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虽然 Mazier 等用人体肝细胞在体外已初步成功地培养了间日疟原虫红外期裂殖体,但未观察到裂殖子或休眠子。本文作者利用人体肝癌细胞(HePG2-A16)体外培养间日疟原虫红外期成功,并观察到在 HepG2-A16细胞中疟原虫分化成两种类型:一种有分裂活性释放出裂殖子,另一种无分裂活性,作者认为是休眠子。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使其与体内发育规律同步是筛选和研究抗疟药的重要方法。Trager等报道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Rieckmann又改进了体外微量测定方法,为体外培养的疟原虫用于抗疟药研究创造了条件。Lambros(1979)报道用5%山梨醇处理后达到同步发育。我们采用Lambros的方法,观察其同步发育的效  相似文献   

3.
<正> 为了开展恶性疟疾的防治研究,需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以便为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有性期创造实验条件。一、培养方法及结果 Row(1929)首先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培养出未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自从Trager(1975)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获得成功后,为恶性疟虫原配子体体外培养提供了技术条件。Smalley(1976)从27例6个月到6岁的恶性疟患者静脉取血,用199培养基洗涤1次,再用下列培养基培养:199培养基含葡  相似文献   

4.
赵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4):501-503
间日疟原虫的研究由于体外培养技术的缺乏而进展迟缓。而体外连续性培养体系的建立由于间日疟原虫的本身特性及对侵入红细胞的特异性选择而受阻。近几年,研究用源自血色病患者血液和脐带血中的网织红细胞短期体外培养,可使间日疟原虫在体外生存达到一个月左右。目前,使用实验室源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红系细胞能够不断的提供网织红细胞以及源于正常人肝组织的肝细胞株HC-04的新建立,完成了间日疟原虫体外连续性培养的目的。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间日疟原虫的体外连续性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 一、疟原虫孢子增殖期体外培养研究概况随着人们对疟原虫的生物学、生理、生化及疟疾防治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等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即蚊期体外培养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迄今这方面的工作,只限于对某些动物疟原虫,经过分段培养获得了初步成果。包括从配子体发育到成熟动合子阶段:吸入阳性鸟血后2~3小时的蚊胃,经培养发育到早期卵囊(4日龄);以  相似文献   

6.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存活时间,分析其培养虫血的感染活力。方法 采用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待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原虫率达到15%~20%时,吸取含虫血于保存液置4℃贮存,以后每天吸取少量虫血培养,24h观察原虫生长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4℃贮存2d疟原虫减虫率80.6%,10d几乎为100%;11d已未发现疟原虫。结论 估算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4℃贮存,存活时间不超过11d。  相似文献   

