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雷奈酸锶联合钙剂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对骨痛、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作用,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被随机分为雷奈酸锶+钙剂组(SR+Ca组,62例)和钙剂组(Ca组,62例),进行开放、对比研究。雷奈酸锶+钙剂组:雷奈酸锶2g/d,口服,同时口服钙剂600mg/d;Ca组:钙剂600mg/d,口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腰背部自发性疼痛的VAS评分、L1-L4椎体、股骨颈、Wards三角、桡骨远端的BMD值及T值,并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雷奈酸锶+钙剂组VAS评分明显改善,低于钙剂组,但骨痛缓解过程较为缓慢;雷奈酸锶+钙剂组L1-L4椎体、股骨颈、Wards三角、桡骨远端的BMD值及T值在治疗后6月及12月较治疗前上升显著,明显优于钙剂组(P<0.01)。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钙剂组明显高于雷奈酸锶+钙剂组。雷奈酸锶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及腹泻,钙剂组主要为便秘。结论雷奈酸锶对骨痛的缓解作用较为缓慢,但经过足够的疗程依然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它能有效提高骨质量,降低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副反应少,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甲状旁腺激素(1-34)(PTH)、雷奈酸锶(SR)、唑来膦酸(Z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 1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PTH组、SR组和ZA组,进行开放、对比研究。SR组每天口服雷奈酸锶2 g/d;PTH组每天皮下注射20μg的PTH(1-34);ZA组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前、后6个月及1年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腰背部自发性疼痛的VAS评分、L_(1-4)椎体、股骨颈、Wards三角的BMD值,并观察治疗期间三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PTH组和SR组VAS评分明显改善,低于ZA组;PTH组L_(1-4)椎体、股骨颈、Wards三角的BMD值在治疗后6月及12月较治疗前上升显著,明显优于SR组及ZA组(P0.05)。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PTH组低于SR组及ZA组。三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SR和ZA都可以有效降低VAS评分,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且药物副反应少,其中以PT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利塞膦酸钠不同给药方式在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共纳入72例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38例为口服利塞膦酸钠每日5 mg;34例为每周35 mg口服,随访1年。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1~L4椎体骨密度值和骨转化指标,并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口服利塞膦酸钠治疗后,患者L1~L4椎体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较治疗前上升显著,每日口服组和每周口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的骨转化指标和骨折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观察口服利塞膦酸钠治疗后1年,每周口服35 mg与每日口服5 mg比较,均能有效地提高骨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雷奈酸锶结合钙剂对颈髓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疼痛评分(VAS)、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本科收治的颈髓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钙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雷奈酸锶联合钙剂进行治疗,共6个月。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及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及1型胶原羧基端降解产物(β-CTX)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后,治疗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TX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1N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奈酸锶联合钙剂可有效减轻颈髓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性疼痛程度,提升患者骨密度,改变骨代谢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雷奈酸锶联合鲑鱼降钙素针剂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入院后第1天接受雷奈酸锶联合鲑鱼降钙素针剂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疗程后评定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检测患者骨密度及骨钙素(BG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 Laps);并观察治疗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与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骨密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血清BGP和β-Cross Laps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P0.05),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奈酸锶联合鲑鱼降钙素针剂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较好,能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血清BAP和CTX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脉冲电磁场结合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日常活动能力和骨密度等的影响.方法 收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70例.年龄50~90岁,平均(68±15)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6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采用BG100-A型骨质疏松治疗系统联合维生素D和钙剂口服,对照组采用单纯钙剂和维生素D口服,连续治疗至少60 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VAS疼痛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骨密度.结果 ①治疗组VAS评分在治疗后1月即开始下降,治疗后2月VAS评分进一步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 治疗后1月治疗组ADL评分升高,治疗后2月ADL评分进一步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 治疗后1月治疗组骨密度即升高7.9%,治疗后2月治疗组骨密度进一步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 脉冲电磁场可显著提高骨密度,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骨痛,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患者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66例,其中女性60人,男性6人,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69.5±9.8)岁。所有纳入老年患者均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给予静脉应用唑来膦酸5mg,同时口服骨化三醇及钙剂治疗;对照组34例,仅口服骨化三醇及钙剂治疗;在治疗组中,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VAS疼痛评分、骨代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治疗后骨密度升高值、VAS疼痛评分下降值、骨代谢标志物PINP和β-CTX下降值的变化。观察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骨密度值和VA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骨密度值明显增加(P0.05),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PINP和β-CTX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P0.05),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INP和β-CTX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用药后出现5例发热,2例流感样症状,均在2~3 d内消失。结论唑来膦酸可以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能够显著改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日常生活活动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70例。