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平滑肌瘤较少见,本院曾收治2例,报告如下:例1男,40岁,1977年1月因尿频、尿痛、血尿1年而入院,曾以泌尿系感染治疗无效。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顶部有3×4×3cm圆形实质样肿物,诊断为膀胱癌。体检无阳性所见,尿检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3-5/HP。手术时发现膀胱顶部肿物3×4×3cm大,表面有钙盐沉积,基底宽,与腹膜粘连,遂将肿瘤、部分膀胱和腹膜整块切除。术后病理:膀胱平滑肌瘤。例2男,38岁,1984年10月因尿频伴排尿困难,体位变换有助于排尿2年而入院。无尿痛和血尿史。B超提示膀胱肿物,测残余尿量为200m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膀胱平滑肌瘤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2008年收治13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岁 。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4例,膀胱刺激症状3例,血尿3例,下腹部不适2例,无症状1例。13例 均行B型超声和CT检查。11例首次B型超声检查发现膀胱内低回声肿块,3例合并单侧肾积水。 CT示类软组织密度影,平均CT值为45.5Hu。4例行MRI示高信号肿块(T2WI)。7例行IVP检查提 示膀胱内充盈缺损。3例尿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均行膀胱镜检,确定肿瘤2例,提示占位性 病变10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物切除术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经尿道电切1例。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13例均为膀胱平滑肌瘤,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6.5cm。肿物大多表面光滑,切面 质韧、灰白色。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分化良好,无异型性,偶见病理性核分裂相。术后随访6 月~6年,预后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依赖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膀胱憩室癌罕见,本文报告3例。例1,男,69岁,排尿不尽感2年,无痛性血尿及尿频1年,于1979年8月20日入院。曾以前列腺肥大治疗未见效。入院前10天行膀胱镜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口上方2cm处有直径3cm憩室口,内有肿物突出为2×2×1.5cm大小。诊断:原发性膀胱憩室癌?行膀胱憩室及肿瘤切除术,术中证实右输尿管口上方2cm处有3×3×2.5cm憩室内有肿物2×2×1.5cm,浸润憩室全层,肿物表面坏死。病理报告:膀胱憩室癌(移行上皮细胞癌 腺癌Ⅱ—Ⅲ级)。随访1年,死于肺转移。例2,男,67岁,间歇性、无痛性血尿1年于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78年3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胃平滑肌肿瘤16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8-64岁,平均51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11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腹部肿块4例。无任何症状,行B超检查发现1例。病程1-5年。肿瘤生长部位:胃大弯侧10例,其中胃底7例,体部2例,窦部1例。胃小弯侧6例,其中体部4例,窦部2例。16例病人中,14例行胃次全切除术,2例行全胃切除术。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11例为平滑肌瘤,其中6例伴细胞增生活跃,5例被诊为平滑肌肉瘤。肿瘤最大者为16×14×8cm,最小者5×2×2cm。肿瘤腔…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53岁,因绝经3年,阴道少量流血20d而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平位,稍大,表面略呈结节状.B超示:子宫底探及4.6cm×3.2cm×4.4cm肌瘤,呈玻璃样变.行子宫全切除,术中见子宫约8cm×7cm×7cm,形态欠规则,表面有多个小结节状突起.双附件未见异常.病理检查:8cm×7cm×6cm全切子宫一个,已被剖开,肌壁内见多个结节状肿物、界清,切面实性、灰白、编织状,其中一个结节直径约4cm,切面呈黄白色.镜下见:肿瘤由编织状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切面呈黄白色者其肿瘤组织内出现成熟的脂肪组织,呈团块状分布,与平滑肌细胞交错排列,分界清楚(见图1).病理诊断: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一个结节为脂肪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6例胃平滑肌肿瘤。其中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女各3例,年龄30~67岁,主要临表现为上腹部肿块、上腹部疼痛或压迫症状、恶心呕吐及黑便等。X 线检查为胃体肿物或胃癌。6例全部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所见分别为:例1胃大弯向外生长肿块8×8×7 cm,例2胃小弯肿块5×4×4 cm,例3胃体肿块6×4×3 cm,例4胃体圆形肿块直径3 cm,例5胃小弯肿块直径11 cm,例6胃体向外突肿块直径4 cm,破裂出血.病理诊断:例1~4为胃平滑肌瘤;例5,6为胃  相似文献   

