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内容: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温热病邪致病特点;温病发病因素;温病发病类型及特点。现将重点问题归纳如下: 一、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意义温病病因学说内容——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简称温邪)。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它具有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等特点。温病病因学说实际意义——温病病因学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55-357
温病以清热为正治,但通过佐以温性药物,寒温同施,可起到调畅气机、开通内外、迅速恢复脏腑生理功能等作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上焦温病温邪犯肺、中焦温病湿热阻滞及温病发热、温毒疮痈病证的寒温同施法意义和方药应用,并提出了使用本法的注意事项及在温病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前瞻。  相似文献   

3.
标准化的动物模型的复制是保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重现性、创新性、先进性及科学性的基本前提.温病湿热证是湿热类温病的基本证型,因此建立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对于研究湿热类温病十分重要.笔者将温病湿热证的模型进行了归纳,关于未来进一步研究温病湿热证模型提出了几点思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温病学认为多数温病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甚至有些温病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引起流行形成瘟疫,给全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而对温病除了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外,还必须重视预防。目前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因此中医温病相关的预防方法、措施及认识对该病预防也有重要意义。今就有关温病预防的意义、重要性及方法介绍如下,以求对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中辨证论治温病的方法、特色及贡献.即温病初期,治宜疏利透达;温病中期,善用汗吐下三法;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复液.  相似文献   

6.
蒙医温病学为蒙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病、发展、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无不包含着时间医学的基本思想。本文从蒙医温病病因、温病病理变化、温病诊断、温病治疗与预防等方面对蒙医温病学中的时间医学思想进行探析,以求能对蒙医温病的诊治预防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温病类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参考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对温病古籍知识进行多维度描述,对温病古籍中词和术语的提取,通过语义属性关联形成温病古籍知识体系,描述温病古籍所蕴含的知识及内在联系,并基于此构建温病古籍知识检索系统,实现温病古籍知识的可视化深度检索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温病发热的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温病学由原来侧重文献及临床研究过渡到重视实验研究的阶段。通过温病卫气营血及相关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温病治则、治法、方药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温病学的理论实质,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科学依据,使温病学研究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本文仅就 10年来温病发热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次。 1温病发热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1983年,四川医学院熊氏 [1]首先报道用大肠杆菌注射复制温病卫气营血证候模型,此后围绕温病模型的建立展开了广泛研究。 1.1温病卫、气、营、血分证模型 陕西中医学院刘氏等 [2]完成了“…  相似文献   

9.
温病六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致病,多伤津耗液,故许多医家在治疗温病时多强调“袪温邪、保阴液”。然而在温病中,郁证亦不少。因此在处理温病时,也应该注意温邪致郁的一面。文章以朱丹溪的六郁理论为基础,对温病郁证的理、证、治三大方面作一阐释。认为温邪可导致六郁的形成,在治疗温病郁证时,必须同时兼顾温邪及郁证两大方面。另“温病六郁”也揭示了温病中的正邪消长实离不开气、血、津液等三大方面,对温病辨证体系的发展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五个方面 ,即 :详论温病之意义性质 ,主张“伏气”温病说 ,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五脏 ,注重温病兼夹证诊治及临床治则及用药特点 ,论述了陈任枚治疗温病临证特色。同时兼论广东非典型肺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正> 《温病贯珠集》一书,广泛搜集温病大家王孟英的温病医论、医案和方药,分学术贡献、论治经验及方药述略专题介绍,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王孟英温病理论及诊治经验的唯一专著,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教学与临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全书近30万字,施仁潮编著,潘澄濂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陆翔 《中医杂志》2011,52(11):907-909
恽铁樵著《温病明理》,从规范病名出发,遵循"一切热病皆伤寒之谓说"的观点,反对"温病自口鼻而入说"及"三焦辨证",甚至指责温病医家所创立的方剂"无有是处"。恽铁樵温病观的形成,与其不幸家庭遭遇及与其经学背景下形成的遵经思想有关,亦与当时温病学盛极而疲、伤寒学回潮的学术背景有关。分析恽铁樵的温病观对于当今中医理论创新及病名规范均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温热暑疫全书》全面反映了清代医家周扬俊论治温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故从辨明温病与伤寒、阐发温病发生与证治、总结温病危候脉证、细析热病与暑病之异同及阐明疫病发生与治疗等5个方面对周扬俊论治温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证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温病要义     
温病学说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这是清代医者的卓越的贡献。从叶天士口授温证论,到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王孟英编温热经纬,以及其他温病研究者的努力,温病学说普遍的被医家所学习,在临床实践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写下了清代医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本篇分为五点来论述:(一)什么是温病;(二)温病学说的发展;(三)温病所包涵的疾病;(四)温病的证候群、诊断及治疗;(五)一些温病学家的生平及其著述;(六)附论温病学说的几个问题。在一九三五年,我编写了一本温病论衡,现在选取原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急性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中医诊治温病,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对中医治疗急性感染的实验研究却开展的较少。近几年来,国内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从整体角度对温病病理及中药治疗温病的机理作了一些探讨,取得了不少成绩。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一、病理研究温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和有关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为了进一步探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  相似文献   

16.
疫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一类疾病。本文通过对王履关于疫病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阐释王履疫病理论创新及其对后世影响。针对金元时期大多数医家将温病混作伤寒立论,王履从概念、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上对伤寒、温病加以区别,并指出伏邪为温病的病因,提出了温病“感天地恶毒异气”的病因观,认为温病的主要病机为郁热自内向外透达,治疗上主张清里热为主,兼用辛凉解表之法,善于运用“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医治温病;同时发挥寒疫致病理论,指出寒疫的病因为时行不正之气及重感异气所致。其对温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促进了明清温病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正温病主要是指急性外感发热性传染病,以及若干流行病、时令病等。"温病"名称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民疠温病"及"温病乃作"的记载~([1])。《黄帝内经》还对温病的病因、脉证、治疗原则等均有不少零散的记述。其后,《难经》~([2])写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湿温、热病、温病三者成为后世温病学中的重要病症。  相似文献   

18.
刘蔚楚,广东香山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温病频繁暴发,百姓死于温病者难以计数,刘蔚楚在研究前辈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的气候环境特点,形成自己治疗温病的独到见解。刘氏将其治疗温病的过程及用药思路整理成医案投稿于《奉天医学杂志》。通过研究《奉天医学杂志》中刘蔚楚治疗温病的医案,探讨刘蔚楚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9.
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热与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07例温病卫气营血证候患者四肢五腧穴的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温病患者穴温比值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再次证实了温病卫、气、营、血证候演变而加深。比值作为厥的客观指标,为判断温病的预后及疗效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谭强  龙永婷  易琼  艾儒棣 《四川中医》2008,26(11):53-54
本文对"伤寒起于下,温病起于上"提出质疑,从二者病因、初期症状、治法方药及伤寒温病之本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认为伤寒温病皆起于上,皆起于表,皆起于风,本于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