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应用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IF)诊断22例表皮下水疱病的结果,所有22例表皮下水疱病盐裂皮损周围皮肤DIF均显示IgG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表皮侧、真皮侧或表皮真皮两侧,阳性率为100%。其中表皮侧17例、表皮真皮两侧均有2例,此19例均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真皮侧3例,2例为获得性大疱性在皮松解症(EBA)、1例为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3例天疱疮和4例正常人皮肤均阴性。此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表皮下大疱病的鉴别诊断和抗原表达区域性差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简称盐裂DIF),分别研究正常人皮肤、类天疱疮(BP)及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抗原表达的区域性差别和表皮下大疱病鉴别诊断。 窝、肘窝、上背、下背、股内侧和下腹部皮肤BP抗原表达率较高;膝、阳窝、足背、肘、肘窝和下腹部皮肤EBA抗原表达率较高。皮肤DIF显示25例表皮下大疱病中16例(64%)基底膜带有C3或IgG或伴C3和IgA沉积;盐裂DIF表明25例(100%)均有IgG或伴C3和IgA沉积在表皮侧或真皮侧。结果提示,BP抗原高表达率与皮损好发部位相一致;EBA抗原高表达率一部分与皮损好发部位一致。盐裂DIF不仅提高DIF阳性率,而且根据免疫反应物沉积部位可以鉴别出BP与EBA以及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盐裂皮肤DIF和盐裂皮肤IIF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价值。20例两种盐裂皮肤免疫荧光均阳性的病例比较表明,盐裂皮肤IIF示抗基底膜带抗体结合表皮侧或真皮侧与盐裂皮肤DIF示免疫反应物(IgG、IgA、C_3等)沉积于表皮例或真皮侧的部位基本一致。提示多数情况下盐裂皮肤DIF或IIF均可单独用于表皮下大疱病诊断,两者对比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儿童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附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比较少见。本文报道4例儿童EBA,年龄为1、4、7、14岁,均为男性。临床上似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2例,儿童型线形IgA大疱病2例。3例有口腔损害,伴血疱,萎缩性瘢痕和栗丘疹。病理为表皮下水疱。DIF均示IgG和C3呈线状分布于基底膜带,3例还见IgA,1例见IgM沉积于基底膜带。盐裂DIF示3例IgG沉积于真皮侧。IIF示3例I  相似文献   

5.
应用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22例表皮下水疱病的结果:IgG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表皮侧17例,表皮真皮两侧均有2例,均为在性类天疱疮,真皮仙3例,2例为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为大疱性系统红斑狼疮,对照组均阴性。此法简易易行,经济实用,准确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盐裂皮肤DIF和盐裂皮肤IIF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价值。20例两种盐裂皮肤免疫荧光均阳性的病例比较表明,盐裂皮肤IIF示抗基底膜带体结合表皮侧或真皮侧与盐裂皮肤DIF示免疫反应物(IgG、IgA、C3等)沉积于表皮侧或真皮侧的部位基本一致。提示多数情况下盐裂皮肤DIF或IIF均可韵用于表皮下大将民病诊断,两者对比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基底膜带相关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印迹和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5例大疱性系统红斑狼疮(BSLE)血清,对照为 5例获得性大疤性表皮松解症(EBA)、20例类天疱疮(BP)、20例SLE和10例正常人血清。结果表明,3例(3/5)BSLE血清结合盐裂皮肤真皮侧和真皮提取物中290 000抗原,其中2例BSLE血清也结合表皮提取物中 165 000抗原,结果与 EBA和部分BP血清相同。SLE血清未结合 290 000和 165 000抗原。提示BSLE血清中存在EBA和BP抗体,推测EBA和BP抗原可能是BSLE的皮肤基底膜带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8.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抗基底膜带抗体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mol/L盐裂正常人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ⅡF)检测31例表皮下大疱病患者血清,26例(83.9%)检出抗基底膜带(BMZ)抗体,而常规ⅡF仅11例(35.5%)检出此种抗体。结果提示,盐裂皮肤ⅡF较常规ⅡF敏感,并可根据免疫球蛋白结合于盐裂皮肤表皮侧或真皮侧,诊断和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  相似文献   

