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艾司洛尔对预防双腔支气管内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合适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人。A组:注射生理盐水10ml(对照组),B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5mg/kg,C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mg/kg,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2min、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min、5min、1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计算各对应时点HR和收缩压(SBP)的乘积(RPP)。结果与基础值相比,诱导后2min三组SBP、DBP、HR和RPP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B组降低的程度比A组更甚,但不及c组低;气管插管后即刻,A组、B组的SBP、DBP、HR和RPP显著升高(P〈0.05),但B组增高的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而C组保持稳定;插管后2min、5min、10min三组SBP、DBP、HR和RPP随时间逐渐趋于基础值,但B、C组仍低于A组(P〈0.05)。结论应用0.5mg/kg和1mg/kg两种剂量的艾司洛尔均能有效抑制双腔支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但1mg/kg艾司洛尔为合适剂量,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衰竭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的行机械通气的重症呼吸衰竭2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n=12)和开放式吸痰组(n=10)。观察吸痰前3min及吸痰后3、15min患者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结果开放式吸痰组吸痰后3min与吸痰前3min比较,HR、SBP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吸痰后3min的DBP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吸痰前后各参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法能减少停止机械通气时间,较好地维持机体氧合状态,改善心肌缺氧所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减少了脱离呼吸机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猪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和心率(HR)、血压的影响。[方法]先制作小猪ARDS模型,模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呼气未正压(PEEP)5cmH2O组和10cmH2O组,予机械通气30min后进行密闭式吸痰。监测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1min、3min,5min、10min动脉血专、呼吸力学及HR、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密闭式吸痰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下降,直到吸痰后10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而吸痰后舒张压(DBP)与吸痰前比较均无差异(P〉0.05);在PEEP 5cm H2O组,吸痰后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ean)均升高,持续到吸痰后10min仍显著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肺静态顺应性(Cs)、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均降低,持续到吸痰后10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在PEEP 10cm H2O组,吸痰后1min及3min Ppeak显著升高(P〈0.05),持续到吸痰后10min仍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lat、Pmean在吸痰后1min显著增高,在吸痰后3min、5min、10min仍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吸痰后1min及3min Cs显著下降(P〈0.05),持续到吸痰后10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在PEEP 5cm H2O还是10cm H2O水平,密闭式吸痰可引起脑小猪较严重的低氧血症,使气道压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血压下降。但在PEEP 5cm H2O组,吸痰所引起的缺氧、气道高压及低血压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4.
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妍  何立平 《护理研究》2006,20(6):1619-1620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及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间对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收入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入选,共80例,其中67例完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接受开放式吸痰的为A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24h更换为B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48h更换为C组,比较发生VAP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A组与C组VAP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密闭式吸痰24h与48h更换吸痰管VAP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的病人中,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是有效地预防VAP的措施之一,且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可达48h,较24h更换者降低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重症监护室(ICU)的肺不张并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密闭式吸痰(closed endotraeheal suctioning,CS)组13例和开放式吸痰(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OS)组11例。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方式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min和20min后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潮气量(Vt)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02)的变化。结果OS组吸痰后3rain与吸痰前1min比较,RR、Ppeak、Pplat显著增高(P〈0.05),PaO2显著下降(P〈0.05);OS组吸痰后20rain与吸痰前1min比较,RR仍显著增高(P〈0.05),PaO2显著下降(P〈0.05);CS组吸痰前后上述各参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CS组同时段比较,OS组吸痰后RR、Ppeak、Pplat显著增高(P〈0.05),PaO2显著下降(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肺不张患者使用CS较之OS能较好地维持机体氧合状态,保持气道压力的相对稳定,对肺不张患者选择CS方式更适宜和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用于小儿氯氨酮全麻术前用药的效果比较。方法将80例需全麻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A组)和阿托品组(B组),每组40例。A组术前30min采用盐酸戊乙奎醚0.02mg/kg肌内注射,B组采用阿托品0.015mg/kg肌内注射;30min后,2组均采用氯胺酮6mg/kg肌内注射。并观察2组患儿入手术室后[术前用药前(T0)]、术前用药(A组患儿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B组患儿肌内注射阿托品)后即刻(T1)、10min后(T2)、20min后(T3)、肌内注射氯胺酮即刻(T4)、10min后(T5)、20min后(T6)、1h后(T7)的血压(SBP、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中吸痰情况。结果A组T0HR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0-7,SpO2均为(98±2)%,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T2—5SBP、DBP、HR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有3例吸痰1~2次,B组有4例吸痰1~2次。结论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小儿全麻术前用药较阿托品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氧法密闭式吸痰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将30例呼吸衰竭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按上机日期单、双号分为2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密闭式吸痰法,观察组给予高氧法密闭式吸痰。对2组患儿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min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min HR、SpO2及MAP变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吸痰前1min的SpO2、MAP均高于吸痰后3min,HR低于吸痰后3min(均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儿选择高氧法密闭式吸痰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两种不同吸痰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吸痰前及吸痰后2 min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吸痰后5 d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性痰液发生率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 B组在吸痰后心率有所增快,但增幅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在吸痰后SpO_2明显高于A组(P0.05);而对于炎性指标CRP、PCT、血性痰液发生率和痰液喷出情况,B组在吸痰后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可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低氧血症、控制肺部感染,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放式吸痰,为适宜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病人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肺不张并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密闭式吸痰(CS)组(n=13)和开放式吸痰(OS)组(n=11)。