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古今医家将仲景之方奉为圭臬,广泛用于临床。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疑难病证,辨证明确后,多选用经方,每获良效。现将验案三例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滋阴降火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由深受道家和理学思想影响的元代医家朱丹溪所创立。对后世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温病滋阴治法有一定影响,对现代临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朱丹溪与叶天士滋阴学说的联系以及近现代医家的临床运用,说明滋阴可以考虑兼顾胃、肾使得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家邹澍在《本经疏证》中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药物主治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相联系,用互证法注解,论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制、治则及所宜药之缘故,极具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家王清任临床治疗注重活血化瘀.为后世医家所宗。其《医林改错》中有关瘟毒吐泻及痘之治法,对温病治疗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今将其温病治法归类为八法兼作述评,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方证治法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经后世医家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流传于今,它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且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集中反映了中医早期治病用方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是中医临床方剂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次将医学理论和方药冶于一炉,融为一体,创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其书被誉为“方书之祖”。清喻昌称仲景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尚论篇》)仲景《伤寒论》立医家之圭臬,方书之正宗。继承仲景之学,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和治疗水平的提升,研讨仲景方证治法,有助于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发扬光大。现就《伤寒论》方证治法应用的特点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校勘整理《玉机辨证》中,发现《玉机辨证》是明代医家徐彦纯、刘纯《玉机微义》的节略本;《玉机辨证》承《玉机微义》之内容,以"临床辨证"为宗旨,是一部简明中医临床读本;《玉机辨证》的作者并非柯琴,属托名之作;编纂者改斋氏应为受柯琴和刘纯医学影响的清末或民国时期一位中医临床医家;成书也应在清末或民国时期;书成之后未曾刊印,只有抄本传世。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来,魏念庭、赵以德、尤怡等医家均认为《金匮要略·杂疗方》非仲景原著,其编写体例与前面部分差异较大,故多删去不释。但后来许多医家通过考证,《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医著,认为该篇为仲景遗文无疑,近年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五、六、七版,均将其列入教材中。建国以来,许多医家重视研究《金匮要略》中内科、外科、妇科的内容,况且教学中该篇也不在讲授内容,多数医家对该篇关注甚少,文献报道屈指可数。实质上该篇开创了急救学的先河,为后世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在理论指导和临床治疗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著名新安医家孙一奎深受金元医家学术流派及相关医家的思想影响,汲取了朱丹溪、汪机等医家学术思想,撰著了《赤水玄珠》。通过探析其《赤水玄珠》总结"外内君相"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等。孙氏严格地指出君火相火有天人内外之分,完善了君火相火论,对后世辨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出自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本方原为治疗小儿因肝肾不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症候而设立,经过后世医家对此方的发展创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本文将从六味地黄丸的剂型特点、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人迎寸口脉诊法在《黄帝内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医家对该法的理解逐渐偏离《黄帝内经》的本义,临床医家多采用“独取寸口”脉法,这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明清以来,魏念庭、赵以德、尤怡等医家均认为《金匮要略·杂疗方》非仲景原著,其编写体例与前面部分差异较大,故多删去不释。但后来许多医家通过考证,《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医著,认为该篇为仲景遗文无疑,近年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五、六、七版,均将其列入教材中。建国以来,许多医家重视研究《金匮要略》中内科、外科、妇科的内容,况且教学中该篇也不在讲授内容,多数医家对该篇关注甚少,文献报道屈指可数。实质上该篇开创了急救学的先河,为后世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在理论指导和临床治疗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赤凤迎源作为一种复式补泻针法,由捻转法、飞法、搓摩法等手法共同构成,通常用于候气行气。该法起源于宋代《针灸神书》,最早记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后经汪机、李梴、杨继洲等医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传承及发挥。诸多现代医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历代医家均将腧穴分为浅、中、深三层后行赤凤迎源针法,但在细微手法上存在分歧。赤凤迎源针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痘科辨证》是明末清初医家陈尧道汇集前代医家治痘大法,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本书详细记述了痘疹发病缘由、临床症状、诊治方法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痘科辨证》因年代久远,生僻繁难词语成为研读和应用的一大障碍。疏通书中疑难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以期对《痘科辨证》研读和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魏宇澜 《医学综述》2012,18(13):2096-2098
升降散组成首载于明代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后为清代医家杨栗山命名,载于《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列为治疗"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经后世医家潜心研究,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各系统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其主要病机特点是外感邪热、火热内郁,举凡外邪束表、里有郁热或湿热内蕴者,均可随证加减化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标幽赋》是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原载于《针经指南》[1],因其采用歌赋的形式将深晦幽冥的针灸理论加以阐释而广为流传。后世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的《针灸大全》以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均收载并对此赋加以诠释,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其喜爱及推崇的程度。笔者就《标幽赋》中有关影响针刺疗效的内容作一探析,为临床提供参考。1气至病所,针效彰显窦汉卿在《标幽赋》中高度概括了得气与针刺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脉学著作《医灯续焰》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考证《医灯续焰》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研究《医灯续焰》的内容特点。[结果]《医灯续焰》乃清代医家潘楫所著,原书取材于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彥希范所撰的《四言脉诀》,经明靳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之,更名为《四言举要》。经清代医家潘楫结合其师王绍隆的临床脉学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整理点评,更名为《医灯续焰》。其主要内容特点:(1)脉法为主,四诊合参;(2)引征广博,注释详明;(3)各科病证,内容详备。[结论]潘楫和王绍隆为清代钱塘医家,受明末清初钱塘医家讲学研经的影响,其《医灯续焰》的编撰体例和内容也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古代医家善用人参者首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331首,其中以人参为主药命名者5首,复方35首,涉及经文55条。其临床运用功效卓著,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然而迄今为至,对仲景所用人参究属何品种?临床如何应用?认识不一。我们认为,对此问题深入研讨,将对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和提高疗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内经》、《难经》中提出络脉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可作为络脉理论的奠基之作。至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络脉理论应用于,临床,络病证治初见端倪。其后至明清以前,众多医家对络病理论及临床做出了一定贡献,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以喻昌、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使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承前人之所成,启后世之法门。现代医零将络病学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络病学说增添了现代化气息,为其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医验大成》是明代著名医家秦昌遇的著作之一,该书对秦氏一些精华医案进行整理,有极高的临床参考价值,特别是重视脾胃病的辨证治疗,临证有自己的独到体会。文章将就《医验大成》的脾胃病证治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