,汉族,B型,Rh血型未检测,2003年3月人流1次,无输血史。父亲,汉族,O型。入院查体:血压75/5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足月新生儿貌,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肝右肋下2cm,脾左肋下4.5cm。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可引出,原始反射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6.7×10^9/1L,血红蛋白74g/L,血小板99×10^9/L,网织红细胞3.9%。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痰真菌生长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Y  Yu JL  Li LQ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6):442-445
目的探讨新生儿痰真菌生长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诊断为新生儿肺炎且痰培养结果阳性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痰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真菌组、混合组和细菌组,运用Х^2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1)真菌组40例、混合组30例和细菌组79例,痰真菌生长占47.0%(70/149)。(2)三组间白细胞数分别为(10.3±3.5)×10^9/L、(11.7±5.2)×10^9/L和(14.4±10.5)×10^9/L,F=3.78,P=0.03;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5.1±3.3)×10^9/L、(7.4±4.7)×10^9/L、(9.0±7.4)×10^9/L,F=5.50,P=0.01;下列因素所占比例,三组分别为:早产儿32.5%(13/40)、20%(6/30)和12.7%(10/79),Х^2=6.68,P=0.04;母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10.0%(4/40)、6.7%(2/30)和0%(0/79),P=0.01;使用三联抗生素治疗10.0%(4/40)、16.7%(5/30)和2.5%(2/79),P=0.02;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32.5%(13/40)、63.3%(19/30)和17.7%(14/79),Х^2=21.26,P=0.00。上述6个因素三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以痰真菌生长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共2个变量进入最佳回归方程:碳青霉烯类药物(克倍宁或泰能)治疗(X1)、早产儿(X2),建立影响痰真菌生长的主效应模型Logistic(SCF)=β0(0.12)+1.63X1+1.20X2(Х^2=43.04,P〈0.05)。(4)仅一次痰真菌生长,抗真菌治疗与否未愈率分别为10.0%(2/22)和0%(0/43),P=0.111;继续住院时间分别为(225.8±7.7)d和(434.1±4.7)d,t=1.095,P=0.278,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新生儿肺炎中,痰真菌生长比较普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2)早产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可作为痰真菌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3)仅一次痰真菌生长只提示需作进一步真菌检查,不能凭此确诊肺部真菌感染或决定是否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5岁,因咳嗽两月,发现血小板增多6天入院。患儿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无痰,无呼吸困难,抗炎治疗无好转。近1月开始出现间断发热,咳嗽、咳痰加剧,咳后有鸡呜样回声,6天前入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血常规WBC25.7×10^9/L、Hb92g/L、Plt 1171×10^9/L,胸片示“支气管肺炎”,腹部B超发现肠淋巴结肿大,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增多待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Wiskott-Adrich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 ,女 ,4个月 ,因反复皮疹 4个月 ,皮肤瘀点及咳嗽 1个月入院。生后 4d患儿不明原因出现腰部、背部大片红色斑丘疹 ,继而波及头面部、臀部、四肢。皮疹伴有渗出及麸糠状脱屑 ,无色素沉着 ,经院外用艾洛松、百多邦局部外用后 ,症状有所减轻 ,以后皮疹呈反复发作并加重。 1个月前患儿颜面及躯干出现密集针尖大小出血点 ,在当地住院作血常规检查血小板为 2 0× 10 9/L ,骨髓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经泼尼松 1mg/次 ,3次 /d和对症治疗后 ,皮肤出血点消失 ,血小板升至 2 14× 10 9/L ,泼尼松一直持续用至本次入院。住院期间患儿…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4岁3个月,因精神差、乏力、面部皮疹2个月,右上腹痛伴腹泻、不规则发热1个月入院。病初面部出现红色丘疹,渐融合成片,呈典型蝶状分布,日光照射后加重。查体见消瘦,精神软弱,双面颊蝶形红斑,压之不褪色,有鳞屑及色素沉着,心肺无异常,肝肋下5cm,质硬,有压痛,脾肋下11cm,质硬。实验室检查:Hb116g/L、RBC4.05×10~(12)/L,WBC10.1×10~9/L,N0.50,L0.46,M0.04;血小板68×10~9/L;肝肾功能正常。肥达氏反应阴性,C30.789/L,类风湿因子明性,抗核抗体阳性(2次),血狼疮细胞阴性;骨髓见异常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了亲代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相关问题。方法 改进了预处理方案:采用生理反馈机制,即在预处理前进行了高频输注红细胞悬液,使Hb达130g/L以上,同时口服羟基脲抑制造血使术前地贫骨髓的富细胞性变成贫细胞性,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加强对宿主淋巴细胞的攻击力度,结合使用马利兰、氟达拉宾和环磷酰胺。预处理后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3次。三次输入MNC分别为3.5×10^9/k,4.8×10^8/kg及6.2×10^7/kg。结果移植过程中出现Ⅱ°皮肤GVHD、出血性膀胱炎、霉菌感染等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16d(移植后为+)外周血等位基因PCR-STR检测13位点证实10个不相同位点均转为供体型(供受者本身有三个位点相同),完全植入。并于移植后+70d复查证实仍为完全植入状态。目前患儿移植后已5月余,无cGVHD表现。已五个月未输血制品,白细胞正常,血小板维持在90G/L,血红蛋白维持在110g/L。结论 亲代所供HLA一个亚型不相含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β-地中海贫血是简单、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