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CK20mRNA、CD44v6和PCNA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探讨临床预测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的客观指标。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50例大肠癌患者回流门静脉血中 CK20mRNA,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肠癌癌组织中CD44v6、PCNA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癌组织中CD44v6、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对照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大肠癌组织中CD44v6及PCNA的表达与门静脉中 CK20mRNA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γ1=0.933,γ2=0.906,P<0.05);肝转移组CK20mRNA、CD44v6、 PC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CD44v6、PCNA及CK20mRNA预测大肠癌肝转移,可显著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于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与肿瘤转移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与肿瘤转移相关因子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5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CK20mRNA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癌组织中CD44v6和p53的表达。结果 CK20mRNA阳性表达与癌组织中p53和CD44v6的表达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结论 手术前监测血液中CK20mRNA的表达并结合癌组织中p53和CD44v6表达的检测,对于预测结,直肠癌血行转移和指导术后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和CK20的表达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18例非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良性病变组)门静脉血和外周血CK19和CK20的表达。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血均无CK19或CK20阳性表达。结直肠癌组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均阳性表达者34例(77.3%)。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外周血CK19和CK2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52.3%.门静脉血则分别为59.1%和72.7%,高于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P〈0.05):Ⅲ期结直肠癌患者CK19和(或)CK20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外周血CK19和(或)CK20阳性表达者术后转移或复发率61.5%,明显高于仅在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阳性者的25.0%(P〈0.05)。结论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CK20的RT—PCR检测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有无血行微转移的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笔者采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示CD44v6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survivin主要在细胞质。60例结直肠癌CD44v6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和65.0%。它们与肿瘤临床Dukes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P〈0.05)。提示分别检测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对了解结盲肠癌的牛物学行为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M(apoM)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2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apoM的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例正常肠黏膜、6例肠炎组织、10例肠息肉、2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apo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poM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前者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后者(0.05±0.01比0.19±0.05,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apoM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apoM蛋白表达中位分值为5.5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5,P〈0.05)、肠炎组织(9.75,P〈0.05)、肠息肉组织(11.0,P〈0.01)及正常黏膜组织(10.5,P〈0.05)。未见结肠癌组织中apoM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5)。结论载脂蛋白apoM在肠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水平较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组织中apoM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病人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和门静脉血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mRNA作为血行播散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RT-PCR技术检测63例大肠癌病人门静脉血CK20mRNA表达阳性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标本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病情由Dukes A、B期向Dukes C、D期进展,门静脉血CK20 mRNA表达的阳性率由64.9%升高到96.2%(P〈0.01)。高、中分化肿瘤组织VEGF蛋白阳性率为50.0%,低、未分化时升高到92.3%(P〈0.01)。CK20 mRNA与VEGF作为单项指标测定时,阳性率分别为77.8%和58.7%,联合检测时阳性率显著升高(92.1%)。结论大肠癌病人门静脉血中CK20 mRNA和肿瘤组织VEGF作为衡量大肠癌浸润能力的指标,二者表达分别与Dukes分期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密切。联合检测二者时,敏感性显著提高,可弥补单项指标检测的不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疗对直肠癌CD44v6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6例研究组(术前接受化放疗)及36例对照组(术前未行放化疗)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正常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两组72例患者正常直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D44v6表达均阴性。研究组中CD44v6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72例患者中侵润至浆膜层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组织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侵润至肌层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手术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保肛率80.6%(29/36)明显高于对照组55.6%(20/36)(P〈0.05)。结论:CD44v6在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CD44v6的表达情况是判断直肠癌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疗能有效降低直肠癌组织CD44v6表达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了直肠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同时能使肿瘤降期,提高保肛率,手术并发症无增加。  相似文献   

8.
