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自2011-04-2017-04行后路微创手术治疗的LDH患者,共13例并发切口感染,其中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手术5例,微创通道结合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8例,均为切口深部感染,将其作为感染组;另按照1:4的比例,随机选取52例后路微创手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LDH患者,作为对照组。①上述13例切口感染者,均采用切口清创并持续置管冲洗12-18 d,平均(15.3±2.8)d;冲洗液均为生理盐水,每日冲洗液用量平均为6000 ml。②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肥胖指数(BMI)、是否有糖尿病、吸烟史和饮酒史、ASA评分、呼吸道感染史、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节段、有无内植物(人工硬脊膜等)、术前住院时间等数据,作为因变量;将切口深部感染与否作为自变量,并进行分组对比单因素分析(x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13例患者经上述切口清创并持续置管冲洗后,切口均顺利愈合并出院。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患者的多节段手术者、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2 h者,上述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3项指标均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后路微创手术治疗LDH并发切口深部感染者,经切口清创持续置管冲洗处理,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手术时间2 h、切口长度≥4 cm、多节段手术,均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的主要危险是术后感染。为了评价术前给单剂帚抗生素硫酸乙基紫苏霉素(Netilmicin suefate)对术后感染的预防作用,作者随机研究了100名(其中5人因术后严重血尿影响尿细菌学检在被淘汰)术前无菌尿的病人。95名病人分为对照(47名)和预防给药(48名)两组,两组病人在年龄、手术时间、切除组织大小、组织学检查和尿道感染史等均无明显差别。对照组术前1小时肌注1.5ml0.9%NaCl,给药组术前1小时肌注1.5ml含150mgNetilmicin溶液。用免疫酶学法测定对照组19人给药组20人尿中硫酸乙基紫苏霉素浓度。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在肝胆外科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肝胆系统感染的细菌学正常肝脏和胆汁是无菌的 ,但在下列情况下 ,胆汁中可能有菌[1 ] :(1)胆结石 ,尤其是胆管结石。 (2 )胆管 (胆囊管 ,肝内、外胆管 )梗阻或狭窄。(3 )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曾有此类病史。 (4)胆道手术史 ,尤其是胆肠吻合、Oddi括约肌切开或成形、放置胆道支架。 (5)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ERCP)后 ,有时可导致菌血症。(6)老年病人。胆汁有菌者行肝胆手术 ,容易发生感染。Wells[2 ] 报道644例胆道手术病人 ,胆汁无菌者 (81% )术后感染率为2 % ,胆汁有菌者感染率为 2 2 % (P <0 0 0 1)。Chetlin报道 ,胆汁有菌…  相似文献   

4.
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经验。方法 :收集我科自199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患者的资料,对文献中常见脊柱术后感染高危因素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置入、输血、长期吸烟史、类固醇激素服用史、全身其他部位感染、脑脊液漏、二次手术、后路手术等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阳性危险因素,对阳性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3964例患者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术后3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其中男9例,女27例;年龄16~76岁(61.2±3.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者12例,全身其他部位感染(包括慢性感染)3例,类固醇激素服用史(自身免疫性、代谢性疾病)1例。单因素卡方检验提示高龄、糖尿病、肥胖、长手术时间、内固定置入、输血是脊柱术后感染相关阳性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史、类固醇激素服用史、全身其他部分感染、脑脊液漏、二次手术、后路手术与脊柱术后感染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糖尿病、输血、内固定置入及长手术时间会增加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其中长时间手术、肥胖、输血导致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最高,其次是糖尿病和内固定置入,而高龄在所有阳性危险因素中导致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最小。结论:肥胖、高龄、糖尿病、输血、内固定置入及长手术时间会增加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早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以降低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结直肠癌病人对行腹腔镜手术的影响,以及腹腔镜在既往腹部有手术史的结直肠癌病人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24例有腹部手术史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比较腹腔镜组(195例)与开腹组(229例)病人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学指标、病理资料、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对比开腹组,手术时间较长(P=0.003)、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01)、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5);腹腔镜组的手术中转率为8.7%(17/195),中转的主要原因是粘连严重,其次为肿瘤5 cm,肿瘤显露困难。结论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无明显影响,对于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术后48小时内出现的并发症,如无技术问题,一般都是心肺贮备力不能耐受手术打击;而3~30天出现的并发症则往往与感染有关,感染的发生与转归又与病人的免疫功能损害有关.免疫损害见于老年、癌肿、严重营养不良、创伤、大手术、麻醉、大量输血、化疗及应用类固醇等病人,且常常是复合因素.术前的免疫状态可经预后性营养指数(PNI%)及延迟性超敏度试(DTH)等方法预测.例如PNI%≥50%的高危组术后死亡率高达33%;而PNI%≤40%的低危组仅2.6%.DTH五项皮试全无反应者死亡率为30%.Meakin报告经支持疗法后仍无反应者死亡率可达74%;有改善者仅5.1%.对免疫损害与感染高危病人的认识是施以最佳治疗的第一步,据此将更懂慎地选择治疗方式、避免非必需的诊疗措施及早发现其并发症与调整病人现存的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统计5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呼吸道感染史、合并糖尿病、ASA评分、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出血量、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无内植物、术前住院时间等因素对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1例(感染率2.05%),其中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2例,微创通道结合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9例;椎间感染1例,切口(深部)感染10例,临床表现为发热6例,切口渗液7例,切口愈合不良10例。11例感染患者经清创及置管冲洗治疗后痊愈。资料分析显示,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呼吸道感染史、糖尿病、ASA评分、出血量、是否应用抗生素、术前住院时间、内植入物应用无明显关系;而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3 h及多节段手术显著提高术后感染发生可能。