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哌啶醇对新西兰兔心电图QT间期、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技术,观察不同剂量氟哌啶醇对新西兰兔心电图的影响,通过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态记录Ⅱ导联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氟哌啶醇能引起的QT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以及QRS波群变宽,剂量越大延长越明显.1 mg/kg、2 mg/kg氟哌啶醇能延长QT间期,但对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4 mg/kg氟哌啶醇能明显延长QT间期、PR间期,同时使QRS波群明显增宽.氟哌啶醇对QT间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给药后0~120 min,360 min后基本恢复正常;对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给药后0~30 min,30 min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氟哌啶醇可使QT间期延长,随着剂量的增加,能明显延长PR间期,导致QRS波群增宽,从而增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心室复极间期的迷走神经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对兔心室肌复极间期的调节作用。方法:分离、结扎并剪断兔双侧颈迷走、交感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心室复极时程以体表心电图(ECG)II导联QT间期、心外膜电图(EPG)的QT间期及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的动作电位时程(APD90,APD50)表示。结果:刺激迷走神经时,在自然心率状态下,ECG II导联及EPG中QT间期、APD均明显延长;起搏消除HR影响后,迷走神经刺激使QT间期及APD缩短。结论:迷走神经兴奋使非起搏状态下心室肌复极延缓,而使起搏状态下心室肌的复极加速。  相似文献   

3.
采用三导心电图记录并测定130例健康成人(男60例,女70例,年龄24~68岁,平均66.26岁)心电变化,结果健康成人QT间期女性比男性长,QRS男性比女性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10~40ms以内,心力衰竭及心腔扩大的31例病人QT间期及QTd,JT间期以及JT离散度(JTd)均明显大于健康成人组(P<0.01)。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对心率、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率、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时比分析5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PP(RR)间期、QT间期、QTd变化。结果 RFCA术后PP(RR)间期明显缩短,心率加快;QT间期随心率加快而缩短;经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FCA可导致窦性心率加快,对校正的QT间期、QT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QT间期已经做为心室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的临床代名词用来详述复极过程, 因为形成最大复极电势的T波,受代谢、药物和毒物的影响产生“原发”T波改变,不受QRS影响。由于QT间期是QRS和T波的综合,受不同QRS间期的影响,与T波改变无关,得出J—T间期减少QT变异的结论。为进一步探查QRS对QT的影响,我们用120例有正常QRS间期和矫正QT间期的受验者进行体外试验。由于心率对QT的影响,必须用矫正QT解释心率变异。我们的发现,在心率非常快和非常慢时,QT和RR间期的关系不成立。例如在心率很快时,QT和RR间期的密切关系是大部分QT间期自身相关,因为QT占居短RR间期的大部分。QT—心率关系有许多公式,在相当大的心率范围内,那些公式用起来和Bazett公式一样好,甚至更好。Bazett公式是大多数公式中最常用的,我们选择它来研究是因为它已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6.
QT间期是指心电图中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包括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在心室除极正常时,QT间期已成为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常规心电图分析指标。QT间期是临床心电图学中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常常要测定QT间期是否超越正常界限值。QT间期的数值对心肌损害、某些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的诊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时更是不可缺少的指标。随着对猝死和室速研究的深入,人们了解到心室肌复极异常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占有重要位置,QT间期延长是室速发生的重要机制,QT间期又将在室速的诊断中发挥作用。单一测定QT间期难以判断心室肌复极的离散度,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各导联间差异(QT离散度)与心肌复极时间离散度密切相关。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的QT间期存在着持续的微小差异,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即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简称为QT离散度。越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心房纤颤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比较治疗组66例患者治疗前后QT间期、QTc间期、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并与正常成人对照组60例作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QT及QTc间期均明显延长,而QTd、QTcd反而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健康成人对照组相比,QTd及QTcd均明显增大(P<0.01)。结论胺碘酮可使心房纤颤患者QT及QTc间期延长,使QTd及QTcd降低。  相似文献   

8.
