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侧前方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03年2月~2003年12月,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对53例58个髋关节行全髋置换术,其中5例为双侧同时手术, 6例全髋关节翻修手术, 4例关节完全强直的置换术。改良要点: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突出部份充分暴露;股骨颈及大粗隆暴露后,先截骨,再脱位取出股骨头。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7~12cm,平均8 5cm。手术时间70 ~140min,平均88min。出血量250~660ml,平均470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14d部分负重行走。全部病例获得4~40周随访,平均28周,Harris评分优37例,良12例,中4例,优良率达92 .5% (49 /53)。 结论 侧前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其应用范围可扩展到人工髋关节翻修、髋关节强直、髋关节先天脱位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与传统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外侧小切口和传统Gibson切口在THR中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5年9月,采用小切口(n=47)和传统Gibson切口(n=50)行THR97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术后的出血总量,髋臼外展角度,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及最后次Harris评分。结果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为84.0±17.4min,传统切口组为90.0±19.8min(P〈0.05);小切口组出血量为365.5±73.5ml,传统切口组485.8±114.6ml(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前倾角为23.5±3.3°,传统切口组为22.8±3.2°小切口组外展角为;46.5±6.2°,传统切口组为46.8±6.6°P〈0.05)。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12~30)。术后第1、3个月(随访时,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7±7.6、84.8±7.4分,传统切口组为57.4±7.3、70.6±7.3分(P〈0.05);术后第6个月、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86.8±5.2、93.7±4.0分,传统切口组为84.0±4.8、92.2±4.0分(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小切口手术较传统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前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前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方法将2002年8月至2004年2月施行THA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小切口和传统后路切口,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切口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30个月)。小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2min,传统切口组为69min(P>0.05);小切口组的平均切口长度为7.9cm,传统切口组为16.3cm(P<0.01);小切口组出血量平均为350ml,传统切口组650ml(P<0.01);小切口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d,传统切口组为13.5d(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前倾角平均为24°,传统切口组为19°;小切口组外展角平均为47°,传统切口组为45°。术后3个月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1.4分,传统切口组为78.5分(P<0.05);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5.1分,传统切口组为95.6分(P>0.05),但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0.0±3.2)°和(90.0±2.9)°(P<0.05)。两组患者都未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小切口组有1例术中摄片发现髋臼前倾角偏大,立即将髋臼取出重新安放,术后无不良反应。传统切口组2例症状性DVT,1例出现嗜睡,CT示脑基底节小梗塞灶。结论前路小切口TH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美观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侧前方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53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分析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结果]15例出现并发症,脑血管意外2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下肢不等长3例,臀上神经损伤3例。[结论]精细手术操作、积极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外侧入路小切口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优缺点.[方法] 2008年2月~2008年8月,采用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单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8例.分析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切口长度8~10 cm.术中出血量为280~710 ml,平均410 ml;术后引流量为250~600 ml,平均420 ml.患者平均下床时间6.5 d(3~9 d).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1.2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91.5分.[结论] 外侧入路小切口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易接受、术后关节功能好等优点,但应注意其适应证及容易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关节外科治疗关节创伤、肿瘤、骨病等各类关节疾病最常用、最成熟的一类手术,其良好的疗效已被大量长期随访证实。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创伤较大,发生后脱位的危险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传统THA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9年6月,对38例(40髋)患者行后外侧小切口(6~10 cm)THA,47例(48髋)患者行传统切口(11~15 cm)THA.所有病例均由同一位主刀医生完成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21.2个月(18~24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传统THA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9年6月,对38例(40髋)患者行后外侧小切口(6~10cm)THA,47例(48髋)患者行传统切口(11~15cm)THA。所有病例均由同一位主刀医生完成手术。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1.2个月(18~24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感染、假体脱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小切口THA组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传统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小切口THA组和传统THA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60~100)min和69(70~17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250~520)ml和393(270~60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分别为9.2(6.8~10)cm和16.4(14~24)cm,术后12h引流量分别为211(120~300)ml和249(140~400)m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6d和7.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4.0分、3.1分、2.3分和4.6分、3.7分、2.4分,术后1、3个月Ha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6年8月,有22例患者行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与35例同期行传统后外侧切口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手术时间、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方面与传统切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对15例1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均23.5kg/m^2。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15例15髋,男11例,女4例;年龄66~78岁,平均73岁,体重指数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8分。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疾病谱相似。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改良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5cm,较常规TH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并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除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无并发症,常规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脱位。结论改良小切口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通过对207例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技术、方法进行总结,规范其手术技术操作和不同髋关节疾病手术注意事项。结果本手术方式各操作步骤规范、合理,术中显露充分、准确,手术切口长度平均(7.4±1.3)cm;手术时间(64.4±20.6)min(最短32min),术中出血量(365±154)ml,术后引流量(151±65)ml。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期内X线未见假体位置不良。