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小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并评估其疗效。方法为65例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肝癌患者、79个特殊部位肿瘤行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术(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肿瘤位于肝脏表面、近膈顶、肝门部、邻近胆囊、胃肠等空腔脏器,平均直径为2.162±0.6417 cm。结果 65例均成功施行LRFA治疗,单个病灶平均布针为3次,平均LRFA时间为39.2±7.0 min,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大出血、胆漏、胃肠道烧灼、膈肌损伤、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4~11天,平均8.3 d。术后一月复查,34例术前血清AFP阳性的患者均下降到正常范围、超声检查或螺旋CT增强扫描病灶完全坏死率达100%。随访1~24个月,3例发现肝内新病灶,复发时间为5~22个月,再次采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结论 LRFA为特殊部位小肝癌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经济、微创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1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1年5月对23例特殊部位肝癌在全麻下行LRFA,其中原发性肝癌19例,转移性肝癌4例,单发肿瘤15例,多发8例,肿瘤直径(3.8±1.1)cm,热辐射损毁范围一般超过肿瘤直径0.5—1cm。结果23例均安全完成LRFA,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9.2±4.3)min,手术时间(98.7±21.5)min,出血量(80.6±21.8)ml。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瘤体完全消融率达100%。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21/23)、80.9%(17/21)、76.4%(13/17)。6例术后复发,复发率26.1%(6/23),复发时间术后2~18个月(平均7.5月);10例死亡: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5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对于特殊部位肝癌LRFA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病人的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病人行腹腔镜射频消融(LRFA)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25例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病人在全麻下进行了LRFA治疗。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52·2±11·9)岁。术前经超声、螺旋CT或MRI等检查共发现瘤体38个,平均肿瘤直径(3·8±1·1)cm。肿瘤均位于肝脏表面、肝左外叶或邻近胆囊等空腔脏器。肝功能均为ChildA或B级。合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例,糖尿病2例,凝血功能障碍5例。术中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25例病人腹腔镜及术中超声检查共发现瘤体41个。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LRFA治疗,同时行胆囊切除术5例。平均手术时间(72·5±27·6)min。未出现出血、胆道、胃肠道及膈肌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扫描证实,肿瘤完全坏死率达100%。随访6~32个月(平均18个月),1例发现肝内新病灶,3例射频治疗部位复发,l例死于肿瘤复发及肝功能衰竭。结论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病人行LRFA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肿瘤位于肝脏脏面不适于在B超引导下进行射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12例,转移性肝癌3例,肝癌破裂出血4例,全身麻醉,术中先腹腔镜探查,明确肿瘤位置确定穿刺点,然后在腹腔镜引导下,穿刺肿瘤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全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4例肝癌破裂出血停止,术后复查肿瘤缩小,血AFP显著下降.术后1个月32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27个,消融不全5个,完全消融率84.4%(27/32).3个月后CT示9例肿瘤病灶完全坏死,AFP降至正常;6例病灶部分坏死.随访2~18个月,平均8.2月,15例生存,4例死亡(3例肝功能衰竭,1例消化道大出血). 结论腹腔镜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比B超引导下射频治疗定位更加准确,治疗效果肯定,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冷循环射频治疗边缘性肝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腹腔镜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LRFA)治疗边缘性肝癌病人,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33例病人。其中LRFA组18例,原发性肝癌10例,转移性肝癌8例,每例病灶1~3枚,共计32枚病灶,病灶直径0.5~4.0cm。病灶均位于肝脏边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联合腹腔镜行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超声引导下联合腹腔镜行微波消融治疗的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肝癌6例,转移性肝癌3例;多发肿瘤8例,单发肿瘤1例。患者均有1个或多个病灶侵及肝脏被膜,共计13个病灶,其中位于膈顶6个,右叶脏面邻近肠管3个,左叶邻近胃壁2个,胆囊床1个,肝门部1个。患者术后无膈肌损伤、胃肠道穿孔、大出血、胆汁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患者随访(9.2±4.7)个月(4~18个月)。术后1个月行CT检查,11个病灶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为84.6%(11/13);2个(2例)病灶边缘部分残留,其中1例再次行微波消融,1例行无水乙醇消融。术后3个月再次复查CT,4例患者出现新发病灶,其中2例再次行微波消融治疗,1例行无水乙醇消融治疗,1例因合并肺转移而放弃治疗;1例肝功能不佳于术后6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多发病灶患者于术后10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其余患者尚存活。结论超声引导下联合腹腔镜行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的肝癌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小肝癌(2 cm<直径≤5 c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LRFA治疗5例(7个瘤体)小肝癌患者,肿瘤位于肝脏Ⅱ、Ⅴ、Ⅷ段,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为Child A级或B级,术中超声准确定位后行LRFA;治疗后3周复查超声造影及甲胎蛋白,以判断其疗效。结果:术后5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且术中LRFA超过肿瘤范围1.0~2.5 cm,甲胎蛋白下降显著。