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1026名大学生先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进行心理健康测验,然后让其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412人填写“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和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表”。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曩因素。结果 42.83%的大学生可能有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6.22%的在校学生存在各种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过度兴奋状态(53.03%)、躯体化(31.72%)、抑郁(31.48%)、脱离现实(24.46%)和病态人格(24.2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不健康状况与个性因素中的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聪慧性和兴奋性呈负相关,与忧虑性、怀疑性和也为性呈正相关,多种负性生活事件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种个性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苏北地区在校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857名大学生,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中过去1年中发生伤害≥1次的有639人,伤害发生率为34.41%;居前5位的伤害类型为跌倒/碰撞伤(34.64%)、自伤(19.93%)、车祸伤(15.58%)、钝锐器伤(12.75%)、烧烫伤(12.64%)。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学历、年龄、家中排行、专业、与其他宿舍同学相处关系、是否发生摩擦、外出打工、大学生心理量表10个因子和压力总分及紧张感因子对伤害的发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苏北地区在校大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及时开展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 相似文献
3.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465名大学生(年龄17~25岁)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56.98%.学生家庭结构与经济状况、独生子女与否、年级不同等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明显(P<0.05).结论高校女大学生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提高女大学生整体健康素质,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465名大学生(年龄17~25岁)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56.98%。学生家庭结构与经济状况、独生子女与否、年级不同等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明显(P<0.05)。结论高校女大学生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提高女大学生整体健康素质,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5.
308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倾问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咨询和危机干预,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防止心理疾病,防范于未然的重要手段。本文对上海交通大学部分二一三年级的308名大学生进行了系列问卷调查,以探讨大学生的。动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1对象与方法l.1对象被测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工科2~3年级本科生其中男287人,女对人,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20.5岁1.2工具采用症状向评迟表(丸L一叨),艾森克个性问卷(o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头ffe)以及应对方式问卷((印厂十b理问题进行综合评定。1… 相似文献
6.
7.
张荣华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5-17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焦虑状况与影响因素,进一步寻找大学生焦虑问题的度,为建立完善有效的克服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由美国杜克大学Zung于1965年编制而成的焦虑自评量表(SAS),随机调查上饶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48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焦虑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年级与性别对大学生焦虑产生交互作用;不同家庭户籍以及是否独生的大学生焦虑水平无差异,但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不同的大学生焦虑水平明显不同。结论:大学生的个人、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焦虑均有影响,应加强对大学生预防焦虑的指导力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亚健康总体情况及各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武汉科技大学1~4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亚健康状态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并用X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923名大学生中.亚健康发生率为50.9%.亚健康状态发生的频率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加;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低于其他专业;郁闷心情、失眠、运动时间少等因素均为学生亚健康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经济因素方面.家庭年收入及每月个人消费额与学生亚健康状况有相关性.结论 高校应采取增加财政投入等措施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和内外向性格测试量表对149名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性别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不显著(t=-0.04,P〉0.05);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高于高年级学生(t=2.65,P〈0.01);文史类学生的专业认同高于理工类学生(t=2.06,P〈0.05);专业认同与性格量表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P〈0.01)。结论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较好,并受到专业类型、性格和年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复杂 ,一元分析难于排除混杂因素干扰。本文采用多元分析法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以某大学新生 42 7人为研究对象 ,男 2 33人 ,女 194人。在建立心理档案的基础上 ,观察并探索心理健康的挫折因素。1.2 方法 对每个观察对象 ,除调查其背景外 ,同时进行五种心理卫生量表测试与分析 ,包括精神健康 (SCL90 )、人格度(EPQ)、情绪 (SAS、SDS)和挫折量表 (SBS)。研究结果采用一元与多元分析 (EPI和SAS系统 )。2 结果和分… 相似文献
11.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家庭社会经济状况(SES)与生活事件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及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1 753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各影响因素对SCL-90的9个因子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父母离异进入了方程.将ASLEC总分也引入分析时,则方程中只有父亲职业和ASLEC总分2个影响因素,且方程的决定系数增加了5~6倍;影响SCL-90总分共有8项生活事件(R2=0.511,P=0.000),其中有5项与学业压力有关.结论 生活事件与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相比,对心理健康有着更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调查与分析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在省内普通高校分类分层随机抽取大学生1100争,委只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了集体测查和比较分析。结果 总体被试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和大学生历年综合样本相比有显性差异;6类不同专业、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学生之间,其SCL—90所有因子分均存在显性差异;高年级学生各因子分高于低年级学生,有显性差异;在个别因子上男女学生以及城乡学生之间有益性差异。结论 应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多维疲劳量表(MFI-2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364名军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军校大学生SCL-90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却十和偏执6个症状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部分疲劳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疲劳指数与睡眠质量基本呈正相关。[结论]应积极关注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16.
17.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障碍之一.高校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真分析研究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抽取江西省3所一般本科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432人,并以非留守大学生461人为对照进行调查。结果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明显心理症状检出率为26.6%,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检出率为23.2%;他们的人际敏感度、精神质得分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内外向得分则更低(P<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中,女生的人际敏感度、抑郁和恐怖因子及内外向得分高于男生(P<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得分有相关性,神经质和内外向维度对SCL-90总分的共同解释率为18.8%。结论关注有留守经历中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完善自身人格,可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网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网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为进行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网恋调查表、症状自评定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网恋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1.43%;网恋学生在强迫得分(2.11±0.46),(1.97±0.52)(P=0.049);抑郁得分(1.98±0.68)高于非网恋学生(1.77±0.52)(P=0.031);敌对得分(1.99±0.64)高于非网恋学生(1.74±0.57)(P=0.007);偏执得分(1.89±0.64)高于非网恋学生(1.69±0.48)(P=0.030)。网恋学生与非网恋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支持利用度对网恋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β=-0.504)。结论 网恋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支持利用度对网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辽宁省沈阳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建立大学生控烟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沈阳市2所大学1 1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1 104份。平均年龄(21.0±1.4)岁。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尝试吸烟率为47.7%(男生62.4%,女生27.2%),调查前1个月吸烟率19.7%(男生29.4%,女生6.1%);每天吸1支,连续30 d,吸烟率为7.4%(男生11.7%,女生1.3%)。开始吸第1支烟的平均年龄(17.7±4.3)岁,其中男生(17.5±4.2)岁,女生(19.1±5.4)岁。大学生吸烟的影响因素有周围人吸烟、朋友吸烟、感到伤心、对烟草依赖等。结论 大学生吸烟率较高,应针对环境、心理、行为等因素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