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及胸部影像学随坊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并随访观察其恢复期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随访观察25例重型SARS患者恢复期的胸片、CT扫描表现.结果 54例重型SARS患者,死亡15例(其中1例尸检),临床治愈39例.随访观察的25例中21例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58~238 d,CT扫描发现8例有肺间质增生(38.10%);4例有纤维性病灶(19.05%);12例有磨玻璃样密度病变残留(57.14%);7例双肺未见异常改变(33.33%).结论肺间质增生、纤维性病灶、磨玻璃样密度病变残留是重型SARS患者恢复期的主要胸部表现,其发生率高于普通型SARS患者.  相似文献   

2.
SARS的早期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34,自引:12,他引:22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早期X线和CT表现。方法 对28例SARS患者的早期X线和CT表现进行分析。患者在发病1—3d内行X线及CT检查。CT检查包括常规螺旋扫描和高分辨率CT(HRCT)。结果 28例中胸部CT检查均有异常所见。X线胸片发现病变者占60.7%(17/28)。影像表现可分为:(1)单发小片状病灶:占82.1%(23/28)。在CT影像上病变分为3种形态:①类圆形磨玻璃样密度病灶20例;②肺小叶形态的磨玻璃样密度病灶2例;③小片状实变影像1例。(2)多发小片状磨玻璃样病灶2例。(3)大片状影像3例。28例患者共发现31个病灶,其分布上叶7个,占22.6%;中叶3个,占9.7%;下叶21个,占67.7%。病灶最大径多为2.0~3.5cm。结论 SARS早期X线和CT主要表现为肺内单发小片状影像。CT显示病变的形态为类圆形磨玻璃样密度病灶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肺部残留病变CT远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肺部残留病变CT远期动态变化特点及相关残留因素分析。方法 随访50例SARS患者(男16例,女34例),分别于发病后3、6.9、14、24个月行螺旋CT常规扫描和高分辨率扫描。结果 (1)3个月随访显示24例肺内残留病变基本吸收,6个月吸收30例,14个月35例,24个月37例,仍有13例肺内残留病变,其中磨玻璃样病灶8例,细网状影4例,索条影6例,胸膜下弧形影2例,合并牵拉性支气管扩张2例。(2)回顾性对比3个月肺内病灶残留组与吸收组患者发病不同时期(3~21d)胸部影像特点,显示在病灶大小及进展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2个年龄组(≥40岁24例,〈40岁26例)随访不同阶段肺内病灶残留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26%(13/50)SARS患者于24个月随访仍可见肺内病变残留,病灶仍以磨玻璃样病灶为主(8/13),并伴有肺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年龄≥40岁的患者,肺内易残留病变。  相似文献   

4.
SARS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胸部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康复期的CT表现。方法 随访观察 6 5例确诊为SARS的康复者 ,根据病史分为重症 2 1例 ,轻症 4 4例 ,进行多层螺旋CT和高分辨率CT扫描、肺功能等检查。结果  2 8例CT扫描未见异常。其余CT表现为 :(1)磨玻璃样密度灶 35例 ,包括 :局限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病灶 11例 ;多叶多段磨玻璃样密度灶 19例 ;双肺弥漫磨玻璃样密度病灶 5例。 (2 )小叶内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 30例。 (3)胸膜下弧线影 9例。 (4 )不规则纤维索条影 19例。(5 )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 3例。 (6 )结节状气腔实变病灶 2例。 (7)空洞病灶 1例。未见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多次复查肺内影像及肺功能均有好转。比较重症组和轻症组CT表现及肺功能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部分SARS康复期患者肺部表现基本正常 (2 8/ 6 5 ,占 4 3 1% )。磨玻璃样密度病灶为康复期的主要CT表现 (35 / 6 5 ,占 5 3 8% ) ,并伴有程度不等的肺间质增生。重症组较轻症组患者肺内表现严重 ,肺功能差。随着时间的延长 ,肺内病变及肺功能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5.