7.
例1,女,60岁.主因进食后胸骨后堵闷感1个月于1980年5月4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9年.查:Bp21.3/14.7kPa,食管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贲门上方有一长约6cm~7cm之圆弧形充盈缺损,粘膜光整,透视下钡剂通过顺利,“肿物”对侧壁运动良好.硬质食管镜检查:距门齿32cm之左侧壁可见“肿物”向腔内突出,约5cm×4cm×1.5cm,粘膜光整,略苍白,对侧壁柔软.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术中探查:食管下段未发现肿瘤,降主动脉于第8胸椎平面自左后方向右挤压食管.复习胸片发现降主动脉纡曲压挤食管.术后随访10年,症状无加重.例2,女,65岁.主因进食梗噎感半个月于1985年11月7日入院.外院食管钡餐造影发现食管下段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多发性血管球瘤罕见,临床及病理均易误诊,而导致不当的治疗。病例报告男,16岁,生后即有左胸壁、臀部及右肘前肿物,随年龄逐渐长大、并增多。于1984年7月31日临床诊断为多发性血管瘤入院。体检见左胸壁肿物8×4cm,右肘前肿物4×2cm,左臀部有直径0.5、0.6及0.7cm的肿物三个,左耳前直径0.8cm的肿物两个,左股外侧直径0.2cm的肿物10个。各肿物均自皮肤稍隆起,质软,青紫色,稍压痛。既往健康。内科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无家族肿瘤史。于84年8月7日及17日分别切除左胸壁及右肘前肿物。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肿物切除标本分别为9×5×1.5cm及4.5×2×1cm,无包膜,边界不清楚。切面暗紫色,质软,可见小而不规则的腔隙,有血液溢  相似文献   

9.
膀胱鳞癌少见,我们收治4例,报告如下。4例中,男女各2例。年龄分别为37、59、55和59岁。均有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史(13~35年)。其中1例多次排出结石伴肉眼血尿半年,因结石嵌顿在尿道膜部4小时入院,作膀胱切开取石时见膀胱壁增厚达1.5cm,质硬脆,粘膜粗糙易出血。取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2周后拟行膀胱全切除,因膀胱与骨盆粘连且固定而无法切除。2例因间断性血尿,排出烂肉样组织3~4个月入院。另1例因间断肉眼血尿1年就诊。这3例均行膀胱镜检查,在前壁及在前壁分别见到3、5和4.5cm向膀胱腔突出的广基肿瘤,2例瘤体表面附有脓苔。3例均作了膀胱部分切除,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2例,腺癌、移行细胞和鳞状细胞混合癌1例。肿瘤均侵及深肌层和膀胱周围。其中2例在术后4个月和8个月复发,1例拟行膀胱全切除,因与周围粘连严重而无法切除,另1例拒绝再次手术。4例分别在确诊  相似文献   

10.
迄今未见肠系膜原发异位肾胚瘤报告,亦未见先发现肾外病灶,后发现肾内病灶的肾胚瘤。本院曾报告1例肠系膜原发异位肾胚瘤,但3年后该患者左肾又患肾胚瘤。现再报告如下。男,2岁,腹痛,发烧15小时住院。查体,腹部膨隆,左中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触及一8×7cm肿物,中等度硬,表面光滑,活动稍差。尿常规正常。B超为左侧腹腔90×105mm实性肿物,少量腹水,双肾形态正常。术中见血性腹水约300ml。小肠系膜上有一10×4×4cm肿物,中  相似文献   

