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rMSCs.取培养至3-5代的rMSCs以含TNF-α 5ng/ml的培养基培养,镜下观察细胞诱导后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前体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和分布。结果rMSCs经TNF-α诱导6h后基本表现为典型神经样细胞形态.nestin和NSE呈阳性表达。结论TNF—α具有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5-氮杂胞苷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有效化学试剂.目的:观察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α阻断P53-P21蛋白通路对5-氮杂胞苷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5-氮杂胞苷组、PFT-α组、PFT-α+5-氮杂胞苷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MTT法测定诱导后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诱导后P53、P2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形成集落,传代细胞体积变大,呈长梭形,排列趋一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98±1.29)%,(2.14±0.22)%.MTT结果显示,当PFT-α浓度≤20 μmol/L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当其浓度达到40 μmol/L时,PFT-α则可明显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培养第5,7天时,与其他3组比较,5-氮杂胞苷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表现出明显抑制(P < 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5-氮杂胞苷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 < 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组均有P53、P21蛋白的表达,以5-氮杂胞苷组表达量明显增多.提示通过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α阻断P53-P21蛋白通路,能显著减少5-氮杂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促进5-氮杂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rMSCs,并通过不断传代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采用含丹参注射液的无血清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DMEM)/F-12培养液诱导r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观察不同浓度丹参注射液对r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通过观察rMSCs经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神经丝蛋白(NF-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来鉴定神经元样细胞.结果:经丹参注射液诱导后,r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形似神经元;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euN、NF-M表达阳性,GFAP阴性.丹参注射液在浓度为10 ml/L时的诱导作用最为显著.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在体外诱导r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分化率与丹参注射液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并分别应用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BME)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诱导BMSCs分化,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析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 的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细胞经诱导后2、4、6、8 h GAP-4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率.结果 第三代B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90( )、CD71( )、CD29( ),CD45(-),经两种方法诱导BMSCs均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分化后细胞均表达GAP-43、nestin、NSE、NF.诱导后2,4,6,8 h GAP-43表达阳性率BME组为77.1%,83.4%,87.0%,82.5%,BDNF组:69.3%,78.1%,82.2%,86.8%.GAP-43随诱导分化时间增加而持续表达,两组间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GAP-43在化学诱导剂及生长因子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持续表达,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理论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目的:用2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进一步探讨其在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应用。方法:从Wistar大鼠胫骨和股骨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培养和纯化,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细胞进行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并研究终止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方面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呈典型神经细胞样改变,有两个或多个突起,突起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状,可见细胞核及核仁,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及突触素蛋白表达阳性。撤除诱导条件后大部分细胞逐渐恢复原来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上述3种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表明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其形态及组织学变化仅能维持一段较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替代损伤细胞重建神经环路。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和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分化诱导,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在共培养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细胞的特异标志物;与对照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结果相比较。结果与结论:神经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呈放射状,互相形成连接,特异性烯醇化酶显示阳性结果,具有神经元样细胞的特性,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的神经元比例可达(33.0±10.5)%。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形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结构,免疫荧光显示特异性烯醇化酶阴性。提示神经细胞提供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5-氮杂胞苷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有效化学试剂。目的:观察 P53 特异性抑制剂 PFT-α阻断 P53-P21 蛋白通路对 5-氮杂胞苷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 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 3 代细胞分为 4 组,即正常对照组、5-氮杂胞苷组、PFT-α组、PFT-α+5-氮杂胞苷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MTT 法测定诱导后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 Western blot 法测定诱导后P53、P21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 周形成集落,传代细胞体积变大,呈长梭形,排列趋一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 CD44,CD45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98±1.29)%,(2.14±0.22)%。MTT 结果显示,当 PFT-α浓度≤20 μmol/L 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当其浓度达到 40 μmol/L 时,PFT-α则可明显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培养第 5,7 天时,与其他 3 组比较,5-氮杂胞苷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表现出明显抑制(P〈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5-氮杂胞苷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 3 组(P〈0.01)。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各组均有 P53、P21 蛋白的表达,以 5-氮杂胞苷组表达量明显增多。提示通过 P53 特异性抑制剂 PFT-α阻断 P53-P21 蛋白通路,能显著减少 5-氮杂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促进 5-氮杂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方向转化,但分子机制目前不清楚.目的:观察Wnt3a和Wnt5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通过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44,CD9,CD34,CD45表达.