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痛人流术因其安全,无痛苏醒快日益得到普及.但对刚行先心病房缺封堵术后20天的病人其安全性,可行性未见报道.我院自1999年开展无痛人流术,于2003年5月6日成功的为一例房缺封堵术后20天的患者实施无痛人流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房间隔缺损(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20%--30%,多年治疗ASD方法为体外循环下行修补术,开胸及体外循环双重打击,给采用此种手术方法的病人带来了风险大,创伤重,术后恢复时间长的缺点,很多病人因担忧手术风险而错过治疗时机.近几年临床采用DSA射线下内科介入治疗,即通过股静脉穿刺插管送入特定型封堵器行ASD封堵取得较满意疗效,优点是不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但对非中央型ASD及较大缺损(超过38mm)效果差,成功率仅为60%左右.非体外循环下微创ASD封堵术是近2年开展的ASD治疗新技术,国内仅有2~3家医院开展了此项手术.我科自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共行微创ASD封堵术192例,其中36例为内科介入封堵失败转入我科行微创ASD封堵,均达到1次封堵成功.本文重点介绍微创ASD封堵术优越性和临床护理要点,以探取此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使其进一步提高治疗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9岁,1月前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气促、乏力,在当地医院心脏超声诊断为: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左冠状动脉-静脉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静脉瘘.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于2007年12月25日来我院诊治.查体:一般情况好,BP124/72mmHg,甲状腺不大,胸肺无异常发现,心率62次/min,心前区闻及3/6级连续性杂音,不伴震颤,P2增强.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相似文献   

4.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于2005年12月6日入院.查体:Bp130/75mmHg.心界无扩大,心率88次/min,律整,P2亢进,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伴收缩期震颤.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70°,正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5.
随着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包括CRT-D)等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应用的增加,CIED感染问题日渐明显,也成为目前起搏领域的突出问题.当前有关指南建议,对于囊袋感染的患者应当尽早行感染装置的整体拔除[1],而装置拔除手术的成功及风险与患者基础疾病及植入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我院曾收治1例老年性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伴心房颤动患者,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63岁,因"起搏器更换术后切口未愈合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在当地医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术(植入VVI起搏器),术后伤口一直未完全愈合,在当地医院取切口脓液培养提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给予相应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切口仍未完全愈合,遂于2016年6月30日转至我院继续治疗.既往史:9年前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入院查体:体温:36.3℃,心率:60次/min,血压:120/70 mmHg (1 mmHg=0.133 kPa),右锁骨下可见肉芽组织及部分起搏器外露,无脓性分泌物.心界扩大,心率6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Ⅱ~Ⅳ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部、腹部未见异常.入院后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阴性.心电图:心房颤动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心室起搏心电图.心脏彩超:右房左右径66 mm ,左房内径53 mm ,左室射血分数52%,房间隔中部连续性中断,主动脉短轴切面缺损大小约26 mm ,四腔心切面缺损大小约29 mm,剑下两房心切面缺损大小约34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修补术与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暨南大学附属河源医院收治的单一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修补术组29例和封堵术组2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手术费用、心功能指标(LVEF、LVEDP、LVEDD、C/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封堵术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情况及手术费用等方面均优于修补术组(t=15.997、7.460、9.058、10.122、9.367、4.807,P均<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LVEF、LVEDP、LVEDD、C/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t=0.759、0.430、1.1 16、0.689,P均>0.05);2组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气、右束支传导阻滞、动静脉瘘等并发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0.7%vs.13.8%,x~2=1.668,P=0.197);2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3个月,封堵术组成功率96.6%(28/29),修补术组成功率100%(29/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与外科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疗效确切,无明显差异;由于介入封堵术具有微创、安全、痛昔小、费用低的特点,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病历资料 患者,男,46岁,因突发胸闷40分钟入院.入院前40分钟劳累后出现胸闷,稍感心前区疼痛,伴心慌、恶心、全身大汗,门诊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约0.3mv,既往体健.有吸烟史20余年,20支/日,嗜酒200~300g/日.入院查体:心率68次/分,血压110/70mmHg,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再次复查心电图基本同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我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00名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对临床症状的判断及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进行诊断。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糖,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对其中被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54例患者的患病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54例非ST段抬高型患者中,老年人,复发性心梗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生的比例显著增高。非ST段抬高型患者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要明显长于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非ST段抬高型患者中,往往伴有非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其中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移的患者病死率最高。结论:了解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这些临床特点,对其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MI)的临床特征及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 80例NSTEAMI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ST段及CK、CK-MB、cTnT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心电图ST段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NSTEAMI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梗死血管通畅,降低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r-PA作为第3代溶栓的代表,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广泛,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要好于1、2代溶栓药,在我国基层医院及三级医院的急诊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越来越多,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有300万患者需要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即在冠脉闭塞后20-30分钟,受供血的心肌即有少数坏死,  相似文献   