Harri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48.0±11.7)分,术后(85.0±7.6)分。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围手术期出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的优点,通过规范的技术操作步骤和针对不同髋关节疾病注意事项的妥善处理,可以达到比传统方法更优异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国人臀中肌、臀上神经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关系,探讨临床意义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解剖20具成年尸体标本(40髋),测量臀中肌前缘在髂嵴处起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记录臀上神经的走向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对3具新鲜灌注尸体标本行模拟手术,观察切口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57例患者(57髋)施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臀中肌前缘沿髂嵴方向距髂前上棘距离为(61±4)mm(55-68mm);臀上神经下支距大转子前结节的距离为(74±6)mm(60-88mm)。模拟手术显示臀中肌过度牵拉是造成臀中肌前缘挫伤的主要原因。手术切口平均长9cm(8~13cm),输血11例。9例术中发现臀中肌深层前缘肌纤维部分断裂,2例发生假体柄股骨侧内后方穿出,即刻行翻修术。随访12个月末发现Trendelenburg征阳性者。结论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皮肤切口方向应从大转子前结节指向髂前上棘后方6cm;切口近端部分长度应控制在距离大转子前结节6cm以内,切口向远端延长较安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具有单一切口内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不需要透视、不剥离任何肌肉附着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不稳的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一凡  高玉镭 《中国骨伤》2016,29(2):99-101
正对于晚期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1-2]。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无痛,活动时关节稳定,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没有撞击和下肢长度尽量相等[3]。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关节不稳,这是引起关节翻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 lasty,THA)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初步结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 ̄79岁,平均53.2岁。体重指数17.1 ̄30.2,平均23.4。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43髋。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但疾病谱不同。对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THA组31例(36髋)、常规THA组25例(31髋)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3cm,较常规THA组短(P<0.05);围手术期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无并发症,常规THA组1例术后脱位。结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初步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 :比较了 9例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早期活动、并发症、Harri评分方面的不同。结果 :发现在相同条件下 ,小切口手术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术后疼痛、住院天数、住院费用 ,促进了早期活动 ,并且对手术的效果无影响。结论 :小切口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采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疗效,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的学习曲线及其前后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行DAA-THA的105例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及白蛋白(albumin, ALB)差值、住院时间、术后假体位置(外展角、前倾角、股骨柄-髓腔轴线夹角)、肢体长度差(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学习曲线,比较分析学习曲线前后病例的上述各项指标。结果 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个月。病人手术时间为(136.88±34.52) min,术中出血量为(248.43±131.44) ml,术后引流量为(233.07±122.35) ml,HGB差值为(27.16±11.01) g/L,ALB差值为(10.72±3.94) g/L,住院时间为(8.61±3.96) d。术后Harris评分为(79.82±5.95)分,前倾角为14.24°±5.62°,外展角为42.57°±7.25°,股骨柄-髓腔轴线夹角为2.66°±1.59°,LLD为(5.11±3.82) mm。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假体安放位置、住院时间在完成54例DAA-THA后趋于稳定。以54例为界,分为前期组(54髋)和后期组(51髋)。DAA-THA后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外展角、股骨柄-髓腔轴线夹角小于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AA-THA前期组与后期组在术后引流量、HGB差值、ALB差值、前倾角、LLD、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假体脱位发生,DAA-THA后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A-THA学习曲线为54例左右,度过学习曲线后,DAA-THA手术技术在多方面更加稳定与成熟,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提高假体安放的准确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病人提供更优的术后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侧切口的后关节囊入路(B组)65例。A组男26例,女39例;年龄(72.5±8.3)岁;体重指数(24.7±3.7)kg/m2;健侧外展肌力(1.08±0.49)N·m/kg。B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71.6±7.1)岁;体重指数(25.5±3.9)kg/m2;健侧外展肌力(1.05±0.51)N·m/kg。另外招募60名60~80岁志愿者作为年龄相关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73.1±7.5)岁;体重指数(24.2±3.8)kg/m2;股外侧肌力(1.17±0.53)N·m/kg。A组、B组及年龄相关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健侧外展肌力(骨折患者采取健侧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术后第1、2、3、6、12个月术髋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手术路径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对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度及功能的恢复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1、2、3、6、12个月股外侧肌肌力A组分别为(0.53±0.13)、(0.66±0.21)、(0.85±0.15)、(0.95±0.19)、(1.03±0.13)N·m/kg,B组分别为(0.46±0.14)、(0.57±0.18)、(0.78±0.12)、(0.85±0.18)、(0.98±0.14)N·m/kg,术后前6个月A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优于B组,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12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A组分别为(25.35±4.31)°、(36.53±5.13)°、(48.07±1.62)°、(61.53±1.77)°、(68.62±3.16)°,B组分别为(23.47±2.41)°、(33.42±4.23)°、(46.64±2.51)°、(60.96±1.75)°、(67.47±4.36)°,前3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大于B组。术后1、2、3、6、12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72.23±2.57、79.36±3.91、84.75±3.17、88.63±2.16和95.21±1.37,B组分别为71.58±3.62、78.96±2.21、83.97±3.57、87.92±2.94和94.83±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组手术入路肌肉累及和损伤少于B组,尤其是外展肌的损伤少于B组。结论:两种关节囊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前关节囊入路术中对外展肌的手术干扰更少,术后早期外展肌肌力和外展活动度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本组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结果,探讨行全陶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方法本组在2000年3月~2008年4月间,对行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的有202例(269髋),其中男123例(178髋),女79例(91髋),平均年龄46岁,随访时间平均41(24~122)个月。所有这些患者均进行了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3.47(3~85)分,术后平均为90.66(59~100)分。术后随访无患者有关节异响的主诉,未见假体松动,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翻修患者。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本组患者术中出现1例边缘崩裂。四种不同公司的髋臼对患术后Harris评分无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的短期随访结果显示,现代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年轻的骨质量较好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需更长期的随访以验证其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