11.
吴琨  章文华  李洪君 《癌症进展》2006,4(3):259-261
目的探讨输卵管良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2年~2003年收治的5例输卵管良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0.7岁(26.8~50.1岁),月经均规律,无不育患者。结果5例中仅有1例有盆腔包块。妇科检查均发现附件肿物,直径6~10cm;B超检出4例附件包块,直径2~10cm。肿瘤标志物CA125均正常。术前4例诊断为盆腔肿瘤(其中3例为卵巢肿瘤),无1例诊断为输卵管肿瘤。手术探查发现3例输卵管肿瘤,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另2例子宫肌瘤中1例双侧输卵管稍增粗,另1例双侧输卵管外观正常。5例均施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输卵管囊性腺纤维瘤3例,输卵管囊性腺瘤样瘤1例,双侧输卵管平滑肌瘤1例。术后随诊3年6个月至13年7个月无异常发现。结论本组输卵管良性肿瘤以输卵管囊性腺纤维瘤居多。输卵管良性肿瘤可有盆腔包块的临床表现,但手术前大多误诊为卵巢肿瘤,术中也易漏诊,术中冷冻和术后病理检查方可确诊。输卵管良性肿瘤单纯切除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引言腹膜囊性间皮瘤较少见[1,2],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因腹部肿物半年于2005年8月3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出现中下腹部间歇性轻度疼痛,经用抗菌素治疗症状无缓解。体检:中下腹部可触及直径约4cm大实性包块,质硬,呈结节状,活动度差。B超示:中下腹部探及4cm×3.8cm×3.6cm囊实性占位。于8月8日行剖腹探查术。手术见肿物位于脐下深部,呈结节状,与腹膜和周围骨骼肌组织紧密粘连。病理检查:灰白色肿物1个,4cm×3.6cm×3.5cm,表面呈结节状,不光滑。切面灰白色,呈大小不等的多囊性,囊腔内有灰白色粘稠样物。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状结构和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囊腔内被覆立方上皮,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突向腔内见,图1,少数瘤细胞可见核仁及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囊腔内上皮细胞呈间皮细胞特异性抗原、上皮膜抗原和Kreating染色均阳性,见图2,CEA阴性;囊腔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呈Vi mentin阳性,见图3。病理诊断:腹膜囊性间皮瘤(低度恶性)。2讨论腹膜间皮瘤为较少见的肿瘤[1,2]。可分为腺瘤样瘤、腹膜囊性间皮瘤和恶性间皮瘤。此瘤通常发生在中年女性...  相似文献   

13.
大网膜肿瘤临床罕见,我院1963年~1991年曾收治8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23岁~70岁,平均45.6岁. 病程35h~20a.主要临床症状:腹块4例、腹痛6例,恶心呕吐及发热各2例,腹肌紧张及压痛5例。术中均见大网膜肿物,直径0.6cm~15cm,平均7cm。均作肿瘤切除。镜检:脂肪瘤3例,纤维瘤2例,脂肪纤维瘤、硬纤维瘤、平滑肌肉瘤各1例(附表)。  相似文献   

14.
1病案摘要患者女,56岁,于2005年4月10日因颈前无痛性肿物一个月入院。初诊为:甲状腺双侧肿瘤。患者于7年前因肾癌行右肾癌切除术。查体:一般情况好,甲状腺双侧叶分别可触及一4·7cm×3·2cm和3·0cm×2·0cm的肿物,肿物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功能系列标记免疫分析正常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因尿中带血2个月,以膀胱肿瘤收入院。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可疑+。尿细胞学:找到癌细胞(鳞癌)。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右侧壁见一直径约3cm大小圆形肿物,基底较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膀胱右顶部有面积分别为3cm×3cm及2cm×2cm的肿瘤,两者间距1cm。病理检查:灰黄灰红不规则肿物2个,均带部分膀胱壁,体积分别为4cm×3cm×2.5cm和3cm×2.5cm×1.8cm,均无蒂及包膜。大者切面灰白质硬,未侵及肌层。小者表面坏死,切面灰白灰红质稍韧,侵达深肌层。镜下检查:大者:瘤细胞多角形、梭形,胞浆宽,嗜伊红,异型明显,可见瘤巨细…  相似文献   