结论腰椎微创髓核摘除术的治疗中,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3 h、多节段手术是术后感染发生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假体周围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3月至2016年03月鼓楼医院关节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感染病例归入对照组。病例组28例,其中髋关节置换13例(全髋11例,半髋2例),膝关节置换15例(1例双膝置换),按1∶2的比例配比同一时期关节置换术后未出现感染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间病因、病原菌、血型、尿培养及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及总引流量、住院时间、患部手术史等的差异。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Fisher检验或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株,均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最多,占38.4%,而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以金黄色葡萄菌为主占37.3%;单因素分析显示,BMI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多、住院时间长、切口既往手术、使用免疫抑制剂、术前低蛋白血症、无症状细菌尿以及浅表感染情况是初次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t=4.73、8.27、5.913、3.461、7.524、3.021、7.721、4.519、2.91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较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多、住院时间长、切口既往手术史、免疫抑制剂使用、术前低蛋白血症、无症状细菌尿以及有表浅感染均是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次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BMI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较多、住院时间长、切口既往手术史、既往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术前低蛋白血症、无症状细菌尿以和有表浅感染的患者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4年来择期行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36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成两组,A组为并发症组(n=110);B组为无并发症组(n=253).对可能引起并发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因并发症病死2例,手术病死率为0.6%.110例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0.3%.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液化42例(11.6%)、胸腔积液41例(11.3%)、膈下积液36例(9.9%)、胆漏21例(5.8%)、腹腔积液/感染13例(3.6%)、消化道出血3例(0.8%)、胆道出血2例(0.6%)、肝功能衰竭1例(0.3%).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既往胆道手术史(P=0.042,OR=0.617,95%CI:0.388~0.982)和手术时间(P=0.0001,OR=0.994,95%CI:0.991~0.997)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既往胆道手术史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病人充分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技巧,仔细分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是防止肝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蔡培强  邵玉凯  蔡培素 《骨科》2017,8(3):200-202,206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的79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疾病史、残腔以及内固定物植入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3例脊柱手术病人中,切口感染病人18例(迟发2例),感染率为2.27%.与术后切口未感染病人相比,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年龄明显偏大,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8、2.75、6.35;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5.31,P=0.02)、糖尿病病史(χ2=4.65,P=0.03)和内固定物植入(χ2=4.31,P=0.04)为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了以上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OR=2.875,P=0.021;OR=2.609,P=0.031;OR=2.625,P=0.038).结论 年龄、糖尿病病史和内固定物植入对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些病人应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深部感染是一灾难性的并发症,可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20世纪60年代,THR术后感染率高达10%。近年来,随着预防性抗生素和超净手术室的使用,严格的病例选择,以及外科手术、器械水平的提高,THR术后感染率显著降低。但是,THR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使得术后深部感染病例的绝对数量仍逐年上升。1986~1989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术后深部感染的诊断、治疗特点。方法通过对8例PLIF术后深部感染的检查及手术治疗,总结诊断PLIF术后深部感染的敏感指标、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血沉、CRP是诊断及监测PLIF术后深部感染的敏感化验指标;MRI对诊断急性感染有确诊意义,对诊断慢性感染早期意义不大;内固定牢固者可以保留内固定,不影响对感染的治疗;神经根刺激症状恢复不如腰痛症状恢复明显;所有病人经过规范治疗均在3个月内治愈。结论PLIF术后深部感染通过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正胸腰椎疾患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切口深部感染作为脊柱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1、2]。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术后仍然存在12.7%的手术部位感染率[3]。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除了增加患者痛苦外,还常因再次手术、长期抗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等情况,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4、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后,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5-06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31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13例。