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杨小清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7-1388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癣,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3.
乳癖证治     
乳癣的发生以肾虚肝郁,冲任失调为本,气滞血瘀痰结为标,可分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和阳虚痰凝3型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OSAS的病例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分析OSA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和分型。结果 532例OSAS患者中痰湿阻滞证222例(41.73%),痰热内蕴证中202例(37.97%),痰瘀互结证76例(14.29%),气滞血瘀证32例(6.02%)。轻度痰湿阻滞证56例,占69.14%,中度以痰湿、痰热的表现为主,重度以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的表现为主。结论 OSAS证候分型多以痰湿表现为主,日久见痰热内蕴,痰瘀互结,气滞血瘀之证。轻度以痰湿阻滞证表现为主,中度以痰湿阻滞证和痰热内蕴证表现为主,重度则以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证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5.
乳癖多由肝、脾、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进而引起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所致。主要可分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冲任失调等证型。临床上各证型多相互转化,病理变化相互掺杂,须分析证型,审慎用药。  相似文献   

6.
化瘀法治疗面部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化瘀法治疗面部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进行阐述。结果:自拟理气化瘀清肺汤治疗证属气滞血瘀之痤疮,自拟化瘀祛痰消疹汤治疗证属痰瘀互结之酒皶鼻,自拟健脾理气化瘀汤治疗证属脾虚湿蕴、气滞血瘀之黄褐斑,自拟理气化瘀散结汤治疗证属肝郁血瘀之扁平疣,均获满意疗效。结论:以化瘀法为主,随证加减治疗面部皮肤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乳癖类似现代医学的乳腺纤维瘤、乳房小叶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病等,其病因主要为情志内伤,思虑伤脾,气阻痰凝,痰瘀交阻,结聚成核,或因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所致。本病临证可分为三型:其一,肝气郁结型:忧思恼怒致肝失条达,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气滞痰瘀互结而成肿核。其二,肝肾不足型:肝肾亏损、冲任失调,痰瘀互结,聚而成核。其三,阴虚痰凝型:肝肾阳虚致阴虚火旺,肺律不布,灼津为痰,痰火循经,瘀结乳房。笔者认为应宜舒肝解郁、调摄冲任、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为本病治则。方用逍遥散灵活变通,拟乳腺Ⅰ号。药用柴胡15g,香附2…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随甲状腺而上下移动,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彭坚认为痰瘀互结是甲状腺结节发生的主要病机,主要由气滞、痰凝、血瘀互结形成“痰瘀互结”。其主张治疗时顾护正气的治本之道,结合运用化痰消瘀、软坚散结之法使其标本兼顾,化瘀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衰核心病机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消渴肾衰之毒繁杂,风、热、水、湿、痰、瘀诸邪内外相引蕴结于肾,皆能积而化毒。然瘀毒者,久病多瘀,瘀久成毒,审毒治瘀,当以“解毒通络保肾,活血化瘀导邪”为大法。根据瘀毒所在部位与性质,总结为“痰瘀上犯者,当复其宣肃”“湿瘀困中者,当调其升降”“浊瘀下注者,当引而竭之”“气滞血瘀者,当行气化瘀”“瘀从寒化者,当温阳化瘀”“瘀与热合者,当清热化瘀”“气虚血瘀者,当补气活血”,故消渴肾衰之瘀毒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文章总结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夹瘀毒的用药经验,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乳癖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乳房部位疼痛和大小不等的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肝经郁热、脾虚痰凝、气虚血瘀以及冲任失和。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乳癖病的发病与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邪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痰为阴邪易阻遏阳气,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阻于乳络导致乳癖病的发生。五脏主疏泄、主行血、主运化、主宣降、主气化等功能失调与痰邪相互作用影响乳癖病的发生。故乳癖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炼液为痰;心脉瘀阻,痰瘀互结;脾虚不运,化湿生痰;肺失宣降,津滞成痰;肾阴阳不足,水泛为痰等致病因素密切相关。痰邪随经阻于乳络发为乳房结块,引起乳房疼痛不适等症状。因此临证治疗乳癖病时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诊疗思路,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在疏肝、散结、化痰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具有理气、健脾、补肺、温肾、化瘀等作用的中药。  相似文献   

