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自体外循环开创以来,人们一直在研制符合生理的搏动灌注系统。但在早期,由于搏动泵制造工艺的复杂,更由于较为简便、安全可靠的非搏动灌注系统的发展,再加上搏动灌注可能加重溶血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使得搏动泵的研制一度停滞不前。近年来,人们对体外循环(CPB)中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非常重视,认识到灌注的生理学影响对确保病人的康复与心血管外科的其他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又由于制造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现市场上已有可调、可靠的搏动泵供应,故搏动灌注在体外循环中日益时兴。本 相似文献
2.
3.
尚德延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84,(5)
自70年代以来,使用搏动性灌注(PP)者日益增多。近年来已有 PP 人工心肺机问世,也有自制者。大多数使用或研究者均报道 PP较非搏动性灌注(NPP)的效果好,但随着使用和研究的增多,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原 相似文献
4.
5.
体外循环(CPB)时为了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充裕(尤其是脑)和需氧代谢适当,是否必须搏动灌注尚有争议。用狗做实验,常温下非搏动灌注常使微循环受损,脑血流(CBF)约减少20%;但人体或动物(兔)中度低温下CPB时不论搏动灌注或非搏动灌注,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_2)变化均无差别。近年的CPB用温血停跳作心脏操作约10%,但“热”与“冷”CPB对神经病理学影响尚未阐明,如果常温搏动性灌注对维持CBF和CMRO_2有重要作用,则非搏动灌注对神经损伤和认知缺陷就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已有肝转移的消化道类癌常合并有心内膜和瓣膜损害,引起类癌性心脏病,造成难治性心力衰竭.成为晚期类癌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类癌性心脏病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其他心脏病的心脏病变,提高对其发生机理、病 相似文献
7.
门脉高压病人常因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近年来,由于急诊内窥镜的广泛开展,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并非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所致,而是来自急性胃粘膜损害。因门脉高压对胃粘膜的影响,门脉高压病人比一般人更易发生胃粘膜损害,其出血量比较大 相似文献
8.
胰性脑病亦称“酶性脑病”,为急性胰腺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不甚明确月诊断困难,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本文旨在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措施与外科治疗现状进行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简称SRUS)曾名:囊性息肉样结肠炎(Virchow,1863年)、深层囊性结肠炎(Orth,1918年)、孤立性直肠溃疡(Lloyd-Davis,1937.)、错构瘤性反向息肉(Allen,1966.)、局限性粘膜下粘液囊肿(Sull?van,1968.)、直肠肠原性囊肿(Thalerman,1971.)、粘膜下异位腺(Buckwalter,1972.)、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Rutter,1975.)、炎性-穴肛源性息肉(Lo?er?,1981.)和粘膜脱垂综合征(DuBouley,1983.)等,由于该病变化多样,单以形态学所采用的名称命名均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尚难确立一个真正合适的名称,暂时应用"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这一名称.SRUS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的良性直肠粘膜病 相似文献
10.
胃肠吻合后的上腹疼痛、胆汁性呕吐这一并发症的历史几乎与胃外科的历史一样古老.1881年即有人讨论了胃肠吻合后的症状与这种吻合的关系.1925年DaCosta认为胃肠吻合后恒定存在的胆汁入胃是无害的,且其硷性有对抗溃疡复发的作用.1951年,Wells等首次明确地描述了胃术后综合征与胆汁入胃的关系.本世纪60年代以来,对此"综合征"的认识明显加深.1964年,Lawson首先经动物实验将胆汁、胰液、胰胆汁混合液对胃枯膜的损害作用进行了比较.其后的报告陆续有:溃疡病并存的胃炎通常是萎缩性的,是由胆汁返流引起的;胆汁转流手术的应用;钡剂造影直接观察到的返流及同位素标记的鹅胆酸的返流;由胆汁所致的胃粘膜屏障损害及H~+的逆流等.1969年,VonHeerden提出用术后硷性返流性胃炎来命名这种胃术后并发症.70年代之后,对硷性返流性胃炎(Alkaline Reflux Gastritis,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近几年来肝脏再生的研究进展 ,简要介绍了入肝血流阻断对肝脏再生的影响及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近 10年来国内外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各研究方向的分布情况 ;结合目前在药理、毒理、免疫学等方面研究的新热点褪黑素 (melatonin,Mel) ,并将其在最近几年应用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性的回顾 ,概括了有关 Mel与再灌注损伤研究各方向上的结合情况 ,从而初步阐述了该交叉领域的研究情况、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肝脏缺血再灌注见于许多临床情况。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不但肝实质细胞发生损伤,而且肝微循环血管细胞也遭受损害。肝血窦内皮细胞是肝脏微循环毛细血管的主要组成细胞。本文简述了正常肝血窦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对肝缺血再灌注期间肝血窦内皮细胞损伤的基本表现、损伤的进程以及损伤的意义等有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成功的肝移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而有效的保存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肝移植体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特点、发生机理、病理生理变化及其防治。如何更有效地控制保存-再灌注损伤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内皮前体细胞 (EPC)移植的治疗性血管新生 ,成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缺血性疾病的新的治疗措施 ,从 2 0世纪 70年代Folkman提出血管生成的概念 ,经过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导入的治疗性血管新生到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性血管新生 ,对血管新生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回顾了EPC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 ,并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源于骨髓 /外周血 /脐带血的EPC移植有可能成为缺血性疾病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术前的可切除性判断十分重要,准确的判断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又能让患者得到恰当的治疗.现代影像学和内窥镜诊疗技术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能在术前对胰腺癌的分期和局部血管侵犯作出较为明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18.
肝内或肝外原因的门脉高压形成后,门脉血流阻力增大,压力增高,血流减少,终至腹水、淤血性脾肿大、侧枝循环形成,肝功能不良,乃至发生肝性脑病.目前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方法甚多,疗效不佳,断流术,分流术之争尚继续.但统一的一点是:不管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只有保持有效的门脉血流向肝灌注,维持术前的肝窦压,才有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熟悉门脉高压症的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