统计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内科合并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手术前后的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有无输血、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引流管的放置时间等指标,将上述各项指标作为因变量,将出现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与否作为自变量,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有无输血、年龄、术后血红蛋白、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均是与切口深部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引流管放置时间(OR=1.827,P=0.027)以及手术节段(OR=3.236,P=0.012)是导致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实际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术前应注意将血压控制在良好状态,术后应积极纠正其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手术节段较多者,应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同时应注意对术后引流管的无菌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85例病人,其中,336例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49例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病人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补片方法、术前合并症及营养状况与术后感染的关系,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补片感染12例(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手术时间、补片类型与术后补片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术中使用聚四氟乙烯补片是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术中使用聚四氟乙烯补片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隆乳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行假体隆乳术的1 056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0~44岁,平均31.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0~31.1 kg/m~2,平均24.47 kg/m~2。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标准诊断,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年龄、BMI、合并糖尿病、免疫抑制史、吸烟史、乳腺手术史、乳腺炎病史、术前合并活动性皮炎、手术入路、假体类型、假体形状、假体植入层次、是否联合乳房悬吊、手术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术后是否接受潜在感染手术、术后是否发生乳房碰撞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0例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感染率为5.68%。其中急性感染11例,亚急性感染33例,迟发性感染16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20例。术后发生乳房碰撞11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免疫抑制史、吸烟史、乳腺炎病史、术后发生乳房碰撞、术后接受潜在感染手术、联合乳房悬吊是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吸烟史以及术后发生乳房碰撞是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吸烟及术后发生乳房碰撞是假体隆乳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胆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唐山市丰南区医院收治的50例接受肝胆胰腺手术后发生SSI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收集同期102例接受肝胆胰腺手术但术后未发生SSI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肝胆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中年龄≥60岁、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有腹部手术史、有吸烟史、术前血糖升高、术前存在感染、手术持续时间≥180 min、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为3~5分、术中留置引流管、术后48 h内未换药及新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ISS)为2~3分者的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腹部手术史(OR=1.92)、术后48 h内未换药(OR=2.07)及NISS评分为2~3分(OR=2.27)患者的SSI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应对具有腹部手术史及NISS得分为2~3分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且术后48 h内予以换药,以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输血已被认为可以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抑制,而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地影响着外科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我们回顾了207例结、直肠癌手术和输血的资料,研究了围手术期间输血与手术后感染的关系,发现手术中输血的151例中48例(31.79%)发生感染,从而认为术中输血与术后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术后黄疸虽不罕见,但仍是一个诊断和治疗上复杂的问题。所有较大的外科手术都可能续发术后黄疸,而怀疑诊断为胆道疾患和溃疡病的上腹部外科手术尤为常见,主要由于手术时易损伤肝外胆管结构。术后黄疸通常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需加估价的因素是:(1) 病人术前的肝脏功能;(2) 饮酒史、服用药物或感染史;(3) 初次外科手术的理由;(4) 手术的类型和持续的时间;(5) 应用的麻醉剂类型;(6) 术中所见;(7) 术前、术中和术后输血的数量和血液储存的时间;(8) 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休克、缺氧和感染的病史;(9) 原有内科病史,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溶血性疾病或出血素质。  相似文献   

20.
王如来  熊敏  周升 《骨科》2020,11(1):13-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主要诊断包括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肿瘤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将病人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选择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尿路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可能影响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先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术后发生了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76%(19/3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BMI、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尿路感染以及切口长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429,95%CI(1.059,1.929),P=0.020]、合并糖尿病[OR=9.568,95%CI(2.183,41.935),P=0.003]、手术时间[OR=8.868,95%CI(1.992,39.482),P=0.004]、切口长度[OR=7.257,95%CI(2.937,16.719),P<0.001]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了降低腰椎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围术期应合理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