9.
应用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 (DIF)检查 2 2例表皮下水疱病的结果 :IgG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表皮侧 1 7例 ,表皮真皮两侧均有 2例 ,均为大疱性类天疱疮 (BP) ;真皮侧 3例 ,2例为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A) ,1例为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BSLE)。对照组均阴性。此法简便易行 ,经济实用 ,准确可靠 ,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疱液中抗基底膜带(BMZ)自身抗体的情况及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非盐裂皮肤及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38例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疱液和血清中IgG、IgA、IgM、IgE及IgG亚型IgG1~IgG4抗BMZ抗体及滴度,并检测疱液和血清中结合补体C3的特异性抗BMZ抗体。结果:(1)疱液和血清中抗BMZ抗体及滴度和结合补体C3的特异性抗BMZ抗体均无显著性差异。(2)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疱液和血清中IgG抗BMZ抗体的亚型分布相同,主要为IgG1和IgG4。结论:疱液可作为IIF检测表皮下大疱病抗BMZ抗体的另一个有价值的标本来源。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1M NaCl分离皮肤免疫荧光法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原理和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盐裂正常人皮肤IIF法以及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的DIF法对表皮下大疱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19例大疱性类天疱疮(BP)和5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病人进行了常规DIF、1mol/L NaCl分离表皮DIF和1mol/L NaCl分离正常人皮肤ⅡF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mol/L NaCl分离皮肤DIF染色法是诊断和鉴别诊断BP和EBA的一种简单、可靠、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免疫印迹(IB)和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SABD)基底膜带自身抗体(BMZ-Ab)的敏感性和特异怀。方法 分另应用IIF和IB技术对97例SABD患者血清中IgG型或IgA型BMZ-Zb进行检测。结果 IIF法阳性率75.3%,免疫印迹法阳性率79.4%,两者在检测灵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二者均可用于SABD中BMZ-Ab的检测,二者联用对于提高B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疱液的诊断价值,了解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12(IL-12)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相关性。方法 寻常型天疱疹(PV)9例,大疱性类天疱疹(BP)31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4例,线状IgA大疱病(LAD)2例。用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患者皮损中自身抗体的类型及沉积部位,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血清和疱液中自身抗体的类型和滴度,用酶联免  相似文献   

15.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张学军,杨森在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常出现大疮皮损,曾有病例报道认为是SLE伴发类天疱疮(BP)或疮疹样皮炎(DH)和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懈症(EBA)等[1.2]。近年来,随着对此类患者的临床、病理、免疫和超微结构等综...  相似文献   

16.
报告l例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患者男,36岁.因全身红色斑疹伴白色鳞屑反复发生20年.躯干、双上肢出现环状排列的水疱10d伴瘙痒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疱内、真皮浅层和真皮乳头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膜带Iga、IgG呈带状沉积;取患者血清行BP180NC16A(大疱性类天疱疮18 000抗原的近膜片段)-ELISA检查显示阴性;以盐裂正常人皮肤为底物,取患者血清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A、IgG呈带状沉积在真皮侧.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TgA大疱性皮病.  相似文献   

17.
应用抗HLADR、CD3、CD4、CD8、CD20的单克隆抗体和streptravidinperoxidasestaining(SP)技术对10名正常人皮肤,16例SLE皮损和19例DLE皮损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观察到正常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未见HLADR抗原表达,而SLE(6/16),DLE(8/19)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可以表达HLADR抗原。在SLE、DLE真皮内浸润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CD3+浸润细胞),且以TH细胞(CD4+浸润细胞)占优势。另外,还发现在两种LE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抗原处,真皮内可见CD3+浸润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HLADR+浸润细胞)。讨论了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HLADR抗原表达及其与病损内浸润细胞免疫表型的关系。LE皮损处HLADR+角质形成细胞可能具有抗原递呈作用,而角质形成细胞异常表达HLADR抗原则可能与真皮内浸润单个核细胞或淋巴细胞释放的IFNα,TNFγ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用抗c-erbB-1(EGFR)及c-erbB-2(Neu蛋白)原癌基因表达蛋白单抗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20例银屑病皮损及10例正常人皮肤。结果表明:(1)在正常人皮肤表皮中,EGFR基因表达蛋白主要分布在基底细胞层,Neu蛋白表达蛋白主要分布在棘层上部及颗粒细胞层。(2)银屑病活动性皮损表皮棘层及颗粒层EGFR表达增强,而Neu蛋白表达减弱。银屑病皮损表皮两种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对皮损形成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曙霞  翁孟武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4):208-210,T002
三种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接法、间接法及葡萄球菌A蛋白金标(PAG)法检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皮损组织32份,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2例和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作对照,并与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结果相比较。同时用包埋后免疫金染色(IGS)技术对疱疹样天疱疮和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各1例作免疫电镜研究。结果表明IGSS不仅在光镜水平检测大疱病皮肤组织中自身抗体优于DIF,而且可从超微结构上了解免疫复合物沉积的确切部位,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介绍1M NaCl分离皮肤免疫荧光法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原理和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盐裂正常人皮肤IIF法以及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的DIF法对表皮下大疱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