恶性脑肿瘤中CD44内含子9及CD44v6m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CD44内含子9、CD44v6mRNA在恶性脑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技术检测28例恶性脑膜瘤,25例脑神经胶质瘤及20例脑瘤旁组织中CD44内含子9、CD44v6mRNA的表达并对mRNA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CD44v6mNRNA在恶性脑膜瘤和脑神经胶质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26/28)和88.0%(22/25),明显于高瘤旁组织的5%(1/2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前二者相对含量(mass)值明显高于瘤旁组织。恶性脑膜瘤和脑神经胶质瘤CD44内含子9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旁组织(P<0.01)。结论 CD44内含子9、CD44v6mRNA内含子9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旁组织(P<0.01)。结论 CD44内含子9、CD44v6mRNA对辅助诊断恶性脑肿瘤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细胞粘附分子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探讨CD44v6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手术前至床边辨证并详细记录有关资料。术后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瘀毒结3证型胃癌104例和对照组浅表性胃炎30例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结合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以及CD44v6在各个证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D44v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3%(69/104)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0%(0/30)(P〈0.01)。CD44v6表达强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胃癌不同证型之间CD44v6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在痰瘀毒结证组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肝胃不和证组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显著(P〈0.05),在肝胃不和证组与痰瘀毒结证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44v6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CD44v6差异表达在不同证型转移的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不同证型的转移机制可能存在差异。CD44v6高表达与肝胃不和证和痰瘀毒结证胃癌存在显著正相关。CD44v6是胃癌肝胃不和证和痰瘀毒结证的相关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精氨酸酶在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究其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肠粘膜、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肝转移灶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不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有规律性的变化。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转移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阳性表达率比Ⅱ期癌原发灶组织明显增高(P〈0.05);肝转移灶组织与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精氨酸酶在Ⅲ期、Ⅳ期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及各种转移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1.
Mei TH  Zhang GR  Ma 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47-650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变异型细胞间黏附分子 (CD4 4v6 )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析VEGF、CD4 4v6在 35例Ⅰ~Ⅱ期、2 7例Ⅲ~Ⅳ期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中的表达 ,其中 5 0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12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 ,中、高分化 39例、低分化 2 3例 ;随访 1997年 1月至 1999年 7月期间治疗的 4 2例患者 ,计算 3年生存率 ,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VEGF、CD4 4v6在NSCL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3% (45 /6 2 )、6 9% (43/6 2 ) ,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χ2 值分别为 2 4 2 0 7、2 5 186 ,P均 <0 0 1)。VEGF、CD4 4v6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 ,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χ2 值分别为 7 14 6、5 376 ,P均 <0 0 5 ) ;Ⅲ~Ⅳ期患者的VEGF、CD4 4v6阳性率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 (χ2 值分别为6 392、12 15 2 ,P均 <0 0 5 )。VEGF、CD4 4v6阳性患者的 3年生存率 ,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 (χ2 值分别为 4 36、7 2 1,P均 <0 0 5 )。除TNM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外 ,VEGF及CD4 4v6也为影响患者 3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VEGF、CD4 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和CD44拼接变异体6(CD44v6)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结直肠癌标本、60例结直肠腺瘤标本中OPN和CD44v6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腺瘤、正常组织OP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9%、66.7%、2.8%,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56.7%、2.8%,各组OPN和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状态、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CD44v6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OPN与CD44v6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517,P<0.05).结论 OPN、CD44v6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瘤-癌的转化及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力等密切相关,通过检测两者水平可对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粘附分子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相关性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Gu J  Zhu X  Ye Y  Qu J  Huang L  Li R  Yu Y  Leng X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08-109,I004
