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三黄泻心汤水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厌氧培养法,常规平皿法(37℃厌氧培养48 h)对痤疮的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进行培养并且观察其在不同浓度情况下三黄泻心汤的体外抑菌效果,求出三黄泻心汤水提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乳糖酸红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浓度相对比.结果 三黄泻心汤在浓度为6.25 mg/mL时对痤疮丙酸杆菌完全抑制其生长.结论 三黄泻心汤对痤疮的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芒果甙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芒果甙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为深度开发芒果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采用液体试管法,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常规培养及痤疮丙酸杆菌的厌氧培养,按试管稀释法调整细菌浓度;以红霉素为对照,观察芒果甙对痤疮丙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芒果甙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不如红霉素明显,芒果甙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8mmol/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0mmol/L;而红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160μmol/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0μmol/L;100μmol/L的芒果甙能把红霉素的MIC浓度从160μmol/L下降至0.160μmol/L。结论芒果甙可降低红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两者配伍使用,可降低红霉素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银黄消痤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100例寻常痤疮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银黄消痤胶囊,每日3次,每次4~5粒;对照组给予口服丹参酮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两组均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连续治疗4周。同时采用微量板、常规平皿法分别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培养并观察不同浓度药物的抑菌效果,分别计算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0%,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银黄消痤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3.75、15mg/m L,而丹参酮胶囊的MIC分别为0.94、1.88 mg/m L。结论银黄消痤胶囊治疗痤疮疗效较好,其主要机理是对痤疮丙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对痤疮主要致病菌体外的协同抑菌作用,并寻找最佳配比。方法:测定不同比例混合的芦荟-丹参复方凝胶及单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抑菌圈大小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芦荟-丹参复方凝胶抑菌效果优于单方凝胶,配比以1:2为最佳,复方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75 mg/L。结论:芦荟-丹参复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两者的作用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龙血竭凝胶和麒麟竭凝胶的抗炎和抑菌作用,为血竭及其剂型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模型检测比较两种血竭凝胶抗炎作用效果,通过肉汤培养基比色法比较两种血竭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效果。  结果  二甲苯致耳廓肿胀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糠酸莫米松凝胶和麒麟竭凝胶高剂量组对小鼠耳廓肿胀度有抑制作用(P < 0.05),其余各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糠酸莫米松凝胶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和麒麟竭凝胶高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糠酸莫米松凝胶、龙血竭、麒麟竭凝胶高、中、低剂量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34.44%、13.75%、4.44%、1.85% 36.67%、1.11%、0.08%。;棉球肉芽肿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糠酸莫米松凝胶组和龙血竭凝胶低剂量组(6 mg)对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有抑制作用(P < 0.05),其余各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糠酸莫米松凝胶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和麒麟竭凝胶高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糠酸莫米松凝胶、龙血竭、麒麟竭凝胶高、中、低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28.26%、9.61%、4.44%、28.65%、36.67%、1.37%、13.40%。。两种血竭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麒麟竭凝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00 mg/mL,龙血竭凝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50 mg/mL;对痤疮丙酸杆菌麒麟竭凝胶和龙血竭凝胶MIC分别为100 mg/mL和50 mg/mL;对白色念珠菌麒麟竭凝胶和龙血竭凝胶MIC分别为100 mg/mL和200 mg/mL;对大肠杆菌麒麟竭凝胶和龙血竭凝胶MIC均为100 mg/mL。  结论  龙血竭凝胶和麒麟竭凝胶均具有抗炎抑菌的作用。龙血竭凝胶在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和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方面效果优于麒麟竭凝胶;麒麟竭凝胶在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对抗白色念珠菌方面效果优于龙血竭凝胶,两种血竭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黄白痤疮膏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平板法,用黄白痤疮膏水煎液、头孢曲松钠、维A酸乳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进行抗菌实验.