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Wnt3a和Wnt5a的诱导方案,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Wnt3a、Wnt5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长梭形,表面标志物CD9,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诱导后细胞Wnt3a诱导组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细胞活力良好.Wnt5a诱导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RT-PCR结果显示Wnt3a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诱导后5 d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 d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10 d后出现较弱的扩增条带.提示Wnt3a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体外培养的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并分别应用化学诱导剂B巯基乙醇(BME)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诱导BMSCs分化,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析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细胞经诱导后2、4、6、8h GAP-4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率。结果第三代B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90(+)、CD71(+)、CD29(+),CD45(-),经两种方法诱导BMSCs均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分化后细胞均表达GAP-43、nestin、NSE、NF。诱导后2,4,6,8hGAP-43表达阳性率BME组为77.1%,83.4%,87.O%,82.5%,BDNF组:69.3%,78.1%,82.2%,86.8%。GAP-43随诱导分化时间增加而持续表达,两组问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AP-43在化学诱导剂及生长因子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持续表达,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如何为脱髓鞘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丰富的少突胶质细胞来源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实验拟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撤退细胞因子后,用甲状腺激素诱导神经干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8/12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材料:普通级SD大鼠5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4代,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N2辅助因子、甲状腺激素T3的DMEM/F12诱导液诱导向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后4 d,更换成含胎牛血清、甲状腺激素T3的DMEM/F12分化液,诱导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结果:原代细胞接种3 d后多数贴壁,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加快,增殖能力更强.诱导液处理第4天,圆形细胞聚集成簇.换成分化液后,细胞伸出树枝状细长突起,交织成网,形成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骨髓源性细胞簇表达巢蛋白阳性,示神经干细胞;从细胞簇分化的细胞,多数细胞表达半乳糖脑苷脂,部分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示少突胶质细胞,少数细胞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示神经元.结论:甲状腺激素在体外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证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向心肌细胞等多种中胚层来源的间质细胞分化.目的:探索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为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5-氮胞苷的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培养4周.将诱导成功后的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缓慢滴注于预先制备好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上,培养14 d.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l的表达,大体观察工程化心肌组织在培养期间的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工程化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4 d形成集落,传代细胞体积变大,5-氮胞苷诱导后细胞呈长梭形,呈一致性生长.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Ⅰ.透射电镜可见肌丝、Z线样物质.结果证实,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为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为种子细胞,可于体外构建出类似天然心肌的工程化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体外定向诱导传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转化并进一步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环境,并对分化的神经元进行鉴定。方法:实验于2005-08/2007-03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科研部完成。①选用健康SD大鼠,分离纯化并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通过免疫表型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贴壁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分为对照组和诱导剂组,对照组中不加诱导剂,诱导剂组分两步诱导:首先加入含终浓度均为10μg/L的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剂,连续培养12 d:然后应用2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1μ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继续诱导6 d,分别收集诱导1 d,6 d,12 d,18 d的细胞进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①传代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梭形成纤维样细胞,均一稳定的表达与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标记物CD29,CD44,CD90、阳性率分别为98.88%,96.90%.95.86%,但极少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②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12 d后诱导剂组巢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9.24±2.12)%,而对照组细胞未表达巢蛋白。③经脑源性伸经营养因子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诱导6 d后,诱导剂组均可见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大部分细胞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对照组微管相关蛋白2阴性.细胞形态仍为梭形成纤维样细胞。结论:实验采用并改良了全骨髓贴壁法,操作简单快速.细胞活性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和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干细胞,进一步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前后某些离子通道mRNA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离子通道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向心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和组织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00~120g。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DAP(5mg/L)标记第三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采用10μmol/L5-氮胞苷诱导,于诱导后第4周做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细胞肌钙蛋白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诱导分化前后钙通道的α1e,α1D,α1G,α1H,α1S亚基;钾通道:ERG,IK1,KvLQT1和钠通道SCN5AtuRNA的表达. 结果:①5-氮胞苷诱导后第4周细胞可见心肌细胞特异性肌钙蛋白的表达。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表达L-型钙通道的α1c,α1D,T-型钙通道的1G亚基和钾通道:ERG-1,kir2.1,KvLQT-1和钠通道SCN5A mRNA的表达,与成熟心肌细胞相似。③在诱导分化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发现了L-型钙通道的α1c亚基,ERG-1和KvLQT-1钾通道的表达。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分化后的细胞表达形成动作电位的相关离子通道基因,进一步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心肌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实验观察到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有L-型钙通道,ERG-1和KvLQT1钾通道的表达,推测这些离子通道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等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关于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SD大乳鼠股骨、胫骨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采用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常规培养液诱导为对照,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诱导培养14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诱导培养14 d, 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镜下观察细胞变得稍大而扁平,呈类上皮样细胞,甲胎蛋白和白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8±7.64)%和(45.9±9.68)%;对照组细胞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的表达.