16.
胸膜间皮瘤是发生于胸膜间皮细胞少见的肿瘤。局限性恶性间皮瘤更为少见,该病可累及肺、肋骨、心包膜、膈肌。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报告2例如下:例1.女,20岁。以持续左胸前钝痛2年于1988年5月1日入院。体检:左胸前第6肋肿物隆起6×4.5cm,轻压痛。血沉 30/小时,血胆碱酯酶150IU,胸片:左胸腔实质性阴影10×10cm,第6肋骨破坏3×2cm。术前诊断:左胸壁恶性肿瘤。于1988年5月13日在气管插管静脉内麻醉下行左胸壁肿瘤扩大切除术,距肿物5cm作棱形切口20×10cm,第4肋间进  相似文献   

17.
脐尿管癌较罕见,文献介绍迄今共约150例,国内仅见10余例报告,查阅文献尚未见脐尿管膀胱多原发癌病例。现报告1列如下: 患者男,55岁。因间断性全程肉跟血尿2个月入院。经B超发现膀胱前壁有5.5×5.8cm实质光团反射,内部回声不均。膀胱前上方见6.8×3.2液性肿物。膀胱镜检见膀胱前壁近顶部有约5×4cm菜花状肿物。1990年3月21日行膀胱癌切除术。下腹正中切开腹壁后于螃胱前上方发现10×5.5×5cm与膀  相似文献   

18.
膀胱鳞癌少见,占膀胱肿瘤的3%~6.7%.而膀胱转移性鳞癌则更罕见,兹报告1例.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终末无痛性肉眼血尿、间歇发作2个月伴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进行性加重,于1992年1月8日入院.即往史:4年前因患肺鳞癌行左上肺叶切除术,术后曾用VCR,5—Fu及CTX化疗6个疗程,剂量不详,多次复查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入院检查:双侧锁骨上淋巴结不大,尿常规BLD(?),血肝肾功能正常.胸片示:左肺舌叶炎症左侧胸膜肥厚.B超检查:肝及双肾(一),膀胱右侧壁肿物约4cm侵犯肌层.IVP双肾及输尿管显影正常,膀胱右侧壁约4.7cm×2.5cm充盈缺损区.膀胱镜检:膀胱容量约150ml,右侧壁广基实性肿物,约4cm×3cm×3cm,结节状,表面附  相似文献   

19.
肠代膀胱肿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肠代膀胱的肿瘤发生已引起较多学者注意,但国内报道尚不多见,我院近期收治可控性盲肠膀胱肿瘤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58岁。1986年2月因肉眼血尿入院,诊断为膀胱多发性肿瘤并行全膀胱切除及可控性盲肠膀胱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Ⅱ级,浸润浅肌层。1995年2月(即尿流改道术后9年)因再次肉眼血尿持续3月入院,B超、CT及ivu均显示肠代膀胱内有一新生物,约3cm×4cm×5.5cm大小。诊断为肠代膀胱肿瘤,于1995年3月4日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肠代膀胱腔内近右输尿管开口处一乳头状新生物,约5cm×5cm×5cm大小,表面有绒…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63岁。因右耳内无痛性肿物 4个月余就诊。临床诊断 :右外耳肿物性质待查 ,术中见肿物位于右外耳道后壁 ,大小约 1cm× 1cm× 1cm ,肿物隆起 ,质地中等 ,界限清楚 ,表面复以皮肤 ,尚光滑。病理检查见灰红色碎组织一块约 1cm× 1cm× 1cm ,质嫩。镜检 :肿瘤组织由基底细胞样细胞排列成实体片团状 ,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筛孔状腺样腔隙 ,腔内含有嗜伊红物质 ,在上皮团与腔隙样结构周围可见短梭形的肌上皮样细胞围绕。肿瘤间质中纤维组织呈黏液样及透明变性。病理诊断 :右外耳道原发性腺样囊性癌讨论 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