观察两组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min、20min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OS组吸痰后3min、20min与吸痰前1min比较,PaO2、SaO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组吸痰前后上述参数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S组同时段比较,OS组吸痰后PaO2、SaO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不张病人选择CS方式吸痰能较好地维持机体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Shikani喉镜左侧磨牙入路、正中入路和Macintosh直接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年龄20—75岁,拟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Shikani喉镜左侧磨牙入路组(A组,20例)、Shikani喉镜正中入路(B组,20例)和Macintosh直接喉镜辅助下Shikani气管插管组(C组,20例)。观察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和气管插管完成后1min(T3)、3min(T4)、5min(T5)内的血压(BP)、心率(HR)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并计算收缩压心率乘积(RPP),同时记录气管插管完成所需时间,有无并发症。结果与T0相比,三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HR及RPP在不同时点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SBP、MAP、DBP在T2时显著增加(P〈0.05),B组的HR、RPP在L—B时显著增加(P〈0.05)。与T0相比,B组的LF、LF/HF在不同时点显著增加(P〈0.05或P〈0.01),A组HF显著增加,但LF/HF显著下降(P〈0.05);与A组相比,B组的LF、LF/HF在L—L时增加显著(P〈0.05或P〈0.01)。三组患者插管均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使用SOS硬光纤喉镜行经口气管插管时,左侧磨牙入路的方式对患者的应激反应最小;但对体质量较大颈部粗短的患者宜使用直接喉镜辅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34例患者随机分为浅吸痰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cm)和深吸痰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2cm,吸引前测量好所需深度),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痰后痰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吸痰后5min与吸痰前1min相比,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次的变化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吸痰后5min患者指脉血氧饱和度上升值、气道压力下降值及潮气量增加值深吸组高于浅吸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以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两组问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计算好深度后行深部吸引,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机体缺氧,并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化吸痰方案对ICU气管切开患者护理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本院ICU在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9例气管切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吸痰法,同时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浅部吸痰法结合纤维支气管优化方案,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15.0%及肺部感染发生率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6.94±1.32)d、机械通气时间(3.79±1.21)d、住院时间(14.62±2.11)d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ICU气管切开患者优化吸痰方案,结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缩短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安全性高,减少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3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并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和开放式吸痰组,比较两组吸痰前后1min,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开放式吸痰组吸痰后较吸痰前SpO2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密闭式吸痰组SpO2吸痰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吸痰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后开放式吸痰组SpO2低于密闭式吸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不影响重性颅脑外伤患者氧合作用,可避免吸痰造成患者颅内压的波动,适用于重性颅脑外伤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吸痰装置对心外科术后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外科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77例和开放式吸痰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2,3 d的白细胞计数,ICU期间痰培养阳性率及带管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在术后当天和第1 d的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别(P>0.05),而密闭式吸痰组术后第2,3 d白细胞计数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痰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带管时间长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开放式吸痰装置发生感染率较低,更适合心外科术后短期带管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时负压10~20kPa与20~40kPa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2005年9月-2007年3月,选择老年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21例,随机分为2组:低压组(n=10,吸引压力=10~20kPa)和高压组(n=11,吸引压力=20~40kPa),分别采用不同吸引负压密闭式吸痰各7d,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24h痰量、24h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等。结果和低压组患者比较,高压组患者24h吸痰量少、24h吸痰次数少、吸痰间隔时间长(P<0.05),而吸痰前后2组患者的SPO2、气道黏膜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高压(20~40kPa)密闭式吸痰的效果好,间隔时间长,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龙文英 《全科护理》2012,10(14):1304-130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需行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及MAP的变化。[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吸痰2 min后的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及MAP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在ARDS病人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 记录患者的心率、收缩压、指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峰压的变化值;两组吸痰前后痰鸣音改善情况、吸痰后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浅部吸痰组患者心率增加值、收缩压增加值、呼吸频率增加值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鸣音改善情况和机械通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吸痰前后患者的舒适度好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 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对气道黏膜损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丹丹  冯婕  白丹 《护理与康复》2009,8(12):993-994
目的比较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对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监护病房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100例患者按人科顺序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声门下吸引,对照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每天声门下分泌物的吸引量及声门下分泌物隐血试验阳性率。结果两组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隐血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法的效果相似,但持续声门下吸引存在声门下与气囊上方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联合俯卧位通气对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8月收治的60例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俯卧位通气联合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俯卧位通气联合密闭式吸痰。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参数、住院期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28 d全因病死率。结果治疗后第1天观察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7天观察组PO 2,PO 2/FiO 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28 d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联合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肺通气、氧合状态,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1例急性呼吸衰竭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11):先进行密闭式吸痰,后施行开放式吸痰;B组(n=10):先进行开放式吸痰,后施行密闭式吸痰.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行不同方式吸痰后2min呼吸系统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种吸痰方式均不影响呼吸系统顺应性(P>0.05),但开放式吸痰可致气道压力升高(P<0.05).结论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无影响;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气道压力,可作为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气管内吸痰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