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峰 《肝博士》2012,(5):25-26
重症肝炎多数为乙肝病人,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3型,其中,急性重症肝炎称为暴发性肝坏死,亚急性重症肝炎称为亚急性肝坏死,患者极度虚弱,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黄疽迅速加深,伴有精神、神经等症状,易引起出血、感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肝肾综合征等险情,病死率高达70%~90%。  相似文献   

2.
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满意的特殊治疗,凭任何一种药物治疗都是困难的。为了降低病死率,必须采取综合基础治疗措施。抢救治疗原则是在病情发展各阶段通过对症支持的综合墓础治疗,维持病人生命,调解机体的免疫功能,抗病毒、抗感染,防治并发病,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恢复机体内环境平衡,以待病人恢复。我攻关小组在1984年1月到1985年8月应用肝活组织检查确诊50例急性及亚急性重症肝炎,经治疗死亡26例,病死率为52%。重症肝炎的治疗措施应紧密结合其发病原理与病程发展各阶段的变化采取措施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与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症肝炎50例,与未用者50例作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的病死率分别为50%、30.43%,35.29%,而对照组分别为70%,54.55%,55.56%。各种并发症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4.
亚急性重症肝炎起病急,发展快,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病死率较高。因此,对此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准确抓住病情转化中的主要矛盾,掌握病情发展的规律,准确施治,进行科学护理,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是抢救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到对重症肝炎患者护理,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与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症肝炎50 例,与未用者50 例作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的病死率分别为50 % 、30 .43 % ,35 .29 % ,而对照组分别为70 % ,54 .55 % ,55 .56 % 。各种并发症也显著少于对照组( P< 0 .05) 。  相似文献   

6.
周永裕 《广西医学》2000,22(4):800-801
重症肝炎属目前难治疾病之一,病死率约为45%(1)。为寻求有效治疗方法,降低其病死率,我院从1994~1999年应用肝细胞生长素(HGF)治疗急性重肝炎(急重肝)、亚急性重症肝炎(亚重肝)及慢性重症肝炎(慢重肝)共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症病毒性肝炎(简称重症肝炎)病情凶险,病程进展迅速,变化多样,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重症肝炎除及时做好早期诊断和综合支持疗法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工作也是决定予后的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将我科1994年9月~1996年10月收治20倒重症肝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来源本组重症肝炎助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学术会议所制定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护理记录详细,其中急性重症肝炎5例(25 %),亚急性重症肝炎9例(45%),慢性重症肝炎6例(30%),男性15例,女性5例,患者年…  相似文献   

8.
重症肝炎临床表现复杂,一般病死率很高。1973年以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2例,7例存活(占21.2%)。现初步小结如下: 一、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 (一)诊断标准:依据1978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拟定。所诊治32例中,急性重症肝炎14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5例;慢件重症肝炎3例。  相似文献   

9.
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重症肝炎以乙肝为主,重症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3型。其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患者多在起病后2-4周内死亡,故将急性重症肝炎称为暴发性肝坏死;亚急性重症肝炎称为亚急性肝坏死^[1]。及时有效抢救和精心仔细的护理哦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是由急性病毒性肝炎演变来的,以肝细胞广泛性或亚广泛性坏死为其特征,往往并发肝性昏迷、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和DIC等严重合并症,病死率极高。对于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迄今尚缺乏理想的治疗,因而,早期诊断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科1974—1979年收治22例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通过临床观察和复习文献有些初步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肝炎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型,其发病率不高,约占病毒性肝炎病例的1%左右,但病死率较高。多发生在青壮年,儿童较少,流行期间妊娠妇女伴发重症肝炎者常见。重症肝炎在临床上与病理上分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三种类型。重症肝炎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功能及解毒功能突然减退或停止,造成复杂的代谢障碍,免疫反应及肝性脑病。而在肝功衰竭的各种症状中以脑病昏迷最为明显。半数以上的重症肝炎病人死于脑水肿。  相似文献   

12.
重症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临床类型,预后差,病死率高达60~90%。由于各地诊断标准不一,报告的疗效也不同。 重症型肝炎致死的原因为肝性昏迷、脑水肿、大出血及肝肾综合征等。出血倾向是重症型肝炎的一个主要临床特征;1970年Rake报告暴发型肝炎(急性重症型)病人的出血倾向,除肝脏合成各种凝血因子减少外,可能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此后,国内外相继有一些应用肝素治疗重症型肝炎的报告。本文报告1974年9月至1976年9月我院应用肝素、中药等综合疗法治疗重症肝炎17例,并报告一例急性重症型肝炎(暴发型肝炎)尸检,病理检查证实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存在。  相似文献   

13.
糖皮质激素联合胸腺肽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胸腺肽对亚急性重症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二组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112例,治疗组55例在综合疗法(白蛋白、新鲜血浆、能量合剂、维生素等)基础上加用微量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单日剂量不超过3mg)以及胸腺肽.对照组57例仅采用综合疗法.结果治疗组55例中死亡17例,病死率44%,对照组57例中死亡42例,病死率74%(P<0.01).而肝肾综合征、出血以及继发感染二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不上升反而下降(P<0.01).结论微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胸腺肽对降低亚急性重症肝炎的病死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肝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肝炎是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严重肝功能不全,临床上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在我国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症肝炎,近几年趋向于以肝衰竭作为这一临床症候群的名称。重症肝炎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达70%。近年来,综合内科治疗、介入治疗,结合重症监护和器官支持技术,其病死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重症肝炎可以分为急性(暴发性)、亚急性两型。急性重症肝炎又称为暴发性肝衰竭,常为急起黄疸,早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国外以药物中毒引起者多见,国内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所致,也可见于甲型及非甲、非乙型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又称亚急性肝衰竭,常有深度黄疽、出血、腹水,神经、精神症状出现较迟。Gimson报告英国以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较为多见,我国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Ro-ger Williams认为亚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较急性者预后为差,存活率各为7.1%及31.1%。由于临床过程及预后均有所不同,发病机理可能也有所区别,但由于重症肝炎引起肝细胞广泛坏死的机理十分复杂,各  相似文献   

16.
我科近10年共收治重症病毒性肝炎64例,经综合性治疗,临床治愈与好转34例,死亡30例,病死率为46.8%。10例死后尸检或肝穿,确诊为急性肝坏死的1例,亚急性肝坏死的7例,肝硬化亚急性改变的2例。兹将与病死率有关的若干因素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肝炎包括暴发型肝炎(急性肝坏死)和亚急性肝坏死型肝炎。起病急、发病快,临床多见深度黄疸、腹水常合并大出血、感染、脑水肿、肝肾综合征、肝昏迷等,病死率较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及病死率的减低。因此如何加强中西医结合治  相似文献   

18.
慢性重症肝炎发病率高,临床经过凶险,预后极差,且病死率高。急性重症肝炎因其特有的超敏免疫状态,经α-胸腺素、短程激素及传统保肝治疗后已取得公认的满意疗效。近年经肝组织穿刺的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临床上的亚急性肝炎大多实为慢性重症病理改变,而实际上一旦明确为慢性重症肝炎,治疗结果极差,故将预防控制慢性重症肝炎倾向做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重症肝炎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发生大出血、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脑水肿等并发症的机会更多,预后更为险恶。1998年7月对1例妊娠合并亚急性重症肝炎,注意早期诊断,加强支持疗法和综合治疗,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经剖宫产分娩1男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于程屏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6):671-671
重症肝炎主要是指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慢性重型肝炎。重症肝炎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周到细致的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早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率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