结果 黄白痤疮膏方煎液、维A酸乳膏、头孢曲松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5mg/mL、500mg/mL、4μg/mL.表皮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5mg/mL、500mg/mL、16μg/mL.结论 黄白痤疮膏方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蝎肽抗菌凝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2种编号的痤疮丙酸杆菌厌氧培养,采用微量稀释法对稀释后的痤疮丙酸杆菌菌株的培养菌液进行药敏试验,向稀释后的菌液中分别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蝎肽抗菌凝胶和含有氨苄青霉素钠粉针剂的溶液,用酶标仪和显微镜观察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用平板培养的方法复测蝎肽抗菌凝胶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加入蝎肽抗菌凝胶后的前6组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溶液和加入含有氨苄青霉素钠粉针剂的溶液中均未发现有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显微镜下也未见有痤疮丙酸杆菌生长,其中蝎肽抗菌凝胶对2种痤疮丙酸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25 μg/mL和6.25μg/mL.结论 蝎肽抗菌凝胶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寻常型痤疮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薰衣草挥发油(essential oil of lavender, LEO)体外抑菌能力及对皮肤致敏性,为LEO体外抗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评价LEO对5种细菌体外抑菌效果,并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通过外敷涂抹的方法观察LEO对豚鼠皮肤刺激性,评价其过敏反应程度以及过敏率;结合酶联免疫法检测二甲苯致敏以及涂抹LEO后的豚鼠血清和脾脏组织匀浆上清中免疫球蛋白A(immune globulin, 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的水平,对LEO抑菌能力及皮肤外用致敏和致炎作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抑菌圈实验表明,LEO对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这5种菌种均有抑菌效果,抑菌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8.25 mg/mL),大肠杆菌(15.00 mg/mL),白色念珠菌(16.31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18.00 mg/mL...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丹参酮ⅡA自微乳,为其新制剂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不同乳化剂、助乳化剂和油相形成微乳的能力和区域,绘制不同处方组成的相图,并制备丹参酮ⅡA自微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ⅡA在自微乳中的溶解度,考察自微乳的稳定性,并对微乳后的粒径大小、Zeta电位进行测定.结果 所制备的自微乳中丹参酮ⅡA的溶解度为2.5 mg/g,对离心、高温破坏等稳定性良好,对光稳定性欠佳,微乳后可得到平均粒径在20 nm以下、Zeta电位绝对值在60 mV以上的微乳.结论 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备简单,性质稳定,可显著增加丹参酮ⅡA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肉桂醛微乳并考察其溶解量、稳定性和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相转化法初步筛选出可行的表面活性剂,再采用伪三元相图法选择最佳的表面活性剂并制样,用UV法测定肉桂醛最大溶解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纳米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及分布。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观察变化以评价其稳定性。通过测定其对不同细菌及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 制备出澄清透明的肉桂醛微乳,最佳表面活性剂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RH40);肉桂醛的最大溶解量是(98.88±0.31)mg/mL;肉桂醛微乳的稳定性良好,在本实验的处理条件下均保持澄清透明;肉桂醛微乳对所选细菌的MIC集中在125 μg/mL,对所选真菌的MIC介于16~62 μg/mL。结论 制备的肉桂醛微乳具有较大的载药量、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好抑菌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与优化莪术微乳凝胶的制备工艺。方法:本实验中莪术微乳凝胶以成型效果及失水率为指标,运用正交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及体外透皮实验等考察处方辅料,优选制备工艺。结果卡波姆水凝胶最佳基质配比为50 mL水,4 mL甘油,1.2 gCMC-Na,失水率测定表明前三天成型效果较好;通过透皮实验选择卡波姆凝胶-980作为载体凝胶;测得莪术微乳凝胶中牻牛儿酮的含量是3.247 mg/g。结论:本制备工艺设计与优化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171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烧伤常用药物万古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头孢西丁及磺胺甲噁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头孢西丁的MIC值区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根据万古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噁唑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计算50%最低抑菌浓度(MIC50)和90%最低抑菌浓度(MIC90).结果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收集的1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甲噁唑、红霉素、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9.4%、88.3%、87.1%和0,其中MRSA有146株(占85.4%).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范围为0.015~0.5 U/mL,MIC50为<0.015 U/mL,MIC90为0.03 U/mL.