SARS的胸部CT早期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SARS胸部CT早期表现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40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SARS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胸部CT扫描,同时行常规计算机摄影(CR)胸片检查。回顾性分析这些胸部平片和CT图像,重点观察胸部有无异常表现,并对胸部CT异常阴影的数目、位置、密度、形态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胸部CT扫描发现40例SAR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阴影。而CR胸片未见异常者9例,可疑者6例,明确有异常者25例。SARS肺部CT异常表现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肺部炎性浸润,病灶密度低、不均匀,以磨玻璃样改变多见,为25例(62.5%)(此类改变胸片容易漏诊),实变11例(27.5%),两者均有4例(10%)。70.0%的病例(28例)只有l~2个病灶,30.0%的病例(12例)有3个以上病灶或两肺多发。病灶彤态以斑片状和球形为常见,占82.5%(33例),也可累及整个肺段(4例,10.0%)或表现为坠积性肺炎样(3例,7.5%)。病灶常位于肺的周边部位(28例,70%),同时累及周边和中心者11例(17.5%)。25.0%的病例(10例)出现支气管气像。结论胸部CT扫描能早期发现SARS患者肺部异常阴影,明显优于胸片。SARS患者肺部CT异常早期表现有其特点,但非特异性。因此,胸部CT检查在SARS病人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严重急件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临床治疗后,CT复查肺内残留病变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对124例治疗后的SARS患者进行CT复查随访,失访13例,资料完整111例,对平均病程第3、6、12及18个月行螺旋CT检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影像动态变化的特征。结果 病程18个月内,相继有70例(占63.1%)患者肺内CT表现恢复止常。6、12、18个月时CT主要征象:(1)磨玻璃样病变残留率分别为33.3%(37/111)、24.3%(27/111)、20.7%(23/111)。(2)小叶间隔或小叶内间质增厚残留率分别为37.8%(42/111)、28.8%(32/111)、25.2%(28/111)。以上2种主要病变在随访期内的总体变化经对比分析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胸膜下弧线影15例,随访期内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但无一例病变消失。(4)不规则纤维条索影18个月时残留率17.1%(19/111)。少见征象:(1)实变病灶1例,病程第12个月完全吸收。(2)空洞病灶2例,1例于病程第12个月基本吸收,1例随访期内末完全吸收。(3)牵拉性支气管扩张1例,随访期内无明显变化。(4)小结节灶3例,1例病程第12个月基本吸收,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病程第18个月SARS患者肺内磨玻璃样病变残留率为20.7%。17.1%的患者残留局限性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对肺内残留磨玻璃样病变的患者继续定期随访间隔6~12个月为宜,其他患者可以延长随访间隔时间至1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表现特征.方法 对54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观察胸部CT影像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病灶呈磨玻璃样密度影38例(70.37%),网格状阴影16例(29.63%),实变10例(18.52%),纤维索条灶15例(27.78%),支气管壁增厚伴支扩11例(20.37...  相似文献   

8.