目的 检测粘附分子CD44v6、E-cadherin的表达与人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32例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标本中CD44v6和E-cadherin。结果 CD44v6表达与肿瘤分型、Dukes分期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明显相关。E-cadherin在大多数正常粘膜呈阳性表达,而在大肠癌标本中阳性率仅为49.6%,在能转移的病例中阳性率为20%。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组织CD44v6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灶行CD44v6免疫组化检测,对清扫的常规HE染色阴性的782个淋巴结行CK20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病理学指标,对CD44v6在原发灶的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及侵犯深度等的关系,以及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4例早期胃癌患者23例CD44v6染色阳性,6例14个淋巴结内有微转移。23例CD44 v6表达阳性的患者中4例(17.39%)发生微转移,31例CD44v6表达阴性的患者中2例(6.45%)发生微转移。结论: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及侵犯深度相关。CD44v6染色阳性与肿瘤直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侵犯深度相关。原发灶CD44染色阳性与淋巴结微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内镜活检组织CD44v6检测对结直肠癌转移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活检组织CD44v6检测对结直肠癌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活检组织和对照组组织中CD44v6表达。结果 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腺瘤和结直肠癌活检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21.1%、23.2%和63.2%。结直肠癌穿破肠浆膜及转移组(Dukes分期B、C、D期)活检组织CD44v6阳性表达率为70.1%,高于无转移组36.7%(Dukes分期 A),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癌前病变即开始逐渐出现高表达趋势。结论 CD44v6与肿瘤的转移相关,结直肠癌活检组织中CD44v6蛋白可作为一个新的预测结直肠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并在术前决策方面有很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肠癌病人外周血细胞角蛋白(CK20 mRNA)和肿瘤组织VEGF蛋白作为大肠癌肿瘤细胞血行播散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大肠癌术中抽取的外周血CK20 mRNA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并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高、中分化和低、未分化大肠癌病人的CK20 mRNA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30.0%、50.0%和84.6%、92.3%,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DukesA、B期和C、D期大肠癌病人CK20 mRNA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32.4%、56.8%和53.8%、61.6%,无显著性差异(P>0.05)。CK20 mRNA与VEGF作为单项指标测定的阳性率分别为41.3%和58.3%,联合检测时阳性率升至69.8%,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肠癌病人外周血CK20 mRNA和肿瘤组织VEGF可作为衡量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指标;两者联合检测时,敏感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肠癌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探讨CD44v6、PCNA与虚实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组间对照的研究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大肠癌患者51例和大肠息肉患者17例,术前认真辨证,术后标本免疫组化检测各种证型组织中CD44v6及PCNA的表达。结果:息肉组织中CD44v6无表达或呈弱表达,大肠癌组织中CD44v6表达明显增强。大肠癌虚证与实证中有淋巴结转移或全身多处转移的患者,CD44v6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性(P<0.05),实证占85.7%,虚证占46.2%,而PCNA的表达无差异性(P>0.05)。结论:CD44v6、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CD44v6作为细胞黏附蛋白分子,同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可能有关,对大肠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CNA在大肠癌进展期表达具有特征性意义。大肠癌实证中有淋巴结转移或全身多处转移的患者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虚证中的表达,提示CD44v6及转移倾向与邪气的盛衰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胃癌中RhoC和CD44v6及ICAM-1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RhoC、CD44v6和ICAM-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RhoC、CD44v6和ICAM-1在40例胃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hoC、CD44v6和ICAM-1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浸润深度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RhoC与CD44v6和ICAM-1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355,P=0.006;r=0.354,P=0.003)。当RhoC为阳性,CD44v6和ICAM-1两者之一为阳性时,对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62.5%。结论RhoC、CD44v6和ICAM-1的阳性表达预示胃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联合检验以上3种指标有望成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又一种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CD44 variant 6 (CD44 v6) is well known as a useful marker of tumor progression; however, its relationship to prognosis has not yet been elucidat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xpression of CD44 v6 in colorectal cancer to analyze its relationship to hepatic metastasis as well as to prognosis. Tumor tissues were obtained from 42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ho underwent curative resection with follow-up periods ranging from 5.9 to 71.3 months. There were 21 patients (50%) whose tumors were positive for CD44 v6,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CD44 v6 staining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Dukes' classification as well as to hepatic metastasis.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D44 v6 negative cancer (84%) than in those with CD44 v6 positive cancer (31%). Thus, we concluded that CD44 v6 could be a reliable prognostic indicator, as well as a predictor of metastatic potential after curative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