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内分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Lee氏荧光配体细胞化学法检测41例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ER的表达.本组男38例,女3例,年龄25岁~72岁.同时检测肝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清AFP及CEA.6例ER阳性者采用他莫昔芬治疗(每次20mg,2次/d,长期服用)并观察疗效.结果肝癌组织ER阳性20/41例,阳性率488%.ER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AFP、CEA含量及组织类型(梁状型ER阳性450%,腺样型333%,实体型714%,硬化型667%,透明细胞型250%;P>005)无明显关系,与肿瘤体积(≥10cm,ER阳性率750%;<10cm,ER阳性238%;P<001)和分化程度(分化好26例,ER阳性346%;分化差15例,ER阳性733%;P<005)有显著关系.本组ER阳性病例中6例经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有效5/6(833%),其中4例AFP下降.结论ER阳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的P16蛋白和HBsAg.结果有606%(40/66)的肝细胞癌(HCC)和750%(1/4)的胆管细胞癌(CCC)P16蛋白缺失;Ⅰ,Ⅱ,Ⅲ和Ⅳ级(按Edmondson标准)HCCP16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0/1),441%(15/34),821%(23/28)和667%(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癌旁肝组织的48例标本中,癌组织P16蛋白阴性率(72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412%,P<005).有625%(30/48)的HCC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HBsAg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的P16阴性率分别为733%(22/30)和667%(1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相关,与肝癌的恶性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血清性激素及组织性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人体性激素水平变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免法测定肝癌组(20例),肝硬变组(16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雌二醇(E2)及睾酮(TTT)含量,并用放免组化法(PAP法)检测肝癌组织及肝硬变组织的雌二醇受体(ER)及睾酮受体(AR)含量.结果肝癌组血清E2含量(4455±931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66ng/L±170ng/L)而低于肝硬变组(6496ng/L±176ng/L)(P<001);前者TTT含量(253300ng/L±56560ng/L)明显低于后二者(458580ng/L±34960ng/L)(P<001).肝癌组织ER(80%)较肝硬变时(44%)明显增加(P<0025),且与血清E2含量有明显负相关关系(r=-08473,P<0001).AR阳性百分率在两者无明显差别(r=-03135,P>005).结论血清TTT含量改变及肝组织AR浓度改变与肝癌无明显关系,而血清E2含量改变及肝组织ER浓度改变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一雌激素依赖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转位表达抑制肝(癌)细胞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转位表达与肝(癌)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V核心区抗原C22在肝硬变(LC)、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分布;同时对连续切片进行原位凋亡检测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HCV核心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或胞核中,在LC组织中,C22呈弥漫或灶状分布于肝细胞胞质,偶见胞核阳性的肝细胞,阳性率为607%;C22抗原在HCC细胞中以核阳性分布为主,阳性率为376%,癌旁肝组织以胞质阳性为多见.HCC中HCV核心抗原的核阳性率(750%,15例/20例)和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在LC(177%,6例/34例)及癌旁肝组织(118%,2例/17例)中的阳性率(P<005)和阳性细胞数.在HCC中,HCV核心抗原核转位表达的癌组织的APOPLI凋亡指数值(0174±0093)显著低于胞质阳性的癌组织(0512±0113,P<001).结论HCV感染与我国LC,HCC的发生关系密切,HCV核心抗原在肝癌组织中常发生核转位表达,这种核转位表达使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从而促进肿瘤组织的恶性生长.  相似文献   

5.