年龄50~88岁,平均68±15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HX2010型脉冲电磁场骨质疏松治疗系统联合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治疗,对照组采用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治疗,连续治疗2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VAS疼痛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4周治疗组VAS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无差异,治疗后4周ADL评分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两组骨密度无差异,治疗后24周骨密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脉冲电磁场可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痛,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奈酸锶对磷酸钙骨水泥强化的大鼠骨质疏松椎体骨质量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20只12周龄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制备骨质疏松模型。4周后再行L_4椎体磷酸钙骨水泥(CPC)强化术,随机分为两组:雷奈酸锶组给予雷奈酸锶混悬溶液灌胃,剂量为900 mg 1 (kg·d);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重量生理盐水灌胃,再饲养8周后处死两组大鼠,分离取L_4椎骨测量L_4椎体骨密度,显微CT分析L_4椎体骨微结构相关指标,包括骨小梁体积分数(BV/TV,%)、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mm)、平均骨小梁数目(Tb.N,1/mm)、骨小梁分离度(Tb.Sp,mm)、骨小梁结构异性程度(DA)并进行椎体压缩实验。[结果]雷奈酸锶组处理8周后,雷奈酸锶组大鼠L4椎体骨密度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0.202±0.003) g/mm~2vs (0.173±0.002) g/mm~2,P0.05];骨微观结构方面,雷奈酸锶组大鼠L_4椎体BV/TV、 Tb.N明显升高,而Tb.Sp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压缩实验中,雷奈酸锶L_4椎体最大压缩负荷(Max.L)和刚度(S)均显著大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奈酸锶能增加磷酸钙骨水泥强化的大鼠骨质疏松椎体骨量,改善骨微观结构,提高椎体的抗压缩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雷奈酸锶对小榄地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4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被随机分为雷奈酸锶+钙剂+骨化三醇组(SA),阿伦膦酸+钙剂+骨化三醇组(AL),钙剂+骨化三醇组(CA),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分别在用药前、用药6个月、用药12个月测定受试者的骨密度及血骨转换生化指标。结果药物干预6个月,SR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增加显著高于AL及CA组(P0.05),AL组显著高于CA组(P0.05);各组血清β-CTX均降低,SR组及AL组降幅显著高于CA组(P0.05);SR组及CA组血清PINP及OC均升高,AL组降低,AL组与CA组及S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R组升幅显著高于CA组(P0.05)。药物干预12个月,与基线相比较,SR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增加显著高于AL及CA组(P0.05),AL组显著高于CA组P0.05)。与基线相比较,各组血清β-CTX均降低,SR组及AL组降幅显著高于CA组(P0.05);SR组及CA组血清PINP及OC均升高,AL组降低,AL组与CA组及S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R组升幅显著高于CA组(P0.05)。雷奈酸锶治疗组有3例(9.1%)患者因恶心及纳差而退出研究,阿伦膦酸组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雷奈酸锶疗效优于阿伦膦酸钠,雷奈酸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影响长期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柱结核是骨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老年性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甚至伴发骨质疏松。而结核病是否会引起患者骨量减低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通过对脊柱结核患者和健康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的分析比较,探讨脊柱结核与骨量减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10例脊柱结核患者和98例健康正常人。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正位腰椎(L3-L4)及左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角、整体髋的骨密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I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TX)。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三角、整体髋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脊柱结核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在骨生化指标方面,脊柱结核组CT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脊柱结核患者腰椎及左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三角、整体髋骨密度与CTX水平呈负相关(P〈O.05)。结论:脊柱结核可能会导致骨量减少,其发生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促进骨吸收有关;骨质疏松预防性治疗可减少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雷尼酸锶(SR)对尾吊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用3月龄雄性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全程对照组(A组)、尾吊时服用SR组(B组)、尾吊后服用SR组(C组)、全程服用SR组(D组)、尾吊后对照组(E组),共8周(其中尾吊4周)。分别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行骨密度检查及骨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尾吊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活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骨密度、最大压缩载荷、最大三点弯曲载荷均比A组低,经过SR治疗后各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但尾吊后服用SR组和全程服用SR组效果相当且优于尾吊时服用SR组。结论雷尼酸锶对尾吊大鼠骨质疏松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及临床评价标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并确诊的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60人,治疗组选择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进行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药物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及腰椎骨密度检测法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评价,在治疗3个月之后收集并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腰椎骨密度及其变化,对比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经过3月的治疗后,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3.1%,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1.3%,两组对比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治疗骨质疏松症对于缓解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腿疼痛及提高腰椎骨密度有明显的疗效,因此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并推广,促进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骨密度(BMD)脊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86例脊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前BMD的不同分为A组(BMD〈—2.5 S,n=54)和B组(BMD≥—2.5 S,n=3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椎体骨水泥填充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6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骨水泥填充优秀率高于B组(P〈0.05),填充效果更为理想。