11.
崔静华  金镇英 《吉林医学》2009,30(6):553-553
1病历摘要 患者男,8个月。间断性发热,伴咳嗽、喘息2d。于2008年4月15日入院。患婴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儿,无家族遗传病史。既往3个月前因“支气管肺炎”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1次;于2d前始元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未测),口服退热药(具体不详)后好转,并伴有咳嗽和喘息,咳嗽为轻咳,1—2声/次,口服止咳药后(具体不详)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在研究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原因。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在大部分基层医院尚不能开展介入治疗的情况下,静脉溶栓仍是恢复心肌再灌注晟常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97例急性心肌梗死对应性S—T段下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自 1996年 12月— 1999年 12月对 45例经常规DSA检查脑血管病患者行旋转DSA检查 ,效果良好。为探讨其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45例中 ,男 2 9例 ,女 16例 ,年龄 8~ 6 7岁。诊断为动脉瘤 15例 ,动静脉畸形 18例 ,脑血栓 12例。1.2 设备与方法 使用HITACHISF VA10 0旋转扫描机架 ,SX VA30C形臂和DFA 10 0数字减影机 ,MARKIVPLS高压注射器。 脑血管病患者先行常规DSA检查 ,在发现病变后 ,为了全面了解病变情况 ,行旋转DSA检查。首先移走C形臂 ,把患…  相似文献   

14.
尚健  吕巍 《吉林医学》2008,29(20):1793-1794
1966年Rushkind和Miner首先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开创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之先河。其后,Porstmann于1971年开展了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1974年King及1977年Rashkind成功实现了介入治疗房间隔封堵术。20世纪90年代,Amplatzer开发了动脉导管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及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使介入技术和器材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参照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显示aVR导联在AMI的诊断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急诊科收治的STEMI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术前服用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仅服用替格瑞洛180 mg;对照组术前服用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术后仅服氯吡格雷75 mg。观察2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抑制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TIMI血流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无复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Z=6.022,x~2=4.031,P=0.049、0.045);治疗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3.210,P=0.000)。治疗组1个月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412,P=0.038),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2,P=0.254)。结论替格瑞洛对急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抗栓效果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1月该院收治的137例STEM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PCI,术后随访12个月,依据STEMI患者PCI术后转归情况分为病死组22例和存活组115例,采用Cox回归分析STEMI患者PCI术后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病死组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均高于存活组,肾小球过滤率(GF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高水平、GFR低水平、LVEF低水平、GRACE评分高均为STEMI患者PCI术后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NT-proBNP高水平、GFR低水平、LVEF低水平、GRACE评分高均为STEMI患者PCI术后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金玉子 《吉林医学》2008,29(19):1695-1695
1病历 摘要患者,女,52岁,于2008年1月来我院就诊。主诉:右眼溢泪2年。为检查泪道是否通畅,用生理盐水自下泪小点泪道冲洗术,结果冲洗液自下而上泪小点返流。诊断:右眼鼻泪管阻塞。患者泪道探通前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均正常,Bp130/80mmHg。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  相似文献   

19.
邵忠  张继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8):783-784
冠心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房颤动并不少见,而且易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使病情加重预后不良.我们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6月在本院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56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其近期预后,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13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2余年"拟诊"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收入院.患者出生后12个月发现心脏杂音,2006年6月行心脏彩超提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隔瓣下缺损间距基底0.6 cm,出口0.4 cm,缺损距主动脉瓣约0.38 cm,距三尖瓣约0.2 cm).查体:体重40kg,心率70次·min-1,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可扪及收缩期震颤,P2>A2.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