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收集贴壁细胞,随机分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各浓度(10-3mol/L、10-5mol/L、10-7mol/L)组、血管紧张素Ⅱ+缬沙坦组、血管紧张素Ⅱ+PD123319组。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 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为早期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呈浓度依赖方式上调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此作用可被缬沙坦显著抑制,使之接近正常水平,PD123319对此无明显作用。结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介导上调早期内皮祖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不参与血管紧张素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内皮祖细胞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从人脐带血分离、培养、诱导内皮祖细胞分化并鉴定,制备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分泌情况。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抗体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或阻断内皮祖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观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标志基因平滑肌α-肌动蛋白以及合成表型标志基因骨桥蛋白表达变化的作用;进一步观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信号通路(ERK、核因子κB通路)的作用。结果早期内皮祖细胞能够分泌较高浓度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并且较晚期内皮祖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祖细胞高;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能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作用后,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抑制能力明显降低;同时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能够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ERK以及核因子κB通路的活化;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作用后,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ERK、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能力明显降低。结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参与介导内皮祖细胞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ERK、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从人脐带血分离、培养、诱导内皮祖细胞分化并鉴定,分别制备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晚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采用BrdU标记法、蛋白定量、MTT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晚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能力、细胞总蛋白含量、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观察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 (p38、JNK、ERK活化)信号通路以及原癌基因c-myc、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10-6 mmol/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48 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能力、细胞总蛋白含量、细胞存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所占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G1期细胞所占百分率均相应较对照组减少;p38、JNK、ERK活化以及c-myc、c-fos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晚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处理后能够显著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能力、细胞总蛋白含量、细胞存活率的增加以及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转化;同样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也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所致p38、JNK、ERK的活化以及c-myc、c-fos的表达,其中均以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结论 内皮祖细胞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以及原癌基因c-myc、c-f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皮祖细胞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EGM-2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单个核细胞贴壁向内皮祖细胞分化.采用荧光显微镜双染色、流式细胞术鉴定内皮祖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标志物平滑肌α-肌动蛋白、钙调节蛋白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晚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标志基因平滑肌α-肌动蛋白以及合成表型标志基因骨桥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管紧张素Ⅱ(10-6mmol/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48 h后,平滑肌α-肌动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骨桥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从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与血管紧张素Ⅱ组比较,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晚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处理后均不同程度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平滑肌α-肌动蛋白表达减少和骨桥蛋白表达增加,其中以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结论 内皮祖细胞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从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抗体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或特异性阻断剂阻断内皮祖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后,采用免疫印迹、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观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NF-κB信号转导通路和原癌基因c-myc、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阻断后,早期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P38、JNK)、核因子-κB(亚单位P65)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以及原癌基因c-myc、c-fos表达的抑制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内皮祖细胞通过旁分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P38、JNK)、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以及原癌基因c-myc、c-f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表达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分别于术后14天、28天取主动脉组织,并行HE染色观察血管内皮厚度的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主动脉组织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组织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14天及28天血管内皮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瑞舒伐他汀治疗14天及28天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较手术组明显减轻.术后14天及28天,手术组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瑞舒伐他汀组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mRNA和蛋白表达较手术组增加(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后的血管增生,并上调血管内皮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它不仅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生成,而且对出生后微血管新生、损伤血管内皮修复和功能维持中仍然有重要的作用。新近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密切相关,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呈反向线形关系。本文就其与炎症因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管紧张素Ⅱ、尿酸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奥美沙坦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近年研究表明除了稳定、持久的降压作用外,它还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血管微炎症反应、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等机制发挥内皮保护效应。现综述了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作为传统降血脂药物,其降脂外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尤其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生方面。血管内皮祖细胞作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过程,促进血管内皮修复。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及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在高血压中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下降,其机制包括高血压对内皮祖细胞动员的抑制作用,加速其老化或凋亡,损伤血管内皮从而使内皮祖细胞需求量增加等.