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不同BMD脊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疗效良好;在椎体骨水泥填充满意度方面,BMD更低的患者似乎更有优势,BMD可能是影响椎体骨水泥填充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trontium rane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in Taiwan. In this 12-month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125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were randomly given either strontium ranelate 2 g daily or placebo. Lumbar spine, femoral neck, and total-hip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nd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were measured; adverse events and tolerability were recorded and assessed. Subjects treated with strontium ranelate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BMD of 5.9% at the lumbar spine, 2.6% at the femoral neck, and 2.7% at the total hip, while the placebo group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at 12 months. Serum level of a formation marker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6 and 12 months. Thus, although the sample size and the treatment duration of this study could not show its effect of reducing osteoprotic fractures, strontium ranelate showed bone protection effects by increasing BMD and concentrations of a bone formation marker. Safety assessment revealed adverse events were mild an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placebo.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疏宁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124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骨疏宁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分别检测两组受试者腰椎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VAS疼痛评分以及骨代谢指标。结果治疗前,各组受试者骨密度、VAS疼痛评分以及骨代谢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治疗组骨痛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两组L1~4椎体、股骨颈的BMD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两组血清I型胶原N端前肽(type 1 collagen N terminal peptide,P1NP)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水平明显下降,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P1NP及CTX水平改变更为明显(P0.05)。结论骨疏宁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女性骨密度及降低VAS评分,且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异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金天格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钙尔奇D3片比较。方法 1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均为我院骨科门诊病人,全部经过临床及双光能X线检查测骨密度确诊,按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观察组(金天格组,n=80)口服金天格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钙尔奇组,n=80)口服钙尔奇D3片(每次1粒,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9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时的症状进行评分,对治疗前及治疗9个月时骨密度进行测定,通过症状评分和骨密度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估,总结其疗效。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时均常规行肝功、肾功、血钙等检查。结果 两组病人均全部得以随访,无失访。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等症状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时及治疗9个月时两组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等症状评分与治疗3个月时相比有进一步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9个月时较治疗前腰椎及股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腰椎及股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腰椎及股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均有少数病例出现口干、便秘不良反应,无高钙血症、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 金天格胶囊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可以缓解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等症状,并能显著增加骨密度,改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变化、影响因素及骨质疏松诊断率,为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169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1-4椎体、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及全髋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组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及T≤-2.5SD所占百分比,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部位骨密度影响因素。结果各部位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股骨颈及Ward’s三角、全髋部位的骨密度下降幅度较大,腰椎部位骨密度下降相对平缓。随着年龄增长,腰椎和髋部骨质疏松检出率增加。其中在50~59岁年龄组中,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的部位是L1-L4正位,在60岁以上的年龄组中检出率最高的部位是Ward’s三角。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1、L2、L3、L4、股骨颈、Ward’s三角及全髋部位骨密度均与BMI呈正相关,除L3、L4外,所有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L3、L4部位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及空腹C肽有关。各部位骨密度与空腹血糖、HbA1C未见相关性。结论随年龄的增长,绝经后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腰椎正位(L1-L4正位)和Ward’s三角分别是50~59岁及60岁以上女性诊断骨质疏松最敏感的部位。影响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BMI。低体重、高龄的糖尿病女性因定期检查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aspirin,ASP)联合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SR)治疗对成骨细胞及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骨量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 首先观察ASP、SR以及SR+ASP治疗对MC3T3-E1细胞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的影响;然后通过双侧去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随后去卵巢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河北地区不同年龄健康男性不同部位骨密度(BMD)与体成分的关系。方法 225名受试对象年龄20~79岁,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其中20~29岁28名,30~39岁35名,40~49岁40名,50~59岁42名,60~69岁39名,70~79岁41名,均检测正位腰椎(L2~4)、股骨(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转子间)BMD,同时测定全身各部位肌肉和脂肪含量。结果各年龄组体质量指数(BMI)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男性在40~49岁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00%,50~59岁组为13.04%,60~69岁组24.39%,70~79岁组41.86%。30~39岁组各部位BMD均为最高值,且在股骨颈、Ward三角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29岁、40~49岁、50~59岁间各部位BMD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60~69岁组L2~4、股骨颈、转子间BMD均明显高于70~79岁组(P〈0.05);30~39岁组躯干、腿部、总肌肉含量均高于其他年龄组,但与40~49岁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50~59岁与70~79岁组比较,躯干、总肌肉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脂肪含量随增龄虽有增加趋势,但仅70~79岁组躯干、腿部、总脂肪含量较20~29岁、30~39岁组明显增加(P〈0.05),其他年龄组各部位脂肪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L2~4、股骨均值BMD均与BMI、所对应的肌肉含量、年龄关系密切,与所对应的脂肪含量无相关性。结论河北地区健康男性各部位骨密度均随增龄逐渐降低,无快速骨量丢失期,各部位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之间,各部位肌肉含量均与BMD有明显相关性,与脂肪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