结论:LRFA对小肝癌的治疗效果确切、可靠,对瘤体位于较大胆道系统尤其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小肝癌的选择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共18个肝癌病灶经腹腔镜行射频消融治疗,病灶平均直径3.2cm。术后复查超声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平均为8.6min。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出血、胆囊损伤、胆漏、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造影复查病灶完全坏死率达83.3%,残留病灶均再次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2例发现肝内新病灶,3例消融部位复发,均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结论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扩大了治疗的适应证。但应选择肿瘤位于肝脏表面、肝左外叶的病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人工腹水条件下,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对毗邻重要器官的肝癌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人工腹水下对71例(共115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进行热消融治疗,其中射频消融治疗58例(95个病灶),微波消融治疗13例(20个病灶)。结果 71例成功建立人工腹水,1例曾行肝癌切除术,腹腔内局部粘连可能,液体引流不畅,在注入适量液体后未能见到明显的液性暗区,最终选择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所有病灶均完全清晰暴露,或成功建立合适的消融针进针路径。均未发生手术相关死亡、血胸、气胸、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15.5%(11/71)的患者术后1~2 d出现少量右侧胸腔积液或腹腔积液,均发生在射频消融组。术后1个月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显示所有病灶消融完全,无局部残留、术后复发等不良后果。结论人工腹水下热消融,优化消融针的进针路径,拓宽消融治疗的适应证,使消融治疗更加准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肝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下肝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及^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26例肝癌患置,左肝叶肿藉12翻,右肝叶肿瘤11例,左右肝叶均有肿瘤3例。总病灶为34个,肿瘤直径2.8—13.0cm。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肿瘤切除、^125Ⅰ粒子植入和射频消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125Ⅰ粒子植入、射频消融或腹腔镜肿瘤切除,无中转开腹,术中超声发现新病灶2个。8个病灶位于右后内叶仅行超声刀汽化及射频消融、^125Ⅰ粒子植入,28个边缘病灶行射频消融、腹腔镜肿瘤切除和^125Ⅰ粒子植入。随访12~25个月(平均22.3月),1年生存率为92.3%(24/26),治疗的36个病灶中有3个在切除部位复发。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125Ⅰ粒子植入和射频消融、腹腔镜切除肝癌安全,微创,疗效确切,存活率高,复发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直径〉5 cm肝血管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22例肝血管瘤(直径〉5 cm)应用最新的加强型射频消融电极[StarBurst(R) Xli-enhanced RFA]进行腹腔镜射频治疗,采用腹腔镜超声定位穿刺血管瘤主要供血区域,逐步法张开电极,改变射频电极位置,治疗范围以覆盖整个瘤体及周边0.5~1 cm正常肝组织为标准.结果 22例均安全地完成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为(81.9±18.5) min,手术时间为(96.5±15.4) min,出血量为(74.7±32.8) ml.术后2例出现明显血红蛋白尿,未发生腹腔出血、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衰竭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瘤体完全消融率达95.5%.术后无症状再发,复查B超见病灶明显缩小,血供完全消失,定期复查B超未见血管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直径〉5 cm肝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进一步扩大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1年7月确诊为肝癌破裂出血患者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5 ~ 76岁,中位年龄(56.0±5.1)岁;LRFA治疗组(LRFA组)16例,手术切除治疗组(对照组)33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术中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的差异、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差异,检验LRFA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肿瘤大小、数目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情况、再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RFA是肝癌破裂出血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或可成为急诊肝癌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应用并评价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间收治的78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分为LRFA组32例,经皮射频消融术(PRFA组)21例和手术切除组25例。检测各组术前和术后肝功能和AFP的变化,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进行术后KPS功能状态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肝内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术后3月时,3组的ALT、AST、GGT、ALP、AFP各指标明显低于术前(P〈0.05);ALB术后1周下降明显,至术后1月逐渐恢复正常(P〈0.05);3组的TBIL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LRFA组和PRFA组术后3级疼痛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3组VAS疼痛评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RF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12,0.007),手术切除组的伤口感染发生率与LRF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5,P=0.008)。(4)术后6月前,手术切除组的KPS评分低于LRFA组和PRFA组,而后各时间点3组评分相近。(5)3组术后6、12、18、24个月的肝内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RFA组的生存曲线均高于PRFA组和手术切除组。