11.
从血瘀的病因病机、兼夹血瘀的不同证型的治法与方药等方面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对血瘀证的论治经验。张学文认为血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外邪致瘀、七情内伤致瘀、气血阴阳虚致瘀、痰饮内阻致瘀、各种出血致瘀,临床常见兼夹血瘀的证型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毒瘀结证、风痰瘀阻证,治疗上当予理气祛瘀、补气化瘀、温经化瘀、化痰活血、清热解毒化瘀、祛风化痰与活血通络,全面认识血瘀证对于临床上诸多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并在结合临床经验基础上,制定OSAHS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对102例确诊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确定基本证型,结合PSG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病情轻重程度、OSAH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分型。结果:痰湿阻滞证41例,占40.20%;痰热内蕴证为29例,占28.43%;痰瘀互结证13例,占12.75%;气滞血瘀证19例,占18.62%。从AHI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痰湿阻滞证AHI水平明显低于痰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有显著差异(P〈0.01);痰热内蕴证AHI水平低于与痰瘀互结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气滞血瘀证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痰湿阻滞证和痰热内蕴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HS病情轻重程度与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轻中度患者主要以痰湿阻滞证和痰热内蕴证的表现为主,而重度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痰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肥大从瘀论治五法靖江市中医院(214500)孙聿修[关键词]前列腺肥大,血瘀,化瘀清利,活血行气,化瘀涤痰,健脾活血,益肾化瘀1化瘀清利法本法用于前列腺肥大既有瘀血内阻,又兼夹湿热的患者。湿热之邪久蕴,煎灼血液为瘀,从而形成瘀热互结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闭经是妇科常见病证,其病机多责之肝脾不足,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然痰凝和瘀血胶着互结而致闭经也非鲜见,即所谓“痰与血同属阴,易于交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结”。痰瘀闭经的特点是:患者形体日趋肥肿,腹壁渐厚,面目虚浮,...  相似文献   

15.
周宝宽 《中医研究》2011,24(12):50-51
本文以验案方式阐述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病因病机主要为颈肩劳损,关节、筋脉失养,卫外不固,感受风寒之邪,痹阻经络,气滞血瘀;饮食劳倦,脾失健运,生湿生痰,气血不畅,痰瘀互结;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其常见证型为风寒痹阻、痰瘀互结、血瘀阻络,常见症状为颈部板硬、疼痛不适、眩晕,治疗常采用疏风散寒、益气补血、祛痰化瘀、通络止痛止眩方法,临床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介绍叶品良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前列腺增生症的思路与方法。叶教授从中医整体观出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其分为6种证型论治: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湿热瘀阻型,采用桂枝茯苓丸合蒲灰散、大黄牡丹汤加减治之;脾虚生湿蕴热,下注膀胱,痰瘀互结型,采用桂枝茯苓丸合五苓散、苇茎汤加减治之;肾热移于膀胱,肾阴不足,气化不利型,采用桂枝茯苓丸合猪苓汤、四逆散加减治之;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痰瘀互结型,采用桂枝茯苓丸合真武汤、五苓散加减治之;中气不足,升降失司,痰瘀互结型,采用桂枝茯苓丸合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加减治之;气滞血瘀,阻滞下焦型,采用桂枝茯苓九合桃核承气汤、四逆散加减治之,疗效颇佳,并附验1案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杜旭隆  席武 《四川中医》2008,26(8):87-88
乳腺增生是以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并随月经潮止加重、减轻,有明显的结节、肿块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疾病。其发病机理为“郁、瘀、痰、虚(阳虚寒凝)”致气滞血瘀、乳络阻塞、结连成节、集节成块而成。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气血津液构成人体三大基本物质,由于三者郁滞形成了气滞、血瘀、痰凝三大致病因素,通过三者之间比较瘀血尤为突出·故对此创立治瘀十法.瘀血之记载,始于<内经>如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根据瘀血之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对其病机证治深入阐述,创立了具体治瘀十法,以供临床应用.在临床对瘀血病证的辨证,分清瘀血之症时兼见寒凝经脉者,血热瘀者,气滞血瘀者,水血互结者,瘀滞不行者,瘀血湿停者,瘀血日久积而症者,瘀血出血不止者,瘀血兼风者,疫者入致血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20.
慢性支气管炎与痰瘀关系的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孝萍  孙秀芳 《陕西中医》2001,22(10):607-608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多以痰盛、气促为主 ,而痰阻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交凝、闭阻气道肺络 ,是其病理特点的必然结果。鉴于这种痰瘀相关机理 ,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在辨证治痰的基础上 ,从痰瘀为患考虑 ,加用活血祛瘀通络之品 ,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