结论 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对于临床烧伤创面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重组溶葡萄球菌素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黄芩与葡萄糖酸锌联用对痤疮致病菌是否具有协同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检测黄芩和葡萄糖酸锌单用及联用时对痤疮致病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和棋盘法分别测定两者单用及联用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药物相互作用。绘制时间-生长曲线进一步考察药物作用特点。[结果]黄芩与葡萄糖酸锌联用后对痤疮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显著增强,MIC均下降。两者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FICI为0.75,表现为部分协同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的FICI为0.25,表现为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对痤疮致病菌的抑菌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结论]黄芩联合葡萄糖酸锌对痤疮致病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可为新型抑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抑菌圈试验检测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抑菌敏感性,抑菌曲线试验检测抑菌持续效果.结果 抑菌圈试验表明,倍比稀释浓度1%~16%薰衣草精油与1%~16%罗勒精油各实验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5%、0.5%的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抑菌圈直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抑菌效果.16%薰衣草精油与16%罗勒精油抑菌圈直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菌效果与阳性对照组相当.抑菌曲线试验表明,1%薰衣草精油和1%罗勒精油对3种痤疮致病菌抑菌持续效果达8~12 h,优于阴性对照组.结论 薰衣草精油和罗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均具有持久抑菌活性,可作为痤疮菌的天然抑菌剂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制备酮洛芬微乳凝胶,研究其体外透皮特性及可能的机制。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为指标,用改进的 Franz扩散池考察微乳处方中各成分的用量及凝胶基质的存在对离体鼠皮透皮特性的影响。运用DSC、HE染色法和荧光标记技术进行透皮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酮洛芬微乳与微乳凝胶体外透皮8 h的皮肤滞留量分别为(705.13±33.18)和(502.75±28.54)μg/cm2,是溶液对照组的4.66和3.22倍。微乳与微乳凝胶处理后,皮肤角质层类脂结构被破坏,细胞间隙增加,香豆素标记制剂主要分布于皮肤表层和毛囊等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和注射用青霉素钠配伍的稳定性及单用和合用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液中各自的含量变化情况;采用平皿打孔法观察体外抑菌作用。结果 注射用青霉素钠在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前后pH、外观等无改变,抑菌活性无显性差异。结论 两配伍稳定性良好,不发生改变,在体外双黄连注射液不能增强注射用青霉素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银杏酸对痤疮致病菌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银杏酸同系物和3种单体为抑菌剂,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进行抑菌试验,测定对细菌胞内酶的影响.结果:银杏酸对痤疮致病菌有良好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造成痤疮丙酸杆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外泄.结论:银杏酸可通过抑制痤疮致病菌生长对痤疮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15种生药提取物抑制痤疮致病菌的活性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对 15种生药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抑制痤疮致病菌活性进行敏感性测试。方法 :采用最大浓度抑菌试验和最低抑菌浓度 (MIC)比较其抑菌效果。结果 :丁香生药挥发油对痤疮致病菌痤疮短棒菌苗 (P .acne)、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 (S .epidermidis)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厚朴、艾叶油、金银花、蒲公英等有中等程度的抑菌作用。结论 :丁香酚的抑菌效果在所试药物中最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优化七叶皂苷钠微乳的处方,制备稳定的七叶皂苷钠微乳注射剂。方法 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微乳剂组分及配比,制备七叶皂苷钠油/水(O/W)型微乳注射剂(七叶皂苷钠的大豆磷脂+HS15/甘油/中链甘油三酸酯/水)。结果 选用中链甘油三酸酯为油相,大豆磷脂和HS15(1∶2)为乳化剂,甘油为助乳化剂,固定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例(Km值)在2.00~3.75之间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三相图,形成稳定微乳。结论 采用本实验处方可制得稳定的七叶皂苷钠微乳注射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芩不同萃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对小鼠痤疮模型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乙酸乙酯、正丁醇对黄芩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3个不同部分,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3种不同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二甲苯诱导制备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并测定黄芩不同提取物对痤疮小鼠的抗炎作用。结果黄芩各萃取物对3种痤疮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黄芩乙酸乙酯部分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度,并能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论黄芩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抑制痤疮致病菌的生长,并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开发用于痤疮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