一些高血压治疗方式如体育锻炼、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具有降压之外的改善内皮祖细胞功能或增加其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环氧合酶2的表达,并探讨阿司匹林和氟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细胞,观察环氧合酶2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氟伐他汀或二者联用药物预处理细胞,观察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环氧合酶2的表达.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环氧合酶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可诱导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环氧合酶2 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为1.0 μmol/L时环氧合酶2表达最强;阿司匹林和氟伐他汀均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环氧合酶2的诱导,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氟伐他汀比较,二者联合应用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环氧合酶2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5);细胞爬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与以上结果符合.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诱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环氧合酶2的表达,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环氧合酶2的诱导,且有协同抑制作用,为指导临床用药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能促进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和分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分化、迁移能力,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激酶(Akt)旁路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从而动员内皮祖细胞。而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能促进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和分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分化、迁移能力,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激酶(Akt)旁路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从而动员内皮祖细胞.而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Ⅱ特异性受体 1阻滞剂氯沙坦对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胸主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大鼠糖尿病模型 ,分别于第 4、8、16周处死动物 ,取胸主动脉环测定乙酰胆碱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并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发现 ,糖尿病大鼠随病程进展 ,其胸主动脉环乙酰胆碱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渐进性下降 ,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升高。提示 ,氯沙坦可明显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但对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无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发生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表达的变化,探讨缬沙坦对其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缬沙坦治疗组。每组分别于术后14天和30天取主动脉组织,通过逆转录酶连反应技术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蛋白表达。结果主动脉球囊损伤大鼠术后14天和30天血管内膜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厚,给予缬沙坦干预14天和30天大鼠主动脉血管内膜较手术组明显减轻。手术组较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缬沙坦能够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mRNA与蛋白表达(P<0.05),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缬沙坦逆转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可能与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表达和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细胞(EC)具有调节血管紧张性及血压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舒张因子及血管收缩因子之间浓度失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参与血压调节,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相关。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治疗,除了有降低血压作用外,其血管内皮功能也有明显改善。本文就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2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2蛋白表达 ,原位杂交法测定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2mRNA表达水平。于给药前和给药后每两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 ,并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实验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各组收缩压均显著高于Wistar kyoto大鼠组 (P <0 .0 1)。给药后第 4周和第 6周 ,5 0mg阿托伐他汀组收缩压明显下降 (P <0 .0 1)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P <0 .0 1)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对照组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2蛋白阳性表达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Wistar kyoto大鼠组 (P <0 .0 1) ,6周后 ,5 0mg阿托伐他汀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蛋白和其mRNA表达明显降低 (P <0 .0 1) ,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2蛋白和其mRNA表达明显高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 ,并对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有双重调节作用 ,即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下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2上调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循环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升高,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而高血压及组织AngⅡ浓度升高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推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相似文献   

19.
Bahlmann  FH  de  Groot  K  Mueller  O  Hertel  B  Hailer  H  Fliser  D  颜丽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13(5):638-638
人体血液循环中内皮祖细胞与内皮功能失调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该项研究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中内皮祖细胞的影响。采用前瞻性双盲平行研究法将1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奥美沙坦(40mg)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均测定循环中CD34^+造血祖细胞(流式细胞术)和内皮祖细胞(体外测定)计数。为证实上述结果,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实验:予20名2型糖尿病患者300mg依贝沙坦治疗12周。与38岁同龄健康人群相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及心肌重构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改善心肌重构可能的新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高血压组、缬沙坦组、阿托伐他汀10 mg/(kg·d)组和阿托伐他汀30 mg/(kg·d)组.测定药物干预后血压变化及全心重量、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蛋白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mRNA表达.结果 (1)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较高血压组血压降低显著(P<0.01).(2)药物干预后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全心重量、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低于高血压组(P<0.05).(3)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较高血压组降低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P<0.01).(4)缬沙坦组、阿托伐他汀组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蛋白表达较高血压组增强.(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各组大鼠心脏组织中均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mRNA的表达,缬沙坦组,低剂量、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较高血压组不同程度增高(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具有改善心肌重构作用,其可能是通过降低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增加心脏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蛋白表达,增加心脏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mRNA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