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生的成因主要由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形成及破损。在此基础上 ,血小板发生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 ,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 ACS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中,半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所致。现已经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致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关键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展开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取得许多新的突破。1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3.
2009年10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一项有关血小板抑制和患者终点事件(PLA-TO)的研究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该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显著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这一成果在优化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同时,也将为我国广大ACS患者带来了更佳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斑块下脂质、胶原等暴露,使血小板黏附,激活血小板的血栓素A2(TxA2)受体、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及凝血酶受体,并最终激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使血小板聚集并结合纤维蛋白而致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标准治疗.然而随着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的出现,对于抗血小板药的选择和联合用药策略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出现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预防血栓事件发生和防止出血风险过度增加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并不存在绝对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但根据实际情况逐渐降低抗...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在ACS非介入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基石。在双抗治疗持续时间方面,相关指南有较为明确的推荐,但是关于双抗的用药强度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出血风险患者在临床上属于特殊风险人群,常被相关临床研究排除在外,因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选择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现综述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出血风险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面对此类患者时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无论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DAPT)至少12个月以降低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然而,现有证据表明ACS患者的残余缺血风险将持续超过12个月,在合并高危出血风险等特殊类型的ACS患者中延长DAPT疗程的获益存在争论。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指南及文献,文章旨在提出以ACS病理生理机制为导向,结合新型药物支架技术及危险分层体系评估DAPT的出血风险与抗缺血事件获益,最大化获益/风险比,最终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现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但未行血运重建的住院患者981例进行电话随访,统计记录此类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时间。结果 92.35%的患者完成随访,建议阿司匹林终生服药同时氯吡格雷至少服药1年仅占15.56%,建议双联抗抗血小板治疗仅占42.71%;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中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仅占10.26%,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仅占28.14%。结论临床实践中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双联抗血小板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医师针对此类患者认识不足,患者依从性也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基线血小板中度减少(mTP)患者的再发心肌梗死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7年8月—2019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ACS合并基线mTP患者418例,根据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分为单抗组和双抗组.收集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能完全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手术前后规范化使用抗血小板药能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本文综述抗血小板药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雷  孙冬冬  王海昌 《心脏杂志》2017,29(4):463-46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ACS的发病基础,而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血栓素A2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及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另外,有多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本文将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简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事件的发病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受到损伤,表面出现裂隙或溃疡,诱发血小板黏附,并通过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GP Ⅱb/Ⅲa受体相结合,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活化的血小板同时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促使纤维蛋白血栓(红色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血管的次全或完全性闭塞,发生急性血管事件.因此,抗栓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关键.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虽然大多数抗血小板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试验证实有显著临床效益,但老年患者,特别是≥75岁患者,仅少数有效,多数疗效欠佳,而出血风险增加。本文对因老龄化导致的止血血栓与出血的病理生物学,血管修复与整合作用变化,以及ACS抗血小板疗法在近年来临床试验中老年患者的效益与风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是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ACS合并慢性肾病(CKD)患者血栓风险和出血发生率更高,因此,确定这一人群的最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既往大多数临床试验将晚期CKD患者排除在外,因而临床医师对这部分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现综述ACS合并CK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面临此类患者时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通常是由易碎的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所致。抗凝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ACS比单一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优越。本文对口服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在ACS的应用情况及进展综述如下。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治疗ACS的基石 ,并广泛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证实 ,血栓烷素A2 (TxA2 )是血小板的强力激动剂 ,它激活血小板并使血栓对纤溶抵抗 ,结果导致血小板聚集和阻塞性血栓。阿司匹林通过其酰基部分与血小板内环氧化酶不可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入院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多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急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情况、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53例ACS(非ST段抬高)患者,年龄44~89岁,>65岁143例,>75岁80例,急性消化道损伤临床表现有:1呕血;2呕吐物潜血强阳性;3柏油便、黑便;4大便潜血强阳性;66%的患者具有2个以上的高危因素,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153例患者中29例(18.9%)出现了急性消化道损伤,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例(14.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达莫组20例(2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患者中已广泛使用,但其可能导致严重的消化道损伤。在高龄(>65岁以上)、应急状态、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率较高。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更是明显升高。ACS应慎重、综合考虑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血小板比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36例,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UA/NSTEMI)组,选择同期非缺血性胸痛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人院后空腹采静脉血检测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血小板聚集率等。结果大血小板比率UA/NSTEMI组高于STEMI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大血小板比率可对鉴别胸痛患者是否为心脏缺血所致提供客观依据,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