证明了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和白蛋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前后某些离子通道mRNA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离子通道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向心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和组织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00~120g。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DAPI(5mg/L)标记第三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采用10μmol/L5-氮胞苷诱导,于诱导后第4周做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细胞肌钙蛋白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诱导分化前后钙通道的α1c,α1D,α1G,α1H,α1S亚基;钾通道:ERG,IK1,KvLQT1和钠通道SCN5AmRNA的表达结果:①5-氮胞苷诱导后第4周细胞可见心肌细胞特异性肌钙蛋白的表达。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表达L-型钙通道的α1c,α1D,T-型钙通道的1G亚基和钾通道:ERG-1,Kir2.1,KvLQT-1和钠通道SCN5AmRNA的表达,与成熟心肌细胞相似。③在诱导分化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发现了L-型钙通道的α1c亚基,ERG-1和KvLQT-1钾通道的表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分化后的细胞表达形成动作电位的相关离子通道基因,进一步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心肌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实验观察到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有L-型钙通道,ERG-1和KvLQT1钾通道的表达,推测这些离子通道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诱导分化,为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肝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5/06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中心完成。骨髓来自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中心一例肝硬化患者,应用Ficoll分离液分离培养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倒置显微镜形态观察、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诱导前后不同阶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白蛋白和角蛋白18核糖核酸和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形态及其白蛋白和角蛋白18的表达等指标确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分化。结果:①经Ficoll分离液分离得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20d左右细胞生长达80%~90%汇合,其形态呈较均一的长梭形。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培养3周后,诱导组中出现圆形细胞,呈克隆样生长。③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2周时,表达少量白蛋白核糖核酸,于诱导3周时可见白蛋白核糖核酸的表达明显增多。④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3周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浆中白蛋白及角蛋白18染色均呈阳性。结论: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下能定向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帅  胡大荣  姚鹏  周鸣  李杨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5):1-3,i000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诱导分化,为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肝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5/06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中心完成。骨髓来自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中心一例肝硬化患者,应用Ficoll分离液分离培养其骨髓间充质于细胞,应用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倒置显微镜形态观察、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诱导前后不同阶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自蛋白和角蛋白18核糖核酸和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形态及其白蛋白和角蛋白18的表达等指标确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分化。结果:①经Ficoll分离液分离得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20d左右细胞生长达80%~90%汇合,其形态呈较均一的长梭形。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培养3周后,诱导组中出现圆形细胞,呈克隆样生长。③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2周时,表达少量白蛋白核糖核酸,于诱导3周时可见白蛋白.核糖核酸的表达明显增多。④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3周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浆中自蛋白及角蛋白18染色均呈阳性。结论: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下能定向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期实验已经证实30%心肌培养上清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最佳浓度.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观察30%心肌培养上清条件下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时间依赖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8/2008-06在徐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材料:健康成年SD大鼠,体质鼍180~220 g.方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心肌细胞并在体外培养纯化.以1×108L-1的细胞密度种植心肌细胞,培养72 h后收集上清.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DMEM/F12培养基换为含有30%M199心肌细胞培养上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仍将细胞接种在DMEM/F12培养基上继续培养.主要观察指标:30%心肌细胞培养上清诱导7,14,21d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肌动蛋白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的表达.结果:30%心肌细胞培养上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细胞的形态没有改变,但与对照组相比,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肌动蛋白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的表达均呈阳性,其中以第14天的蛋白表达量最高(P<0.01).结论:30%心肌细胞培养上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最佳诱导时间是14 d.  相似文献   

19.
黄芪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但是有些诱导剂有一定的毒性,不能应用于人体内.目的:以黄芪为诱导剂,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2-01/2005-01 在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的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大学基础医学院与法医学院的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材料:6周龄健康SD大鼠,体质量120~130g.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采含体积分数为0.125的黄芪无血清L-DMEM培养液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分化细胞中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窒宋嵝缘鞍椎谋泶?主要观察指标:①诱导分化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②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相关基因Ngn-1和Wnt-1基因在诱导过程中的表达.结果:经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纤维细胞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经黄芪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阳性.Ngn-1和Wnt-1基因在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过程中表达量升高.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黄芪诱导下可向神经样细胞分化.Ngn-1和Wnt-1基因在其分化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可分化为表皮细胞.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的分化及表皮细胞角蛋白表达.方法:采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CD33、CD34标记物进行鉴定.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30%条件培养基诱导其向表皮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与细胞角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胚胎骨髓中分离培养得到细胞成分均一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后,出现细胞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后可能发生向表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