8.
用体外抑制试验、调理试验和细胞毒试验等方法,对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McAb之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17株McAb中有7株对同步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取决于剂量和作用时间。在McAb—IgG浓度为0.6mg/ml时,上述7株McAb的抑制活性均在94%以上。在6株McAb中,有4株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疟原虫而发挥调理作用。在7株McAb中,有4株能加强腹腔细胞杀伤和杀死疟原虫而表现出细胞毒活性。结果提示,恶性疟原虫McAb似有“多功能”、“双功能”和”单功能”之分,用“多功能性McAb”纯化的疟疾抗原,在制备疟疾亚单位疫苗方面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反转录PCR(RT-PCR)的方法检测CTP基因是否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表达。并构建CTP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方法 按常规方法体外培养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用Trizol试剂提取红内期疟原虫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TP编码基因并构建CT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结果获得了恶性疟原虫CTPcDNA的全编码区序列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结论 CTP基因在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细胞内期表达并成功地构建了CT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0.
<正> 制备疟疾疫苗,进行疟疾有效免疫,以达到控制疟疾感染和流行,是当今防疟中期待解决的课题。体外培养疟原虫,做为疟疾抗原的来源,被认为系最好途径。许多学者设想在体外建立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培养系统,试图获得由配子体发育成有免疫原性的子孢子,用以制备子孢子疫苗。为此,国内外对猴疟、鸟疟和鼠疟等动物疟原虫进行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胚胎肺细胞是一类用途广泛的二倍体细胞。八十年代初Hollingdale等发现其可作为伯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P.b)红外期发育的适宜宿主细胞,在体外培养中支持P.b红外期发育成熟,从而开辟了它的新用途。我们在进行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研究中,自建了人胚肺细胞系ELu880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2.
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成功以后,近年来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陆续有报道。Larrouy等(1981),Renapurkar等(1982)采用Trager和Jensen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蜡烛缸法培养间日疟原虫,结果未能获得长期传代培养,Brockelmen等(1985)使用RPMI1640、Waymouth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防治疟疾,国内外已开展了疟原虫红内期、红外期和蚊期发育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关疟原虫(鸡疟原虫、鼠疟原虫、猴疟原虫及人间日、恶性疟原虫)蚊期早期发育——配子生殖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不少的报道,现简要综述如下。 1 配子生殖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 1.1 雄配子(microgamete) 游离的雄配子体呈细丝状,弯曲柔和。核为数块大小不等的染色质粒所组成,多呈念珠状,排列于中央,核所在处体膨大。在雄配子顶端常有一个红色点状的染色质粒。光镜下观察鼠疟原虫、间日疟原虫等,多数雄配子一端稍尖,一端稍纯。Sinden用扫描电镜观察鼠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nigeriensis))指出60%  相似文献   

14.
<正> 有关鼠疟原虫动合子的体外培养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在体外培养的动合子的培养物中,常含有大量感染各期疟原虫的红细胞和未感染的血细胞,故很难获得纯净的动合子。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本工作采用刀豆球蛋白,通过凝集素的凝集作用,把存在于动合子培养物中的红内期疟原虫和未感染的血细胞进行凝集去除,分离纯化,可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纯净的动合子。  相似文献   

15.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已成为疟疾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疟疾防治及研究的发展。开展疟原虫的体外培养及研究,虫种的保存是一个重要环节。常规的方法是液氮冷冻保存,可以长期保种。但是,日前不少地方尤其是基层的卫生防疫及研究单位,  相似文献   

16.
在防治疟疾中,免疫是一条重要而有希望的途径。我们从免疫方面进行摸索性试验,希望能从体外培养疟原虫,以制成人工自动免疫用的预防制品。其先决条件是大量获得原虫作为抗原,而体外培养是大量获得原虫的重要方法。本文报告在疫区对5例人恶性疟疾患者治疗前的血液,进行体外培养的结果并加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同虫株的体外培养。但是,有的研究者在试图建立新虫株的体外培养时也遇到了困难或失败了,因为从疟疾患者血中新分离的虫株最初阶段不易适应在体外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液氮内保存的FCC—1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用蜡烛缸—平皿法体外连续培养40天。疟原虫复苏后培养的第3天原虫密度开始上升.第11天达到最高峰,其中一皿的红细胞含虫率高达20.56%。影响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有关因素如RPMI—1640培养液,血清和红细胞,本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抗疟中药研究中发现芜荑具有抗疟作用,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证实其亲脂性提取物丙(C)是抗疟有效部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后,又进一步观察了对耐药疟原虫株、疟原虫配子体、红内期疟原虫及红外期疟原虫的效应。本文先报道对耐药疟原虫株的效应,其余内容将另文陆续报告。 1 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用药:芜荑提取到亲脂性提取物丙(C)后,再用薄层及拄层层析进一  相似文献   

20.
一种恶性疟原虫短期低温保存法江钢锋,洪佳冬(寄生虫学教研室)关键词恶性疟原虫,低温保存,保种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已成为疟疾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1],得到广泛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疟疾防治及研究的发展。开展疟原虫的体外培养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