SARS胸部表现和并发症的CT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SAR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82例SARS患者行螺旋CT扫描112次,其中胸部106次,头颅5次,腹部1次。采用标准肺窗、纵隔窗摄片观察。结果82例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野66例(80.49%),单侧16例(19.51%)。病变累及4~6个肺野的54例(65.85%),下肺野63例(76.83%)。病变形态表现为胸膜下局灶性实变影26例(31.71%),斑片状实变影53例(64.63%),大片实变影9例(10.98%),磨玻璃样模糊影31例(37.80%),肺泡实质影14例(17.07%),间质改变16例(19.51%)。发生并发症6例(7.32%),其中1例同时并发肺、脑部结核及纵隔气肿;余5例分别为肺部继发感染2例,肺霉菌、气胸、脓胸各1例。根据上述所见,作者提出了SARS的相对特征性肺部表现:(1)病灶呈多发性、两侧性分布,以两下肺多见。(2)斑片状、大片实变影,胸膜下局灶性实变和磨玻璃样模糊影,伴有支气管充气征。(3)肺泡内点状高密度影。(4)胸部X线检查和CT扫描动态观察中发现病灶大小、数量及分布部位有迅速变化和进展(即在24~48h内有动态变化)。上述征象提示为SARS病毒引起的肺部表现可能。结论 CT扫描检查是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能较准确地评估SARS患者肺部病变的演变过程和及时发现所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胸部并发症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胸部并发症在X线平片和CT上的表现,提高对SARS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2例SARS患者950次X线胸部平片和74次胸部CT检查结果,重点观察肺内空洞性病变、肺间质纤维化、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和胸膜病变。结果 根据X线平片和CT所见,在182例患者中,6例(3.3%)出现空洞病变,临床诊断为霉菌感染;l0例(5.5%)出现胸水,8例(4.4%)出现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3例(1.6%)出现气胸。另外,在接受胸部CT检查的54例患者中,有17例(31.5%)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改变,6例(11.1%)出现胸膜增厚、粘连。结论 全面了解SARS患者胸部并发症的影像学征象有助于SARS的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SARS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其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符合《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诊断标准的SAR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有全胸站立后前位和侧位片;6例行胸部CT扫描。结果 97.8%(45/46)的SARS患者以发热为首发表现,其体征较轻,与影像学改变不符。X线表现:(1)病变分布:两侧肺17例(37.0%);一侧肺29例(63.0%),其中右肺14例(14/29),左肺15例(15/29)。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者28例(60.9%),分布于2个肺叶者9例(19.6%),3个肺叶者4例,4个肺叶者4例,5个肺叶者1例。多肺叶分布中,局限于一侧肺者1例(1/18),两侧肺分布者17例(17/18)。(2)病灶类型:以肺间质性改变为主,表现为密度不均的斑片状阴影,其内可见增粗和紊乱的肺纹理结构;肺纹理改变型3例(6.5%);间质型18例(39.1%);实质型9例(19.6%),混合型16例(34.8%)。此外还可见肺门模糊1例,少量胸水1例,轻度胸膜反应1例。6例CT扫描,3例急性期表现为磨玻璃样高密度灶或大片状渗出和实变,3例吸收期可见条索状残留灶。结论 SARS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预后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ARS死亡病例胸部X线及CT影像学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符合SARS诊断标准的死亡病例的胸部X线平片和CT图像的表现及其特征.结果:11例SARS死亡患者肺部阴影均较明显,为双侧多叶病变, 病变面积占全肺组织的80%~90% 6例,90%以上5例.病灶呈斑片及片絮状高密度影8例,病变融合成大片实变阴影8例,其中磨玻璃样改变1例,肺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像.结论:X线及CT可清楚反映SARS病变的密度、形态和范围;并可了解其进展及转归,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ARS患者肺纤维化的转归情况并随访观察其胸部及髋关节影像学表现。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4例SARS患者进行的影像学检查随访观察1年,随访内容包括摄胸部X线正侧位、骨盆正位片及CT扫描检查。结果:34例SARS患者中18例在住院时期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其中15例重症SARS病例中12例住院时期肺部有纤维化改变。19例普通型SARS中,6例并发肺纤维化。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时9例(27%)患者存在肺纤维化。随访1月,4例(12%)SARS患者两肺见纤维条索状影,粗细不均,但与前片比较均有吸收好转。随访3月,仅2例(6%)见两肺纤维条索影,其余2例病灶完全吸收。随访6月及12月,1例(3%)见纤维条索影,两肺纹理增重。