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者行冠脉造影及其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105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一步行冠脉造影检查,结合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研究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的相关性。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比无症状心肌缺血更多的与冠脉狭窄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 ,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动态心电图检查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在临床上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48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将动态心电图的记录结合患者的生活日志进行详细诊断,最后得出相应诊断结果。结果对患者持续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发现缺血性ST-T发生改变的有35例,占72.9%。缺血性ST-T发生改变为98阵次,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75阵次,占76.5%,有症状心肌缺血为23阵次,占23.5%。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在发生率方面相比,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较高(P<0.05),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心肌缺血时患者心率方面,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肌缺血这一病症来说,动态心电图检测是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其对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控冠心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通过记录探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病率、发病规律、发病时间、发病情况,并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指导临床治疗来体现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进行24h监测。结果 116例冠心病患者有108例发生心肌缺血(病发率93.1%),检测出的心急缺血共发作562次,其中有482次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发率85.8%);ST段下移在早上6-12点之间最为频繁,在0-6点出现率最低;夜间心肌缺血阀的变异值出现上升,ST段下移持续时间长;心率加快,引发严重的心肌缺血。结论动态心电图对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有较为理想的诊断效果,属于非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动态心电图检查的6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50例心肌缺血,其中4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0例有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5.7%(36/42)、特异性77.8%(14/18)。结论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薛娜 《中国实用医药》2013,(36):221-221
目的:观察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记录ST段压低情况。结果250例冠心病患者中检查出心肌缺血患者228例,发生率为91.2%,其中无症状患者发作次数(72%)明显高于有症状患者发作次数(28%),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在白天的ST段变化及其血阈变异性情况和夜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有效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症的监测手段,可为临床治疗提高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6月-2013年4月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118例,其中绞痛42例,无心肌缺血患者35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41例。观察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血性 ST 段压低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ST 段压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特异性强,敏感性比其他机器高、更精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为现在最先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4例临床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中,心肌缺血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于6:00~11:00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心肌缺血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对早期检出S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结果经过两种诊断方法检测以后,140例患者和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发作符合要求,符合率100%,其中有122例患者是无症状心肌缺血,占87.14%;98例患者和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发作要求相符,符合率70.0%,其中包括67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占47.86%。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符合率及检测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差异显著,据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P<0.01)。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的提高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疾病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通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360例资料分析。发现正常动态心电图83例(23%);心律失常241例(66.9%);缺血性改变45例(12.5%,其中41例(91.1%)为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9例合并有心律失常。分析提示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的心律失常检出出率较镐,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远较心绞痛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已经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统计分析其ST段压低的阵数、当时是否存在自觉症状及存在的持续时间。结果 92例为缺血型ST段改变,占92%。其中,34例为自觉症状者,占34%,66例为无症状者,占66%。共发现300阵的ST段压低,其中,有症状为92阵,占30.67%,无症状为208阵,占69.33%。结论在冠心病诊断时,无症状性的心肌缺血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后的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SMI提供依据。方法 2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其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 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检出率为93.9%,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VS 23.6%,P〈0.05)。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0%VS 17.0%,P〈0.05)。SMI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共131例(79.4%),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20.6%);白天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心率[(88.2±6.5)次/min VS(79.6±6.2)次/min,P〈0.05]。165例SMI患者中男性96例,女69例,男性平均心率略高于女性,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5.8)次/min VS(80.6±5.4)次/min,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地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缺血型ST-T改变70例、336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58阵次(76.8%),发作时间高峰在6:00~22:00(74.8%)。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为病情的早期判断及及时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3,(19):191-192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2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为90.00%,高于常规心电图5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阳性率(75.56%、76.67%、34.44%、20.0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45.56%、46.67%、8.89%、6.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率,协助临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运动平板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ECG testing,TET)对CohnⅠ型无症状心肌缺血(sli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拟诊的145例CohnⅠ型SMI进行TET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观察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TET诊断CohnⅠ型SMI的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67.2%,准确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78.9%,阴性预测值为82.0%;多支冠状动脉病变TET阳性率与单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2个危险因素组TET检查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无/1个危险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TET假阳性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ET对CohnⅠ型SMI的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较高,与SMI的危险因素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苏杭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0):3145-3147
目的 对比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心内科接诊的80例符合SMI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诊断.诊断后,对两组患者SMI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实验组患者的阳性反应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SMI阳性检出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阳性反应发作时,会出现规律性的活动,发作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律.结论 采用Holter可连续记录受检者24~48小时的心电变化,记录仪轻巧,检查期间受检者随身携带而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尤其对SMI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6.
李英  郝玉明  王娜 《河北医药》2010,32(19):2643-2645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改变与脑梗死、心肌缺血的关系;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合并心肌缺血组103例(A组),无心肌缺血组53例(B组),患者均行颅脑CT和检测CTNI值并行动态心电图。结果 A组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者(P〈0.05);糖尿病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为脑梗死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发生率高,且无症状心肌缺血占比例较大。cTnI做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敏感指标,在脑梗死时出现阳性提示存在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7.
桑叶  寇艳  张杨  徐培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55-275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阈(MT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记录73例冠心病患者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的MIT及其变异性(IV)、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Tmi)和ST段最大位移(STm)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73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检出心肌缺血650次,其中600次属无症状心肌缺血,92.8%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夜间MTT值较低,但缺血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明显重于昼间(P〈0.01)。结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及给药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holter对23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218例有缺血型ST改变(91.6%),其中72.48%的缺血性ST改变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占27.52%.结论 holter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杨文珍  郑剑峰 《哈尔滨医药》2011,31(6):409+411-409,4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用DCG记录96例冠心病患者ST段下移阵次数、ST段下移持续时间、当时有无症状、发作昼夜时间规律及发作前后心率的变化。结果缺血性ST段下移336阵次,其中无症状发作246阵次,有症状发作9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5.4~12)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14~24.6)min/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是临床上诊断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都较高,大大提高了SMI的检出率,为目前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