福建肝癌细胞EBV感染与HBV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EBV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单链cDNA探针、生物素标记的双链cDNA探针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59例(含癌旁肝组织)和9例肝硬变组织中高拷贝数EBER1(EBV编码的小RNA)、HBVDNA和P53蛋白.结果肝癌细胞核内EBER1阳性率为203%,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内HBVDNA阳性率为593%,EBV存在与HB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P>005).肝癌组织内P53蛋白表达率为339%,P53表达与EBER1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肝癌细胞内EBV感染与HBV存在无明显关系,肝癌中P53表达与EBER1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雄激素受体(AR) 与肝细胞肝癌( HCC) 的关系。方法 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饱和吸附法检测47例HCC 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AR 的含量。对43 例病人进行术后随访9 ~60 个月。结果 33 例AR 阳性(3-0 ~100fmol/mg 蛋白) ,14 例AR 阴性。AR 阳性病人与AR 阴性病人的一、五年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别( P> 0-05) ,三年存活率AR 阳性者(35-5 % ) 显著低于AR 阴性者(66-7 % )( P< 0-05) 。复发时间AR 阳性者(21-4 ±15-2 月) 与AR 阴性者(33-9±13-9 月) 有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 雄激素能促进HCC 的增长及对周围组织的侵袭,部分HCC 具有雄激素依赖性,AR 可作为HCC 的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在肝细胞癌(HCC)及癌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9例HCC及30例癌周肝组织中Pgp表达,分析HCC中Pgp表达程度和肿瘤主要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Pgp表达主要位于肝、肝癌及胆管上皮细胞膜上,少量位于胞质内;肝组织中平均Pgp阳性率(564%)明显高于癌组织(260%,u=265,P<001);经治病例癌组织Pgp表达均在50%以上;癌组织Pgp表达仅和细胞分化有关(χ2=586,P<005).结论肝脏是内源性耐药器官;经治后肝癌耐药性增强;化疗应选择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IL2R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ELISA法动态检测113例乙型肝炎及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sIL2R水平,另选31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以q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微机处理,POMS200版).结果各型乙型肝炎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NC)组(P<001),其顺序依次为:HCC>CSH>CH(II)>LC>CH(II)>AH>CH(I)>NC.HCC组sIL2R均值达正常值的2倍以上,且与CH(I),CH(I),AH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及<005);CH(II)组显著高于CH(I)组(P<001).HBeAg阳性组及HBVDNA阳性组sIL2R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结论sIL2R是监测乙型肝炎病情、HBV复制及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一项敏感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外周血中癌细胞的检测,为临床建立诊断肝癌转移的常规方法..方法以甲胎蛋白(AFP)mRNA为HCC的标记物,应用nestedRTPCR对30例HCC外周静脉全血标本及不同细胞株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HCC患者30例外周血癌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67%,并与肝内静脉癌栓形成(11/13,846%vs6/17,353%)、肝内转移(16/23,696%vs1/7,143%)和细胞分化密切相关(P<005);最低检出浓度为全血肝癌细胞2×104/L.对照组中结肠癌、鼻咽癌等肝转移癌以及胆囊结石患者的外周血中均未发现AFPmRNA.结论NestedRTPCR对HCC的检测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对于HCC诊断、判断转移可能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与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沈阳地区117例肝癌、107例肝硬化和4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进行了HBV和HCV血清标志及HBVDNA和HCVRNA检测,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其中73例HCVRNA阳性血清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结果,肝癌组HBV感染率(607%)显著高于HCV感染率(333%,P<001),肝硬化组HBV感染率(439%)明显高于HCV感染率(290%,P<005);血液透析组HBV和HCV重叠感染率(267%)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3%,P<005);各组均以HCVⅡ型为主(652%~800%),HCVⅢ型次之(200%~314%)。结果提示:沈阳地区肝癌的诱发因素仍以HBV为主,血液透析患者HBV和HCV重叠感染的机会更大,HCVⅡ型感染在本地区HCV相关性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以流式细胞仪对2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进行免疫荧光检测,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术前、术后变化,并与正常人(n=20)及大肠良性肿瘤患者(n=17)进行对比研究,t检验处理数据.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细胞(205%±45%)明显高于正常人(18%±11%)及大肠良性肿瘤患者(24%±14%,P<001),后二者差别不明显(P>005),已发生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含量(229%±48%)较无转移者(161%±33%)明显增高(P<001),无转移组根治手术后外周血CD44含量迅速下降(29%±18%)至正常人水平,已有转移者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CD44水平可作为大肠恶性肿瘤负荷及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手术前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interlukin2receptor,sIL2R)含量改变与疾病的诊断、分期、预后判断等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27例结肠癌患者(DukesA,B期19例),C,D期8例)及42例对照组(正常32例及肠易激综合征10例)分别测定血清sIL2R含量.同时使用间接荧光染色法对各组进行血CD3,CD4,CD8及CD4/CD8的测定.结果结肠癌患者DukesA,B期组血清sIL2R含量(835pmol/L±218pmol/L)与对照组(692pmol/L±279pmol/L及762pmol/L±246pmol/L)无明显差异,而有淋巴结转移的DukesC,D期患者(3216pmol/L±2344pmol/L)则明显高于DukesA,B期患者,且CD4/CD8值明显下降(106±049比158±036);另外,血清sIL2R含量还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密切关联.结论结肠癌术前血清sIL2R含量与疾病分期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胃癌细胞DNA含量肿瘤相关抗原及其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异质性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和抗SSEA1,抗胃癌单抗MG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35例胃癌和10例正常胃粘膜进行了DNA含量和SSEA1,MG7抗原表达的研究.结果正常胃粘膜细胞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的DNA相对含量分别为1160±0207,2176±0703,2214±0663,2206±0602,1196±0279和1665±0491,其中正常胃粘膜958%细胞为2C细胞,而胃癌常见>8C,>12C细胞,在直方图上分布弥散;同一类型的不同病例间,同一病例切片的不同部位呈明显的异质性,但印戒细胞癌的DNA含量接近正常.大部分胃癌标本中可检出SSEA1和MG7Ag,但分布及染色程度呈明显的不均质性.SSEA1,MG7Ag的表达与DNA含量无明显关系.结论DNA含量和SSEA1,MG7的表达是互相独立的,均与肿瘤的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肝癌细胞RNA DNA及增殖指数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15.