1年随访中未观察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结论:肺纤维化是SARS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重症SARS患者较普通型患者更易发生肺纤维化,老年和重症SARS患者合并肺纤维化的程度较重,其肺纤维化吸收慢、时间长。未见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CT对胸片正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临床疑似SARS而X线胸片正常的 2 1例患者进行了胸部螺旋CT扫描及系列床边X线胸片复查。分析肺部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 :2 1例疑似SARS患者中CT显示 12例有肺部病变 ( 5 7.1% )。根据系列复查胸片结果将 12例患者分成 2组 :第一组 ,复查胸片异常组 ,共 7例。其中单发磨玻璃样影 3例、多发磨玻璃样影 4例 ;第二组 ,复查胸片正常组 ,共 5例。其中单发磨玻璃样影 1例、多发磨玻璃样影 3例和左下叶实变影 1例。磨玻璃样影多位于肺周边部 ( 2 7/ 3 5 ) ,均为圆形 ,直径小于 3cm。结论 :胸片阴性SARS患者肺部病变的CT特点是以周围性分布为主的磨玻璃样影。CT可早于胸片发现肺部病变 ,并可提高SARS的肺部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SARS的胸部X线表现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胸部S线表现特征。方法 52例SARS患者,每隔l~3d摄胸部正侧位片,而且在7次以上;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流行病学、放射学、实验室检查确诊的52例SARS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结果SARS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为:3l例见两肺大片状、小片状密度增高阴影;18例见l侧肺叶或肺段有片状影;l例表现为肺段内结节影;2例见两肺纹理增粗,呈网格状及不规则线状影;16例见磨玻璃样影。动态观察并综合分析SARS的X线表现,可有如下特征:三片一间(病人出现大片状、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有些病人出现间质性改变);三多一个不相符(病灶在两肺中下野多;磨玻璃样影多;游走性多,即上下游走或左右游走;症状与X征象不相符;一快一慢(胸部X线表现病灶变化快,最终吸收慢)。结论SARS的胸部X线表现如单独和单次静态观察似乎无明显特征改变;但是,进行动态观察并综合分析胸部X线征象及变化,还是有其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初始发病时的胸部X线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首次阳性胸片的X线表现。结果: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次阳性胸片的胸部X线表现为斑片状影176例(67.7%),大片状影56例(21.5%),间质改变72例(27.7%),44例(16.9%)斑片状影伴间质改变;单肺受累117例(45.0%),双肺受累143例(55.0%);163例(62.7%)片状影内可见支气管气像。结论:斑片状影、大片状影、间质改变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次阳性胸片的主要X线表现,胸片检查应作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常规检查方法。最后诊断应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与细菌性肺炎发病不同时期的CT表现及演变规律。资料与方法 对比分析 31例SARS患者和 34例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 SARS组早期多发小片磨玻璃影(4 / 7例 )多于肺炎组 (P <0 .0 5 ) ;进展期多发大片磨玻璃影 (2 2 / 2 5例 )、合并间质改变 (17/ 2 5例 )多于肺炎组 (P值均<0 .0 1) ;吸收期间质改变 (10 / 11例 )、合并磨玻璃影 (6 / 11例 ) ,多于肺炎组 (P值均 <0 .0 5 )。进展期两组病变部位分布明显不同 (P值均 <0 .0 1)。SARS组比细菌性肺炎组病变进展变化快 ,明显吸收时间长 (P <0 .0 1)。结论 SARS与细菌性肺炎发病不同时期的CT表现及演变规律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SARS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36,自引:11,他引:25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 对6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进行X线胸片(已有另文报道)和高分辨率CT(HRCT)的动态观察。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后连续进行CT观察检查,间隔4~6d。结果 发病初期进行影像检查者25例,CT表现为小片状影像者22例,占88.0%(22/25);其中类圆形磨玻璃样影20例,占80.0%(20/25)。其余35例在进行影像检查时已发病3d,病变已经有所进展。3d后患者肺部均出现多发大片状影像,其中呈单一磨玻璃样影者10例,占16.7%(10/60);磨玻璃样影合并实变影者4:5例,占75.0%(45/60);主要呈肺实变影者5例,占8.3%(5/60)。入院10~14d内病变明显进展者50例,占83.3%(50/60);病变范围减少者10例,占16.7%(10/60);合并肺间质增生者4例,占6.7%。结论 HRCT可清楚反映SARS病变的密度、形态和范围,以及显示肺间质增生改变。因而,HRCT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和了解病变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