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可出现气虚络瘀病机变化,肺脾肾气虚为本,血络瘀阻为标。认为本病气虚络瘀病机演变过程为久病耗气伤阴,进而导致气阴亏虚,子病及母,肺气亏虚,脾气亦不足,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后天失养可致肾气亦不足。同时,脾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而致水湿停聚,聚而为痰,亦可导致痰浊阻肺;肾气亏虚,纳气失常,可出现喘息气促。气虚久病入络,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而致血液瘀滞不行。  相似文献   

2.
老年病多虚,历代医家论述甚多,老年病多瘀则无人论及。近年来,笔者在颜德馨教授指导下,开展老年病与瘀血关系的研究,认为人至老年,正气消耗,运血无力,可致血滞不流,凝而成瘀,而瘀血阻于体内,势必进一步加重气血流行艰涩,影响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引起脏腑病变,疾病丛生。临床所及,老年病患者均有明显瘀血的表现,如颜面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迭出、巩膜混浊、舌青紫、  相似文献   

3.
康良石教授对乙肝肝硬化腹水见解独到,认为乙肝病毒属湿热疫毒,因疫致郁,因郁致病;肝病日久成"虚实夹杂""虚滞相兼"之演变;当累及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道壅塞或(及)隧道不通,则水湿、瘀血、热毒诸邪内阻,清浊相混裹于腹中而成臌胀及诸变症。临床分肝脾气虚、气滞湿阻,肝肾阴虚、瘀浊并阻,肝脾肾虚、热浊停聚三个证型辨证施治,并对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康老还坚持衷中用西原则,倡用抗病毒西药等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国栋 《中医学报》2021,36(3):522-525
糖尿病肾病病机为气络失和后,络气不充或络气郁滞,导致津血运行不畅,化为痰瘀;痰瘀搏结成毒,毒、瘀、痰、滞相互为患,胶结于肾之络脉中,损伤络脉,耗伤络之气血津液,导致络虚不荣。络虚愈重,痰瘀毒滞愈重,如此反复,循环无端。糖尿病肾病以气络失和为本,痰瘀互结为标,郁而化毒为转折,毒损血络为要。临证中应抓住糖尿病肾病病机关键,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解毒防变,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为临床难治性病症之一。刘凤斌教授认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标实多因水液内停、瘀血阻络。气滞、血瘀致水结腹中日久,则发展为气虚为主,并加重气滞。难治性腹水的治疗当采用补气健脾及祛瘀利水之法,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消。临床多重用黄芪、五指毛桃等补气健脾之药及采用丹参、土鳖虫、加减三甲散等以破血逐瘀消癥。  相似文献   

6.
骨髓抑制是恶性肿瘤化疗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入血,损伤血络,致血脉空虚、气血瘀滞,加上化疗后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使血停而为瘀,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因此,临证中在补益正气的前提下,同时因人制宜、辨证活血化瘀,使益气与行血并行,可祛瘀生新、推陈出新,促进骨髓造血,从而可有效改善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的发生与情志相关性极大,患者多有肝气郁结的表现,肝气不得升发,疏泄失常,而致肝气横犯脾土,导致脾气亏虚而运化失常,水液输布异常,从而成湿成瘀,阻滞脉络。裴晓华老师认为治疗当从固护中焦脾胃入手,主张健脾利湿,疏补兼施,补益脾气则气血生化有源、运行有力;疏通经络则瘀血可散,水湿可泻。因此,裴老师多选用防己黄芪汤进行化裁加减。裴老师临证也常用局部刺络拔罐疗法和艾灸,以通调三焦气机,调理肺、脾、肾三脏,化行气血。  相似文献   

8.
邹燕勤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发生气血运行不畅而郁滞的机理很多,主要有: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致瘀;肾阳虚衰,寒自内生,阳不运血,血遇寒则凝而为瘀,血虚脉道不充,血行迂缓,易于停滞成瘀,精不化气而化水,水停则气阻,气滞则血瘀;患病日久,缠绵不愈,深而入络,而致脉络瘀阻;因虚而易感外邪,外邪入侵客于经络,使脉络不和,血涩不通,瘀结成肿,阴虚生火,灼伤血络,或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均可停于脏腑之间而成瘀.因而肾病更须十分注意活络,运行血气.  相似文献   

9.
季卫锋认为交感型颈椎病主要与外感寒湿热、内生痰瘀及肝肾、气血的亏虚有关,尽管病因病机复杂、证型繁多,论治不外乎从脾入手,选方不外乎半夏泻心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脾气健则痰湿消,兼以散寒、清热之品则外感诸邪皆除;后天健则先天充,兼以补益肝肾之品,则肝肾亏虚得复;中气调则厥阴和,配以滋肾、清肝之品,则上亢之肝阳得降;脾气运则精血化生有源,兼用补益气血之品,则气血得复;脾气盛则血随气行,兼用活血化瘀之品,则瘀血诸证皆除,理法充备,收效颇丰。为进一步探究季卫锋从脾论治交感型颈椎病思想,基于脾燥湿除痰、生精化血之功,分析其健脾一法在寒湿型、湿热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及气血亏虚型交感型颈椎病治疗上的特色,并拮取验案1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1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机制的认识以及近年的研究成果,肝纤维化、肝硬化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肝积”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积”、“肝积”等的病机本质以血瘀痰结为主。清代陈士铎认为:“肝气一郁……日积月累,无形化为有形”,同时,“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据此,在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我们认为脾气亏虚、痰瘀交结、肝络阻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肝病大师关幼波也指出,“肝硬化是由于气虚血滞,以致瘀血滞流,着而不去,凝血与痰湿蕴结,阻滞血络则成痞块(…  相似文献   