(6)手术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高于LRFA组(P〈0.05),LRFA组与PRF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RFA治疗HCC兼具腹腔镜和射频消融的优点,术后肝功能和AFP的恢复程度与PRFA、手术治疗方法相当。该方法有助于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并发症少,肝内复发率低,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高,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确切的肝癌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并评估其疗效.方法:为35例肝癌患者、42枚特殊部位肝肿瘤行腹腔镜辅助射频消融术(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其中原发性肝癌29例,转移性肝癌6例.32例曾行介入栓塞治疗.单发肿瘤30例,直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肝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为15例右肝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血管瘤9例,原发性肝癌6例。结果:12例成功完成完全腹腔镜下手术,3例行手辅助腹腔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其中10例行肝右后叶切除术,5例行右前叶肿瘤切除术。术中13例需阻断肝门,阻断时间平均(17.3±3.5)min。手术时间平均(150±5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8±39)ml,术后平均住院(11.2±2.7)d。结论:腹腔镜右肝肿瘤切除术受技术问题、手术风险性、肿瘤治疗原则的限制,对术者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操作过程复杂,但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前提下,肝右叶的肿瘤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同时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肿瘤患者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24~69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肿瘤16例,转移瘤26例,所有患者行肿瘤切除同时后路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3年,平均19.5个月。主要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生存时间、生活质量、植骨融合及Cobb′s角纠正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150±20)min,术中失血量(1 200±125)mL,所有病例疼痛消失或减轻。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3分,术后6个月平均1.0分,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8例,D级18例,E级14例,术后半年C级4例,D级6例,E级32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为(35.4±7.3)分,(62.5±10.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半年复查X线片脊柱结构稳定,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矢状面Cobb′s角均无丢失。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原发肿瘤中2例骨巨细胞瘤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再次手术,术后5个月死亡。3例骨肉瘤和2例Ewings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4个月死于肺转移。转移性肿瘤中4例前列腺癌、6例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8~12个月由于多器官转移死亡,3例乳腺癌患者术后9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肾癌转移患者局部肿瘤复发放弃治疗后全身恶病质死亡。其余的患者至末次随访仍存活,生活质量可。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间等条件下,肿瘤切除同时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肿瘤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MBL治疗的47例食管癌前病变或早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术中并发症包括出血7例(14.9%)和穿孔1例(2.1%),分别予以热活检钳和氩离子凝固器成功止血以及金属钛夹缝合创面;无皮下气肿和气胸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迟发性出血1例(2.1%),胃镜下止血成功;皮下和纵隔气肿2例(4.3%),胸腔积液6例(12.8%).肺炎及肺不张5例(10.6%),均保守治疗后缓解。在1~20月的随访过程中,出现食管狭窄7例(14.9%),分别予以气囊扩张术和金属履膜支架置入术症状改善。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无一例需追加外科手术处理。术后病理示:慢性炎性增生型改变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原位癌8例,鳞癌12例(其中8例侵及黏膜肌层,4例侵及黏膜下层).除1例黏膜下癌因切缘欠安全追加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外,其余患者切缘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出现的并发症可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30例行LRFA(LRFA组),30例行传统手术(传统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复查,LRFA组肿瘤完全坏死率86.67%、肿瘤不完全坏死率10.00%、肿瘤部分坏死率3.33%,传统组术后复查,均成功切除病灶。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LRFA组血清IFN-γ、CD3~+、CD4~+、CD4~+/CD8~+水平高于传统组(P<0.05);LRFA组2年生存率(50.00%)高于传统组的23.33%(P<0.05)。结论:L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与传统手术相当,并能改善患者的早期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卡介苗、羟基喜树碱、表柔比星做为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323医院2003年4月~2009年3月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采用3种药物膀胱内灌注化疗的患者资料164例。其中卡介苗组42例、羟基喜树碱组73例、表柔比星组49例。均为手术后1~2周开始,按8~10方案行膀胱内灌注化疗,疗程12月,完成疗程后随访8~24月,平均(16.4±0.4)月。随访内容为肿瘤复发情况和灌注后不良反应。结果 3组的复发率分别为:卡介苗组26.19%(11/42)、羟基喜树碱组31.51%(23/73)、表柔比星组16.33%(8/49),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卡介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表柔比星组次之,羟基喜树碱组副作用最少,但复发率最高。结论表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