QT间期校正和QT离散度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QT间期校正方法和心率、QRS时间、描记纸速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对比分析 5 0例纸速 2 5mm·s-1和 5 0mm·s-1描记时QT间期和QTd;(2 )对比分析 5 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时和发作前QT间期 ,并比较QTC、QTLC、QTFC三种方法校正结果 ;(3)对比分析 5 0例SVT发作时与发作前QTd;(4)对比分析 2 0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消融旁路前后QTd。结果  (1)在SVT时QTC 出现假性延长 ,QTLC、QTFC有助克服上述假象 ;(2 ) 2 5mm·s-1与 5 0mm·s-1纸速QTd、SVT发作时与发作前QTd、显性预激射频消融前后QTd,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QT间期受心率影响 ,但QTd 不受心率影响 ;对QT间期校正建议应修改QTC,试用QTLC或QTFC。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自动测量QT间期方法 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根据ECG信号特点设定经验阈值进行特征点检测的方法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CWT)和快速小波变换(FWT)的时一频方法 ;建立QRS及T波模型,根据互相关系数迭代改进模型得到QT间期的方法 及基于心脏模型测量QT间期的方法 等.重点讨论了应用主分量分析法识别QRS波和应用散点图法选取典型心搏的优点.通过对比自动方法 与手动方法 得到的结果 ,可以看出QT间期的自动测量方法 比手动方法 更稳定,可重复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心电图(ECG)改变,及血清甲状腺激素(TH)水平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探讨TH对甲减患者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方法:对144例原发性甲减患者(甲减组)和163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十二导联ECG检查,分别检测心率(HR)、PR间期(PR)、ORS波时限(QRS)、QT间期(QT)、ST段压低幅度、T波等,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对心电图指标和血清TH水平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正常对照组(X^2=34.557,P=0.000)。TSH、T3及病程判断心电图异常的能力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减组心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R间期、QRS时间、QT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心率与TSH、T3、T4呈显著正相关。PR间期、QRS时间、QT间期与T3、T4呈显著负相关,与TSH呈显著正相关。ST段压低、T波异常(倒置、低平或双向)与TSH呈显著负相关,与T3、T4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组54.2%,正常组14.7%出现心电图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随病程的延长、TSH的升高、T3的降低心电图会出现异常。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对患者窦房结起搏产生显著影响,引起心脏自律性改变,并造成明显的心肌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心电图心肌复极标志的变化及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68例,将心室电极分别置于RVOT或RVA,术前及术后1周观测体表心电图的QRS时限、QTc间期、Tp-ec间期和Tp-e/QT。结果:术后两组QRS时限、QTc、Tp-ec间期及Tp-e/QT比值较术前均延长,且RVA组较RVOT组延长显著(P<0.05)。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电同步性及心肌复极离散度、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是Alzheimer病(AD)显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之一,本研究讨论蝙蝠葛碱对缓激肽诱导人成神经细胞瘤细胞胞内钙升高的影响。方法 采用钙荧光探针Fura-2/AM定量测试了蝙蝠葛碱(Dau)对缓激肽诱导的人成神经细胞瘤细胞(SH-SY5Y)胞内钙升高作用的影响。结果 Dau可显著抑制缓激肽所致胞内钙离子浓度([Ca^2 ]i)升高,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Dau有抑制AD样[Ca^2 ]i升高的作用,为AD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蝙蝠葛碱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NB4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可能的细胞凋亡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NB4细胞的存活率,原子力显微镜(AFM)探测蝙蝠葛碱作用NB4细胞前后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的变化。【结果】 蝙蝠葛碱能显著抑制NB4细胞生长增殖,20~80 μmol/L 蝙蝠葛碱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从(86.5±11.7)%下降到(4.1±0.5)%; 以10~40 μmol/L蝙蝠葛碱处理NB4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上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FM 探测表明,正常NB4细胞呈圆形,细胞饱满,表面较光滑。蝙蝠葛碱处理组细胞皱缩,细胞表面的平均粗糙度增大。【结论】 蝙蝠葛碱能显著抑制NB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QRS波群时限及QT离散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进行常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测量并计算其QRS波群时限及QTd,并统计其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追踪其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A组与B组、C组各组间两两比较的QRS波群时限差别有显著意义(P均〈0.01);(2)与A组比较,B组的QTd差别没有显著意义(P〉0.05),C组的QTd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的QTd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3)与A组比较,B组、C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与B组比较,C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大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4)与D组比较,E组的ORS波群时限、QTd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QRS波群时限、QTd增加,其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QRS波群时限、QTd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测量6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QTcd、JTd、JTcd。结果: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略有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侧消融组和室侧消融组 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FCA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58只家兔臂丛安放刺激电极,用JD—2型肌电图机记录桡侧腕伸肌的肌电图,分别观察0.5%利多卡因,0.5%利多卡因+4mmolKCL,0.7%利多卡因、0.7%利多卡因+4mmolKCL和1%利多卡因臂丛注射的麻醉效果,同时记录血压、心电图、呼吸和唇肌电并测定血钾浓度。结果表明:(1)利多卡因中加入4mmolK~+可以明显地缩短麻醉潜伏期和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即明显地提高麻醉效果;(2)4mmolK~+无增加利多卡因毒性反应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QT、JT离散度(QTd、JTd)的影响。方法:测量24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和JTd。结果:几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和RFCA术前、术后QTd变化均正常;手术前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同组QTd、校正QTd、JTd和校正JT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FCA不影响QT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蝙蝠葛碱(dauricine,Dau)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尼龙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24h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红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5级评分法判定神经功能缺损,同时记录缺血前、缺血5min及24h脑电图(EEG)波形;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结扎3次再灌注30min制备大鼠不完全脑缺血模型,生化法测定脑皮层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指标的变化。结果 Dau(21、42及84mg/kg)明显缩小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减少脑组织含水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脑电图波幅下降;提高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皮层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 Dau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线粒体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增加,心室易损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ANI的病死率也相应增高。本文观察了36例AMI患者发病2或3日的QT、JT离散度,并与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发病后早期死亡组(8例)ATd、JTd较存活组(28例)明显增大(P<001)。认为用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早期预后有一定意义,且QTd、JTd监测方法简便、易测、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20.
朱华江 《当代医学》2011,17(21):93-9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电生理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原发性甲减患者(甲减组)和10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十二导联ECG检查,分别检测心率(HR)、PR间期(PR)、QRS波时限(QRS)、QT间期(QT)、ST段压低幅度、T波等,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对心电图指标和血清TH水平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甲减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正常对照组(x2=34.557,P=0.000)。TSH、T3及病程判断心电图异常的能力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减组心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R间期、QRS时间、QT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心率与TSH、T3、T4呈显著正相关。PR间期、QRS时间、QT间期与T3、T4呈显著负相关,与TSH呈显著正相关。ST段压低、T波异常(倒置、低平或双向)与TSH呈显著负相关,与T3、T4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对患者窦房结起搏产生显著影响,引起心脏自律性改变,并造成明显的心肌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