11.
从脾胃论治肺癌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方面探讨了肺癌致病的机理。认为肺癌的发生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成,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多由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实多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故治疗上其一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其二扶助脾胃,化痰湿祛瘀血。  相似文献   

12.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有专题论述。明确指出瘀滞致眩晕者,始倡于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到清代,瘀血眩晕因证脉治渐趋成熟,如潘楫注释的《医灯续焰》(明、王绍隆传)对病机、征候颇多阐述:“眩晕者多属诸风,……有因于死血者,……血死则脉凝滞,脉凝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其脉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行也;或兼见胁痛,善忘,目黄,大便难等症。又为枯涩,征死血之不充足也,谓之血虚眩晕。”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书中特立通窍活血场,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唐宗海认为,…  相似文献   

13.
乳汁乃气血之精微化生而成,而气血的产生又赖于脾胃水谷精微的物质的化生。因此,气血两虚、脾虚胃弱或气血瘀滞均可导致产后缺乳。由于病因不同,表现症状有别,临证当以辨证施治。一、气血两虚型缺乳多因怀孕期间或长期营养不良,致化源不足,或因疲劳过度耗伤气血,均可造成气血两虚。乳汁乃气血化生而成,气血不足则乳汁化生无源。临床常见患者营养状况低下,精神不振,乳少或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痛感,触之不热不痛,挤之乳房空虚,乳汁很少,甚至无奶。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舌质淡红,脉象细弱。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傅青主…  相似文献   

14.
慢肝基本治法初探廖应芳,李碧清福建长汀县医院(366300)关键词慢性肝炎,辨证,治法1、活血化瘀慢性肝炎日久不愈常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致使气血瘀滞。出现两胁刺痛、面色晦暗、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舌质有瘀点紫斑等瘀血症状。而瘀血凝滞又更加阻滞经...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产后"多虚多瘀"之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充分肯定产后“多虚多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虚者为气虚、瘀者为血瘀之内涵,气虚血瘀具有密切相关性。气虚血失固摄则致产后恶露不绝,出血又致气随血泄,形成气虚血虚的恶性循环,引发产后血晕等虚证。新产后余血浊液经阴道从子宫排出,此血属离经之血,此瘀血不去,则新血妄行,停而成瘀,瘀血叉致产后腹痛、产后发热等实证,成为第二个恶性循环。因此,气虚血瘀为产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补气化瘀则为产后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消渴郁证属气血津液类疾病,可归为络病范畴。络为聚血之所,渗灌注而运气血,故脉络通畅充盈、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脉络瘀阻、气血津液不和,则病症丛生,致消致郁。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则用药,认为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郁滞、气阴两虚、痰热毒瘀而致脉络瘀阻,久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最终致消渴郁证,遂以行气解郁、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为基础,加以活血通络为总则,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临床用药,疗效颇好。  相似文献   

17.
陈慈煦教授用通降解毒法治疗食道癌,胃癌临床经验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道癌、胃癌多属中医“噎膈”、“反胃”、“胃肤病”、’‘症瘤”、“积聚”等病范畴。其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7}4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盖饮食不节则积热消阴,络伤气滞,津液变痰,痰郁化热;清志不遂则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脾胃纳运不健,津液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不足,反致酿湿生痰,痰滞经络,气滞血瘀,痰、气、瘀血交阻,蓄而化热,聚成癌毒,停积于冒院食道。久之正气消蚀,精气日亏。加以脾胃受纳运化不健,化源日少,正气驱邪无力,邪毒日盛;邪毒日甚,气滞更深,痰瘀日益胶着,胃纳越来越少甚至几手断谷,生…  相似文献   

18.
“痰瘀同源”学说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观点。该学说源远流长,它滥觞于《黄帝内经》。《素·汤液醪醴论》提出水气病“去菀陈莝”之治,《灵·小针解》诠为“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说明“去菀莝陈”有攻逐水湿和祛除陈积瘀血两个方面的意义。《灵·水胀》还提出“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治疗腹胀臌胀的方法。东汉末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的水血同病观点。并创制了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蒲灰散、鳖甲煎丸等熔利水活血于一炉的方剂来治疗瘀水同病的诸多病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痰候》明确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倡因瘀致痰之说。后至金元朱丹溪首先提出了“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对这一学说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尔后,诸多医家据以探讨许多病的机理,并组成痰瘀同治的相应方药,如叶天士在分析慢性胃脘痛的机理时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对经久不愈之顽痹,认为是“痰血  相似文献   

19.
病因病机 眩晕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外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①肝阳上扰清窍,导致眩晕;②气血亏虚,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发为眩晕;③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脑,而致眩晕;④痰湿中阻,多因于饮食不节,或忧思劳倦,伤及于脾,健运失司,水谷不化,湿聚生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酿生痰浊;⑤痰瘀交阻上扰,久病津血亏耗,继而留滞而生痰瘀,瘀血内阻,经络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而致眩晕。  相似文献   

20.
刘德玉教授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是肝肾亏虚与瘀血痹阻并存,虚致瘀,瘀又加重虚,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其发病的根本,瘀血阻痹为其发病的关键。肝肾亏虚,肾精虚弱,无力化肝血,致使血不荣筋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致使瘀血阻滞;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致使关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而发病。治疗当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也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学术思想和其三位一体的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