MTT比色法检测肝细胞再生刺激因子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安全可靠的肝细胞再生刺激因子生物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参照Mosmann的MTT比色法,加以改进,用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株作靶细胞,二甲亚砜为终止反应剂,用BIO_TEKEL312酶标仪检测OD570_630值,来测试肝细胞再生刺激因子(HSS)的生物活性,并与〔3H〕TdR掺入法作比较。结果MTT比色法可灵敏地反映出细胞数量上的变化,在一定HSS剂量范围内,细胞增殖与HSS呈量效依赖关系。同传统的〔3H〕TdR掺入法作比较,有良好的可比性。结论MTT比色法鉴定细胞存活和细胞生长,可在一般无菌室内操作,具有特异性高、快速、灵敏、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LAK细胞治疗慢性肝炎作客观估价.方法治疗与对照组均口服维生素,肌注肝炎灵.治疗A组加回输自体LAK细胞,每周2次,6周为1个疗程;B组每周输注异体LAK细胞悬液1次,5次为1疗程.结果LAK细胞治疗慢性肝炎能使部分患者HBeAg及HBVDNA阴转.治疗结束时HBeAg阴转率A组为475%,B组为580%;而对照组C为150%(P<005).HBVDNA阴转率A组为450%,B组为660%,而对照组C为118%,(P<005%).结论LAK细胞治疗对HBV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异体LAK组的HBeAg及HBVDNA阴转率高于自体LAK组.  相似文献   

18.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消化系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诊断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消化系恶性肿瘤119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5例,胰腺癌21例,胃癌29例,大肠癌27例,其他消化系恶性肿瘤17例,以及同期良性消化系疾病56例,应用RIA或ELISA法检测血清CEA,AFP,SF,β2MG,CA199及CA50水平.由实验室参考药盒厂家提供的正常值及实验室所做的正常人群均值,确立各项检测正常上限值,样品超过界值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肝癌组以AFP敏感度最高(680%),联合SF和CA199可提高至920%.胰腺癌组CA199最敏感(762%).应用CA199,SF和CA50联合检测,敏感度可达857%和952%.对胃癌和大肠癌,即使6项联合也不足80%.结论联合检测对肝癌和胰腺癌可明显提高阳性率,但对胃癌及大肠癌仅起部分辅助作用.联合检测既提高灵敏度,也降低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定点PCR技术,研究HBV的S和C基因在肝癌与癌旁组织的存在状态,探讨癌旁HBsAg表达与S基因的关系。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癌及癌旁组织28例,HBsAg免疫组化后的切片分别切割癌组织、癌旁HBsAg强阳性区(P2)及癌旁HBsAg阴性区(P1)各1个低倍视野,作S及C基因PCR。结果癌组织S基因较C基因检出率高(18/28vs10/28,P<0.05),癌旁二者无差异;癌旁中P1与P2的S及C基因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高分化肝癌S和/或C基因检出率较中分化者低(2/5vs20/28,P<0.05)。结论癌组织中整合的HBVDNA为残缺不全的,HBsAg强阳性与阴性区的S基因检出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脑老化神经递质受体变化的性质,受体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改变与受体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胍-苯酚-氯仿法和美国Promega新磁珠技术,自大鼠脑组织中提取多聚嘌呤mRNA〔Poly(A)+mRNA〕,注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内,用电压箝位法检测表达到卵母细胞上的递质受体的电学反应。结果注射老年大鼠脑mRNA的卵母细胞对4种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诱发的电流幅度下降,分别为成年对照组的43%、58%、41%和45%,与成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乙酰胆碱受体电流的逆转电位约-20mV,Cl-是该电流的主要载流离子。结论老年大鼠脑各类型的递质受体功能均呈减弱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受体蛋白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